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科技创新教学路径

2023-10-26

家长 2023年21期
关键词:数字化科技信息技术

梁 丹

□贵州省黎平县九潮镇中心小学

为了向现代科技领域输出优质人才,在义务阶段设置信息科技课程,需以研究数字化信息表达形式、原理、思维为主要内容,使学生从小适应信息时代,并培养学生胜任科技发展与创新任务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为此,立足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创新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信息科技学习,使其顺利完成学习目标、加深知识理解、丰富信息科技技能、创新技术应用,成为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研究的重点课题,值得教师深入思考与讨论。

一、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理论分析

小学信息科技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科学素养、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其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信息意识。在信息科技学习中促使学生具备信息敏感度以及分析、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

二是计算思维。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机思维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即梳理数据、构建模型、运用算法,以数字化手段、模型化方法、系统化思路迁移知识与技能,科学处理问题。

三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培养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手段、工具等技能,并能够创新应用,以新的方法与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四是信息社会责任。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在法律规定允许范围内运用信息技术;自觉坚守法律与道德底线,能够正确分辨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遵守社会公共规范、严格约束言行,理性、负责地应用信息科技。

基于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内容,创新教学路径前应清晰、准确进行课程定位,把握课程走向。继而有序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技能,在逐步积累与丰富经验中提升思维能力,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与信息技术操作流程,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灵活应用,保障学生顺利融入信息化社会。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科技创新教学路径

(一)联系现实生活,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的培养需要从“能够理解”入手,借助合适的教学资源或场景调动情绪,触发大脑的学习机制,使学生真正了解信息科技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找到兴趣点,生成信息敏感性,能够从信息化角度思考看到的内容与现象。因此,培养信息意识不可脱离现实生活,需借助生活中丰富的资源发散学生思维,使其理解如何从信息化视角看待问题、保持信息敏感性。

例如,在《神秘机器——认识计算机》中“认识Windows 操作系统”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了解Windows 系统的界面组成与功能,掌握鼠标应用技能以及启闭计算机,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师可以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新课,讲述生活中常见的故事:熊爸爸在商场买回一台神秘的机器,并同熊宝宝说今天要利用这台神秘的机器完成一份工作报告,熊宝宝想这台“大家伙”是如何打字、显示报告的呢?借助简单的故事引出计算机的应用,且熊宝宝的思考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将故事中的熊宝宝代入自身展开更丰富的思考,比如:计算机是什么?教师连接多媒体的机器是不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功能只是打字和显示报告吗?可以看出,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在本节课的学习上,可以助力教师顺利揭开新课主题,突出现实生活与信息科技的联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在新知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继续从现实生活出发,利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增强知识体验,培养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发展必备的信息加工意识。

任务一:熊爸爸在操作中遇到了困难,无法开启计算机,显示器始终处于黑屏状态。同学们能否结合以往学习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熊爸爸解决困难?

任务二:熊爸爸制作报告时发现桌面上有诸多图标,一时无法找到其需要的软件图标,能否为熊爸爸介绍一下桌面图标,并美化桌面,方便熊爸爸工作。

两项任务均突出了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以发挥学生作用与价值的方式引导其完成任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沉浸在任务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拥有从信息科技角度看生活的意识,也树立信息加工意识,能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科技是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中产生的新事物,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信息科技的实际应用与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维,使其感受到信息科技已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再配合实践型任务,培养其信息加工与技术应用意识。

(二)设置问题链,发展计算思维

信息科技领域有独特的问题处理思维、流程。培养学生从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再利用计算机算法、工具分析问题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点。基于思维发展规律,教师需要利用问题链串联知识,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完整感受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流程,从而形成正确的计算思维。

例如,在《伟大的科学家——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中“制作表格”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插入表格、调整表格属性,教师可以设置任务情境及递进式问题链,具体见(表1)所示。

信息以表格的形式系统、有序地呈现出来,是应用信息技术中常见的任务。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驱动任务,体现了教学从生活出发的特性。同时,针对每部分知识点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按照相应思路完成任务,逐个突破重点难点,体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自行构建、扩充知识体系,有利于后期解决更复杂问题。在未来再次面对同样或类似任务时,学生能在识别情境时快速做出反应,在脑海中生成处理问题的思路与方案,即自行在脑海中完成生动的思维模拟,将具象的问题抽象为知识点,科学应用抽象的理论、模型,达到培养计算思维的目标。

(三)创新课堂模式,数字化学习

根据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内容与走向,教学应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让学生直接感受数字化世界、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学会如何利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应改变传统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聆听与观看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直接运用信息工具完成学习。

在借助微课完成数字化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形式将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在课前发给学生。微课视频需整合碎片化知识点,将其制作为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由地在数字化空间中完成知识探索,使其在学习中、操作中均能体验网络虚拟世界,加深知识理解、提升应用技能。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制作简单的电子作品》中“制定制作计划并收集资料”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通过直接操作深入了解Word 软件、掌握文字输入方法、学会文件保存,教师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发布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线上配合完成任务。首先,利用微课短视频介绍任务主题“端午漫谈”,讲解任务内容,要求学生围绕主题收集资料信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介绍端午节的计划、完成任务的流程,借助Word 写出详细计划书。其次,给出任务要求:合作探究、合理利用线上工具,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任务书。再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展示学生的合作探究成果,点明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通过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记忆。最后,教师可以在课后以微课形式向学生发布构建思维导图任务文件,在文件中设置超链接,由学生填写,要求学生将思维导图的枝干补充完整,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可见,创新教学模式,直接在数字化空间与环境下完成教学任务,能让学生有充足的空间探究数字化资源、信息化工具的应用,使其具备一定的统筹与把控能力,深刻领会数字化学习的价值,能更快地适应数字化环境。

(四)营造创新氛围,增强创新意识

信息化是继机械化、电气化的第三次重大科技革命,激发与提升了人类社会的创新创造能力,因此,在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关键。创新意识的萌发与能力的生成需要环境的激发、刺激、熏陶,因而需要先营造自由的创新氛围,使学生敢于创造性地思考、实践。

例如,在《小熊历险记——初识信息与信息技术》中“创编故事,了解信息技术”教学时,本节课以自行创编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工具,学会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对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发展形势产生初步认识。有的学生在创编故事时提出现代版小熊历险记可以使用计算机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使外界接收到求救信号。但有学生质疑:计算机的使用需要网络支持,被困海岛时没有网络如何使用计算机?面对质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客观面对,并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于此问题,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堂拓展任务,由学生自行采集资料,课后于线上共同讨论。课后学生积极搜集资料,对计算机的功能与使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的学生提出海岛上并非没有信号,可以利用手机网络支持计算机连接网络,使求救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快速传播,让更多的人看到则获救的概率越大。虽然学生提出的方案并不完美,但敢于质疑、大胆提出创新想法则代表学生有自觉创新的思维,当未来面对问题与解决方案时,会自觉地思考是否为最优解决方案、是否还有其他解决手段。

创新意识是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是未来创新能力发展的契机,对社会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理解程度低,创新意识的培养应配以相应的环境和氛围,使其思考与行为不受约束,能够勇敢、大胆地表达创新想法。因此,利用创新性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想象,发散思维,即使想法存在问题也应该勇敢表达,从而通过实践验证、继续优化,不断积累经验,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立足实践活动,践行社会责任

能力与素养并非核心素养的全部。信息科技在现代一直存在争议,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发展进步,但也引发了诸多新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因此,在培养信息科技核心素养过程中不可忽视信息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其是信息科技课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点。但理论的说教对责任的形成意义不大,还需通过实践活动感受责任、履行责任。

例如,在《校园好声音——制作配乐录音》中“编辑修改声音素材”教学时,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在需要删除声音区域设置结束标记、删除多余波形段。由知识内容关联的社会现象是不法分子利用该项技术功能恶意编辑修改声音,污蔑他人或实施诈骗、未经本人允许使用声音侵犯著作权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先讲解法条,让学生了解音视频侵权在法律中的界定,使其明白编辑修改声音素材应经过本人允许,禁止歪曲、篡改,并应注明声音来源,尊重创作者的著作权。

同时,组织学生实践,编辑、修改已有的声音素材,对比截取前后素材内容与含义的变化。其中某位学生采集的声音是同学演唱的《明天会更好》,其将歌词“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双手”中“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删掉,修改后不仅衔接不连贯,也使表达出现错误,歌词原意被改变。基于此,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编辑修改声音需要谨慎,不应随意删减,必须做到保持原意,否则会传递错误信息,造成错误引导。而为了及时制止此类现象,日后在网络上发现恶意删减与篡改声音情况时,应及时向网警举报,自觉发挥监督作用。

随着信息科技能力的提升,学生会感觉到网络获取信息的便利。但网络信息资源不可盲目利用,其也受法律的约束。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法律约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行为的意义,形成应有的信息社会责任,自觉约束行为,也增强法律意识,不传播虚假信息,不违法违规运用信息,自觉抵制虚假信息,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信息科技课程,对学生初步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必备关键能力与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始终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在教学中合理渗透核心素养理念,使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能力、创新意识、信息社会责任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信息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深度,培养满足国家发展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优质人才。

猜你喜欢

数字化科技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