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轻人为何“挤进”老年大学

2023-10-26任冠青

时代邮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特长年轻人课程

文 任冠青

“无意中看到老年大学课表以后好上头,赶紧带上身份证去报名啦”“34岁的老阿姨也想学!”……最近,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上老年大学的愉快生活。

“挤进”老年大学,为何成为不少年轻人“向往的生活”?

首先当然是极为优惠的价格。笔者身边就有不少年轻人感叹,大学毕业后,很多曾经习以为常的“福利”瞬间就没了:原来想游泳就能随时去学校的泳池,如今只能花高价去办健身卡;之前还能选修到油画、舞蹈等各类课程,毕业后要学动辄花费上万元……一位朋友就不无“幽怨”地说道:“现在有个兴趣好‘费钱’,报个古琴班要18800元。”

相对于数千元起步的商业机构,老年大学的“报价”就明显友好了许多。据北青报统计,全国各省份老年大学学费多数在100元上下,北京等一线城市稍有上浮,在450元到600元左右。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很多老年大学的课程也与时俱进。瑜伽、声乐、大提琴、钢琴……许多课程其实与年轻人当下的学习兴趣高度重合。

老年大学的另一重吸引力,在于其自带的松弛感。很多时候,在人生前半程,人们掌握一项技能、培养一项特长,都不免掺杂些功利性的考量。小时候,可能是“鸡娃”风潮下的考级、拿证“内卷”。工作后,一些兴趣爱好也没那么纯粹,不时被贴上“中产必备”等各色标签,甚至还衍生出了所谓的“兴趣鄙视链”。

而人们在老年大学的学习,则明显更加轻松,更贴合学习的本质。看惯人生百态后,学一样东西,不再是为了炫耀,不为外在“成绩”而焦虑,也不打算把它作为什么“敲门砖”。自己喜欢,比外界评价更重要。这种极为自然、松弛的状态,恰恰是很多高压状态下的年轻人无比向往的。

有人不无担忧地表示:这样会不会抢占了老年群体的教育资源?其实不必太过担心,只要在制度流程上做好规范,确保在优先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开放给年轻申请者即可。

“老少搭配”的课堂配置,也能促进代际沟通,形成更加活跃的学习氛围。甚至,双方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给彼此“上课”:老人可以讲讲过去的故事,人生的经验,使倾向关注眼前事的年轻人能把视野放远,心态更开阔些;年轻人则可发挥自身特长,给感兴趣的老人讲讲编程,聊聊新媒体的传播逻辑等。

当然要看到,能够“挤进”老年大学的年轻人毕竟是少数。在意识到其中的学习需求后,如何给他们创造更友好、普惠的学习环境,还需进一步思考。除了在老年大学给年轻人“加席”,其实可以更多依托大学、社区等社会力量。比如,大学在保障校园正常秩序的前提下,不妨开设一些价格公允、面向社会的公共课程。这一过程可以循序渐进,从开放校友“回校上课”入手,就是一个可行的思路。对有条件的社区来说,可以加强与当地学校、书协、美协等协会和机构的合作,推出面向多年龄段的多元课程、讲座等。

当高品质的公益性课程多了,年轻人自然也就不必都“挤到”老年大学“薅羊毛”了。

猜你喜欢

特长年轻人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让女儿快乐学“特长”
特长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