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国饮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023-10-25陈旭辉
陈旭辉
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中,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饮食文化的思政与育人功能,对于中国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究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的可行性,从课程开发、教师培养、方法创新以及校园文化四个角度构建了实践路径,旨在充分挖掘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在扩大思政教育主要阵地的同时促进思政教育的提质增效。
一、中国饮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的可行性
1.中国饮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素材。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以宣讲式教育为主,传递道德观念、强调价值认同、偏重理念树立,虽然对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整体来说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难以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理解、接受和重视思政教育,学生的思政学习呈现机械化、被动化的特征,导致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不尽人意。其实,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基本的认知和积极的探索欲,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中,能够在有效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这就需要教师将与思政教育高度契合的中国饮食文化内容筛选出来,与课程思政进行深度融合。例如,蕴含着君子淡泊名利思想观念的茶文化、象征着文人雅士豪迈奔放文化性格的酒文化、代表着古时礼节文明的饮食礼仪文化、彰显着“中和之美”的饮食哲学文化等,这些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及思政价值,将其加入课程思政,能够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发展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饮食文化为人才培养强化思想认同。在全世界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文化均传入我国,在给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播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高校学生无形之中会被外来文化所影响,甚至出现盲目推崇外来文化的现象,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许多文化特性,如丰富多样的美食种类以及技艺高超的烹饪方法,都是古人经过苦心钻研和不断尝试创造出来的,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创造性;我国饮食理念认为只有因时、因地、因人进食某些食物,才能吃进营养、吃出美味、吃得健康,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人文性;饮食文化从古到今延续不断,从茹毛饮血到满汉全席,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与中医文化、礼仪文化相互关联,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性。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能够让学生通过饮食逐渐形成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知与深入了解,了解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对中华文化形成高度认同,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国
饮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的改革方向
1.以挖掘思政元素为核心。课程思政指的是探寻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利用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将思政知识完美融入专业知识当中,起到延伸思政教育主要阵地、拓宽学生思政学习主渠道的作用。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需要根据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进度以及相关课程的发展要求,找准课程的思政属性,挖掘中国饮食文化中既对学生道德培育具有积极意义的相关内容,又要与课程教学内容高度吻合,并在合适的时机将其自然引入,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有效衔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启迪学生的思想,最终在稳固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使思政教育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2.以解决现存问题为先导。通过研究发现,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课程思政的相关经验不足,导致课程开发工作开展缓慢,而且会产生大量的试错成本;二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思政能力发展不协调,难以担负推动课程思政良性发展的重任;三是相关课程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和传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少,学生参与度较低;四是缺乏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渠道较窄,缺乏坚实的文化基础。为此,高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采用针对性的策略,及时、高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把中国饮食文化完美地融入相关课程,充分发挥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功效。
3.以师生协作配合为支撑。教师与学生是教育中的两大主体,教师作为课程的主导者,其专业素养及思政素养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其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会影响课程开展的成效;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意见反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因此,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国饮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时应以师生协作配合作为支撑,教师进行实践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配合,通过师生的通力合作推动课程思政相关问题的解决、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国
饮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的实践路径
1.探究课程思政属性,重视课程开发工作。第一,高校应组织思政课程的专业教师、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成绩优异的学生代表组成课程研究队伍,根据思政教育的发展规律、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需求深入开发课程。首先要做好教学顶层设计,制定明确的阶段性和最终性教学目标;其次要总结归纳教材,提炼课程内容并挖掘其中的思政内涵;最后要进行课程的试点工作,观察课程的开展情况,根据师生的意见建议进行完善,最终投入实施。第二,高校还应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构建网络交流平台,共享课程思政开发的成功经验,积极学习其他高校在课程思政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结合各高校专业的师资力量,以精品意识为核心,共同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課。
2.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课程育人效果。教师综合能力的高低是影响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及思政素养,才能将课程中的中国饮食文化知识与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与有效衔接,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因此,重视教师的培育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是中国饮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的重中之重。基于此,高校应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一是要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对专业课程教师进行培训,通过热点解读、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其传授基本的思政知识,并对教师在课程思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二是要开展课程思政竞赛,通过营造激烈的竞争环境、设置丰厚的竞赛奖励,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创作动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3.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政知识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乏味,学生通常难以集中注意力,为此,教师应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中国饮食文化的感染力,增强思政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专注力。一方面,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文化比较法,通过具体案例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帮助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优越性的同时,也能尊重西方饮食文化,养成良好的文化思辨能力。再如文化情景法,在课堂中模拟真实的饮茶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完成饮茶的一系列步骤,如煮水、烫杯、洗茶等,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增强民族自信。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应用网络技术,根据课程需要搜集和应用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相关资源,如利用相关的饮食图片制作教学课件、用多媒体软件播放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辅助课程思政。高校要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氛围中,让学生时刻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比如,高校应组织校内社团,开展以传统时令食品为主题的活动,在活动开展前安排专业教师对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以更好地凸显活动的文化底蕴及思政功能,同时利用校内宣传栏、校园电台等对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再次,高校应充分利用本校食堂开展思政教育。一是要积极引进经营特色地域美食的商家入驻;二是要充分利用食堂的闲置空间,张贴关于饮食文化的标语,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三是要在传统节日来临之前提供节令美食,如在端午节提供粽子、中秋节提供月饼等。通过以上措施营造出富有饮食文化气息的食堂环境,以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相关课程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和融合意义。高校应以挖掘思政元素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先导、以师生协作配合为支撑,从课程开发、教师培养、方法创新以及校园文化四个角度进行思政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思政价值,推动课程思政的创新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