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翰·伍重巴格斯韦德教堂空间设计方法分析

2023-10-25袁艺菲

艺术科技 2023年20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约翰

摘要:丹麦设计师约翰·伍重是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其作品中总是展现出对结构和建造表现性的特别关注。文章选取伍重于1967年设计的巴格斯韦德教堂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案例分析法、文献调研法、图解法等研究方法对该建筑进行研究。通过制作不同种类的解析模型,绘制基础图纸、分析图及空间透视图等方式,从建筑如何介入所处场地以及利用何种方式应对周围环境可能对建筑造成的干扰出发,分析建筑师如何从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不同的空间属性出发,对总体建筑空间进行初步的分配与落位。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建筑案例进行一系列详细的分析,从建成空间反推空间构成方式,解析其设计过程及相应操作所形成的空间效果,通过理性的建筑学空间分析对建成空间进行详细探究,对建筑师所使用的空间构成方法进行总结与提炼,为以后的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设计方法,探讨建筑设计过程中空间、材料、结构、构造几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提供建筑空间解析的思路与流程。

关键词:巴格斯韦德教堂;空间设计;空间解析;约翰·伍重

中图分类号:TU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0-0-03

0 引言

文章从环境与场地、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窗洞与材料、结构与构造四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建筑空间如何一步步生成并形成极佳的空间效果。通过制作不同种类的解析模型,绘制基础图纸、分析图及空间透视图等方式,对建筑案例进行一系列理性分析,旨在还原其空间生成方式与建构细节,整理其设计方法,为之后设计实践所用。

1 环境与场地

巴格斯韦德教堂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北郊,场地北侧为城市主要道路,东、西、南三个方向均为城市次要道路,被学校和住宅区环绕。由于场地与周围道路距离较近,建筑作为教堂又需要相对独立的空间,所以建筑师需要考虑如何屏蔽周边环境对场地产生的消极影响。从建筑空间来看,伍重使用占据作为空间操作的手法,在建筑主体空间之外塑造了“回廊”和“院落”两种类型的空间,以应对环境与场地对建筑本身产生的影响。

弗罗莫诺认为巴格斯韦德教堂的平面构成是建筑师伍重对中国佛寺空间的借鉴。笔者认为这种借鉴更多是平面形式上的,从总体的空间组织来看,中国传统的寺庙建筑通常使用院落作为基本空间单元,纵向组织连接整个寺庙空间,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空间序列,通常要经过山门、次殿等等级相对较低的建筑后,才能到达主殿空间。而巴格斯韦德教堂位于西侧的主入口直接将人流引入教堂的主空间(礼拜堂),这样的做法类似西方传统修道院的空间组织方式[1]。在空间布局上,回廊作为建筑的主要交通空间,廊、院、建筑三者整合起来的方式,更类似于日本寺庙组织空间的方式。这样的平面形式除了有中国传统寺庙平面布局的影子之外,还结合了对日本寺庙廊空间及西方修道院空间的转译与思考。几个要素的叠合与重构使简单的矩形平面不仅积极应对了环境对场地的影响,满足了教堂的日常使用需求,还对传统教堂空间进行了创新。

2 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

明确建筑师的操作手法和基础设计逻辑后,进一步分析建筑空间的生成。建筑的结构逻辑在一个2.25米×2.25米为单位,36×10的网格上被组织。

为了更清晰地解析空间生成的过程,需要借用建筑师路易斯·康提出的服务空间与被服務空间概念。对巴格斯韦德教堂来说,礼拜堂是最主要的被服务空间,工作人员所使用的空间是次要的被服务空间,其余空间则是教堂的服务空间(如交通空间、厨房)。

从空间操作的结果来看,基于场地的客观条件,建筑师首先使用占据的方式完成对建筑边界的界定——使用回廊围合场地,既有效地隔绝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又为建筑创造了一条完整的通行路径。在完成对场地关系的处理后,设计师进行了下一步操作,在围合形成的空间中再次划分,首先划分出主要塑造的空间(即礼拜堂),然后对其他被服务空间进行划分,以满足日常传教、聚会、办公等使用需求。在对被服务空间与服务空间的处理上,建筑师在同一种操作逻辑下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该建筑想要塑造的主要被服务空间由一个完整的体量占据形成,而次要被服务空间则使用几个尺度较小的体量分开占据,被操作的正形空间完成占据后,余下的负形空间自然形成室外的院落。完整的矩形体量不仅可以满足礼拜时信众围绕圣坛而坐的活动需求,还具有不错的音响效果。这一操作不仅使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产生了差异,也使两种空间自身有了主次关系的区分与展现——散落在回廊内的小体量与完整的大体量能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使主要空间与次要空间在空间特征上拉开了距离,也使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最后一步操作是在围合建筑主体的回廊上进行掏挖,主入口由廊空间和礼拜堂共同围合成一个小庭院,南向亦有不同尺度的开口,形成建筑和外部空间连通的界面,同时将主次入口凸显出来(见图1)。

3 窗洞与材料

整体空间布局完成后,建筑师通过清晰的建构逻辑对建筑空间作了进一步细化设计。

首先简化窗洞与门洞(见图2)的具体形式,将它们统一作为建筑中的洞口看待,观察洞口的尺度与位置对空间的影响。在这一步的分析中,笔者绘制了大量的一点透视讨论空间关系。

观察建筑空间发现,巴格斯韦德教堂的门窗洞口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了使建筑获得良好的景观和采光,对庭院开的洞,主要服务于建筑内部空间;第二类是在第一步占据的厚墙上开的洞,与场地外部连接;第三类则是进一步塑造室内光环境的天窗。

建筑被服务空间的光源来自庭院和回廊。

庭院两侧的建筑体量使用木质的格栅作为边界,格栅上玻璃和木条两者面积基本一致,使从庭院进入的光线通过反射变为更加柔和的自然光。巴格斯韦德教堂一共有6个院落,西侧的院落是进入建筑的主入口,其余院落仅是延伸次要被服务空间的视野及接纳柔和温暖的南向阳光。

回廊在承担交通功能的同时,还能收集和反射光线。在阴天,穿行在巴格斯韦德教堂的回廊中,会发现廊中远比室外明亮[2]。回廊的屋顶全部以威卢克斯天窗覆盖,光线透过天窗进入建筑,再通过白色的墙面和地面反射,使回廊获得充足的光线,同时与相对较暗的礼拜空间(主要被服务空间)产生对比。光线透过天窗,在多种白色介质之间不断倾泻和反射,从白色墙壁慢慢“流淌”到地面。

以建筑最主要的被服务空间为例,以上提到的几种光线进入方式共同塑造了该空间的光环境。从西立面侧高窗进入的光线从背对主入口的方向进入,在拱壳上不断反射,使这个空间具有一种漂浮感。回廊的白色墙壁反射通过天窗进入的光线作为空间的主光源,为室内提供了光环境;来自主入口门廊的两道从木质格栅进入的侧光以及圣坛后夹层天窗的光线作为最后两个光源,使礼拜堂获得了来自四个方向的光源。

巴格斯韦德教堂的主要服务空间(即环绕建筑主体空间的回廊)屋顶使用玻璃,形成天窗;被服务空间屋顶则使用不透光的现浇混凝土、预制石膏及混凝土挂板,局部使用了光滑的瓷砖;家具主要选择温暖的木质材料。对空间的使用材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建筑师在处理不同类型(即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界面时,采用了不同的材料。面对庭院的界面均使用木质格栅,在让光线进入的同时,营造柔和的室内氛围;服务空间使用预制的混凝土挂板;被服务空间则使用现浇、保留了模板肌理的刷白混凝土墙面。不同材料的使用,将不同空间的属性区分开来。

主要被服务空间(指礼拜堂)和其他被服务空间的地面铺装,也在方向上作出了区分。主要被服务空间的地砖沿南北方向铺设,空间在南北方向进一步延展,与之对应的是现浇的白色混凝土拱壳留下的模板,亦向南北不断延伸,使空间看上去更加宽敞。其余被服务空间的地砖均沿东西方向铺设,使每一个精心塑造的小空间更具包裹感。

4 结构与构造

巴格斯韦德教堂结合了现浇和预制两种建造方式,并且在空间中对其进行了清晰的展现。

伍重对建筑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的探索及坚持,与他对东方建筑的理解和对教堂空间的解读有关,“结构表现建筑,反之亦然”。从教堂的纵向剖面及纵向线条的屋面、横向线条的拱壳天花来看,这种关系和中国传统建筑中屋架梁与屋面的关系非常接近[3]。

伍重认为,“空间不仅是三维几何,也是一个感性领域”。伍重绘制的两张草图分别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场景是一群人站在海滩上;一个场景是海滩变成教堂。伍重提到他经常被云层所震撼,认为它们可以成为教堂天花板的基础。“设计拱顶的目的是在空间中散射光线并传播声音。”拱顶不止在形式上受到云朵的启示,在工作原理上也与云有相似之处——不仅作为遮蔽的屋顶,还是一个光线的反射器。起伏的混凝土结构使从圣殿西侧的天窗高出的光线更加引人注目。预制构件(如扶手挡板、外墙挂板)与现浇的混凝土框架(楼板、柱子)之间脱开缝隙。构件之间的缝隙一直延伸到二层,并在缝隙消失的地方开始,现浇的墙体和柱相连,将拱壳托起。与此同时,建筑外墙饰面的变化与内部的结构暗合,区分了现浇与预制的部分,从外至内暗示了建筑清晰的建构逻辑。

5 结语

本文分析了巴格斯韦德教堂设计的整个过程。首先分析设计之初建筑师如何考虑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并通过建筑空间操作应对周边环境。其次從空间完成的结果反推建筑师如何对空间进行整体的划分,如何通过简洁明确的操作使不同的空间获得自身的性格,并让不同的空间具备体验上的差别。在完成对空间格局的初步设计后,分析建筑师如何进一步操作,让空间获得细节,归纳建筑的开窗方式,分析如何塑造建筑的光环境,以礼拜堂为例,详细解析主要服务空间的光线来源及光源所塑造的空间氛围;归纳建筑的材质选择,对材质的使用进行分析,说明其对空间感受的影响。最后分析建筑的结构与构造,明确建筑如何将建造逻辑与空间逻辑融合,让空间将完整的设计逻辑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托斯滕·布隆达尔.与约翰·伍重未经编辑的谈话记录:第二卷[M].丹麦:丹麦布隆达尔出版社,2005:116.

[2] 彭怒,吴非,谭皓元.“跨文化形式”的反思与批判:解析伍重的巴格斯韦德教堂及弗兰姆普顿的案例研究[J].建筑学报,2008(5):62-68.

[3] 宣建华,朱单靖.伍重的“中国式”教堂:巴格斯韦德教堂里的中国隐喻解析[J].建筑与文化,2016(8):207-209.

作者简介:袁艺菲(1997—),女,云南昆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理论。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约翰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约翰·纽伯瑞:儿童文学之父
《彩梦空间设计》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约翰·科林斯
Count Them Tomorrow Morning
谈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
新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