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品监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23-10-25史新颖
史新颖
为了牢牢守住校园食品安全防线,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为此,剖析校园食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寻找改进的对策和方法,成为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必要举措。
一、校园食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1.监管主体参与程度不高。校园食品监管工作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第一责任人,此外还必须鼓励作为消费客体和食品安全风险承担者的广大师生主动参与其中。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价值最终要回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上,为消費者提供必要的安全服务和营养能量,但在实际的校园食品监管工作中,大多是由政府开展监督检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自我管理和监督在师生消费者监管方面稍显不足。一方面,在校师生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了解和认识较少,参与食品监管工作的积极性较弱;另一方面,学校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缺失,食堂意见箱形同虚设、缺少维护,师生遇到食品安全相关问题时投诉无门,监督举报渠道不畅。
2.监管制度难以有效实施。部分学校制定的校园食品监管制度受制于可行性不强、规定不够细化等因素,最终流于形式,在制度落实过程中遇到种种困境,而监管制度不完善也是校园食品发生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其一,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种类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新型食品层出不穷,但校园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针对“五毛食品”“网红食品”等尚无明确的种类划分和法律解释,也就无法针对性地实施监管,只能依靠监管人员的个人理解来进行把控。其二,部分学校制定的食品监管制度多为笼统性的监管原则,监管流程与措施内容不够细化,对于实际监管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可操作性也不强。其三,校园食品监管涉及食品生产、采购、运输、存储、加工等多个环节,而部分学校对食品监管工作未进行一体化、系统性的流程设计,仅凭借管理者的经验对其中一两个环节实施监管。
3.校园监管形势应对不足。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用餐需求,许多学校开始在经营模式上对校内食堂进行创新,例如引进社会餐饮企业开设档口,以合同形式全权承包出去。但相比于学校食堂,社会餐饮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在用人、原料、设备维修等方面极尽压缩成本,各岗位间相互监督的机制被弱化,增大了食品监管难度。同时,校园周边私人经营、外卖点餐等新的就餐渠道也深受学生欢迎,但在原材料、制作环境等方面却缺乏可靠的保障,安全问题更是屡见不鲜,给校园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不利于校园食品监管工作的开展。
4.食品监管手段较为落后。目前,校园食品监管工作主要包括市场监管部门对学校进行食材抽检和校内监管人员定期监督检查两种形式,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多依赖人力手段,技术化手段的运用比较少见。这就存在诸多弊端,监管人员依靠感官功能,仅能对食材的数量和外观、厨房卫生等表面现象进行一定判断,但对农药残留、添加剂、餐具消毒等肉眼无法观测到的情况则难以精准把握。此外,学校食堂的设施设备、操作间器械用具等固定资产一般都经过多年的运行和使用,只在破损或故障等需要维修的情况下才会换新,导致食品卫生环境达标具有一定的难度,操作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二、校园食品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校园食品监管主体力量分散。校园食品监管涉及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学校后勤部门等多部门的工作,在监管工作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现象,引发“监管真空”“监管重复”等问题,监管主体之间也缺乏良性配合,无法有效发挥各主体的积极作用,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具体来说,政府主管部门由于监管范围较为宽泛,且辖区内各个学校内部校园食品监管情况各不不同,所以无法进行更加精细深入的考察。学校内部监管人员与被监管人员同属学校后勤保障体系,“人情监管”现象不可避免,监管者的判断容易受到主观情感的影响,导致校园食品监管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监管力度被严重削弱。师生主体在校园食品监管中的作用长期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教研和学习任务繁重,无法分出多余的精力参加食品监管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对食品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师生主体主动参与食品监管的意识不强。
2.食品监管制度跟进调整滞后。制度对于食品监管工作至关重要,如果制度跟进不及时,就会使食品监管工作缺少理论根基。在食品安全领域,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食品监管制度滞后的重要原因。如今,各类食品推陈出新速度加快,部分食品安全标准难以适应食品监管工作的需要,而监管者之间、监管者与消费者之间、监管者与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监管部门与消费者难以及时获取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无法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进行提前预估并在制度上加以调整。例如,部分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淡薄,频频做出隐瞒真实信息等违法经营行为,食品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却使得食品监管中的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进一步加大了食品监管的困境。
3.食品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相较于教育教学资源,在食品监管等后勤工作方面的资源倾斜较少,在学生规模日益扩大的今天,现有的工作人员数量及其专业素养远远低于食品监管标准的要求。在人员结构方面,食品保障部门的人员配置相对不足,食品保障工作的重心偏向于提供基本的日常供餐,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未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岗位,缺乏食品安全监管专业人才。在人员培训方面,针对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的培训较少,多数食堂工作人员缺乏对食品安全管理条例、食堂环境设施维护等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与认识。
4.监管资源投入不足,利用率低。学校食堂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属性,价格普遍低于市场价格,通过日常供餐获得的利润较少,而且学校还需要兼顾教学楼、公益、绿化环卫等保障性项目的运行,仅凭借学校自身力量无法在食品安全监管上投入大量资金与资源。食品安全检测作为了解食品安全状况并及时排查不合格食品的重要渠道,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核心内容,对于检测设备与技术的依赖性较强,由于学校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不能及时更新检测设备,故而会严重影响食品监管效率。此外,部分学校虽然采购了大型设备,但由于缺乏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合理使用,导致利用率不高,不仅容易产生安全隐患,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三、完善校园食品监管的对策建议
1.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监管机制。推动校园食品监管全面升级,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协同共治。其一,政府要发挥主导和引领功能,凝聚教育部门、食品检测专业机构、校园食品监管协会及学校等多方监管主体的力量,推动形成校园食品监管协同共治格局,并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校园食品监管工作予以方向上的引导和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制定责任清单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切实推进校园食品监管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其二,重视以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社会媒体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第三方检测机构拥有更专业的团队和技术手段,監测结果更具权威性,可以弥补政府及学校自身监测力量的不足,从而提高校园食品监管效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食品监管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保障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其三,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引导,加大食品安全教育力度,并通过设置人工受理点、举报热线、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投诉通道,引导师生主动参与校园食品监管,从而进一步提升校园食品质量安全。
2.结合实际完善监管制度保障。学校应结合校园食品监管相关要求以及自身食堂经营模式和特点,建立完善的食品监管体系。其一,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管理制度,成立以校长为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食品监管小组,通过建章立制落实主体责任制度长效化发展。例如,明确规定后勤部门招聘专员、开展培训等管理职责,引入社会餐饮企业时要规定经营者作为直接责任人,制定相应的处罚制度对不合规定的生产要求和安全问题予以处理,并列入承包合同中。其二,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学校食品监管部门要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进行一体化监管流程设计,对食品生产、采购、存储、加工、售卖等全过程、各环节的规范操作流程和安全风险进行动态监管。
3.强化校园食品监管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食品监管队伍,是保障校园食品监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一,优化监管队伍人员结构。在人员招聘环节,可以采用从专业机构引进和社会招聘两种方式,在社会招聘活动中着重考察应聘者的专业背景,优选食品安全相关专业人才加以培养。其二,强化监管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校园食品安全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要注重培养食品监管队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思想层面上强化对食品监管工作的认可和重视。其三,加强食品监管人员培训。将食品安全理论知识与实操训练相结合,并与专业院校或专业检测机构展开合作,针对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监测及法律法规等开展专项培训,提高校园食品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其四,完善激励机制。将食品监管相关技术的运用纳入绩效考核中,对食品监管队伍进行定期考察,并将考核结果与评优、晋升、薪酬等激励内容挂钩,督促食品监管队伍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监管能力和水平。
4.加大资源投入提升监管水平。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用科技赋能食品监管、推动食品监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学校也应充分重视食品监管工作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校园食品监管工作中增加各类资源投入。其一,引入先进技术,搭建食品监管智慧平台,对食品从生产到出售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建立食品信息追溯体系,确保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都可以追根溯源,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其二,完善食品监管数据库,对食堂各档口经营者的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信息及日常安全抽检等信息进行整合,实施统一管理,提升食品监管效率,并通过校园内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食堂电子屏幕或公告栏进行公示,确保食品监管的相关信息公开透明,营造全员参与监管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