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活力理念的现代商务酒店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2023-10-25刘博叶辉
刘博 叶辉
摘要:目的:如今,商务酒店建筑功能空间没有因为人群需求的多样化与情感化而得到更新与改变,酒店空间活力缺失、资源浪费等问题依然严重。酒店自身环境与周边社区活力隔绝,无法起到相互融合、促进的作用。文章将“社区活力”的概念引入现代商务酒店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当中,希望能将酒店打造成一个小型社区空间,同时通过酒店自身的社区活力来激活当地社区的活力,最终使居住在酒店的人们能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酒店空间与社区环境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与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社区活力”进行了诠释与解析,并采用实际调研法寻找传统商务酒店活力缺失的症结所在,同时在酒店运营阶段采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空间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实现酒店全生命周期社区活力保持。结果:根据空间活力营造相关著作与国内外经典案例,提出营造现代商务酒店社区活力的相关策略,将现代商务酒店打造成让旅客和社区居民从心底产生归属感的“人文空间”。结论:将现代商务酒店打造成让旅客和社区居民从心底产生归属感的“人文空间”,以期为今后现代商务酒店规划提供设计参考的实践架构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社区活力;商务酒店;规划设计;空间营造
中图分类号:TU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0-000-03
0 引言
目前,国内大多数酒店建筑空间研究更多注重的是酒店前期的功能布局、内部装饰、运营管理、交通流线、立面造型等方面,对酒店的社区化发展、使用者心理需求以及酒店空间活力的提升研究甚少。因而从商务酒店社区化的角度入手研究,通过提升酒店空间活力来激活当地社区活力,无论是对城市形象还是对酒店自身发展而言,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1 “社区活力”概述
“社区”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其含义为“共同拥有的物品”与“友好的人物关系”。19世纪早期,社会学家Ferdinand T?nnies首次诠释了“社区”的定义,指出“社区”是区别于社会所具有的友好人际关系。与即将出现的工业化时期较为理性的社会关系相比,社区是指以地缘、血缘、情感以及自然条件为基础且更具感性色彩、归属感以及认同感的传统社会生活共同体。再到后期经过其他学科的介入及相关学者对社区的深入研究,社区逐渐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相互认同的居住生活空间。那活力是什么?20世纪中期,社会学家罗素认为活力与其说是一种精神品质,倒不如说是一种生理特质。在生活中一提到“活力”一词,总能使人们想到强健的身体、愉快的心情、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运动的年轻人等。但在当今的建筑规划领域,活力的出发点则由区域内人群的行为活动所表现,而人行为活动的丰富程度、频率、密度等结果就是该区域活力强弱的具体表现所在。
酒店成为人们互相认同的居住空间,社区活力则是指酒店环境中使用者的公共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的丰富程度、频率、对周边人群的吸引力以及酒店自我发展自我维护的能力等。综上,酒店社区活力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酒店使用者的邻里交往能力;二是社区居民及外地游客对酒店环境所产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的能力;三是酒店自身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及酒店结合自然的能力。因此可以发现通过营造酒店的社区活力,不仅可以提升酒店自身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对当地社区乃至城市活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 现代商务酒店宏观政策优势与现状分析
2.1 现代商务酒店宏观政策优势
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到如今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政府为了应对人们需求层次的变化,也对酒店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宏观调控,并出台了相关规划政策鼓励酒店行业的创新发展。从“十二五”规划发展之初追求酒店行业发展方式的优化,打造酒店品牌、旅游、餐饮实现国民经济的提升,再到“十三五”规划期间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各地方经濟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开始适度控制高级酒店的数量,以免过度冒进出现酒店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并且鼓励民宿、经济型特色酒店等新业态的产生。到了如今的“十四五”规划时期,国家经济迈向双循环格局,政府开始大力推行文化、特色、表演、“非遗”与酒店深度融合,强调文化自信,支持集功能多样、产业融合、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体酒店建筑的发展[1]。整个酒店行业供需格局明显优化,从时代进步与人群需求层面进一步考虑,这为以酒店为活力点带动周边社区活力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对湖北、重庆、上海、北京、云南、海南等重点省市发布的酒店规划政策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酒店规划正朝着人性化、数字化、多元化、国际化、地域化、康养化、绿色化方向转变,如今的酒店建筑规划迎来了人文关怀与创新融合的发展机遇,因此结合、把握机遇,从现代商务酒店建筑的前期规划出发,通过营造酒店特有的社区活力来激活当地社区的活力,对城市树立良好形象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2.2 现代商务酒店社区活力缺失问题探讨
2.2.1 空间封闭与外部割裂
国内的商务酒店,无论是传统单体建筑式酒店、建筑综合体式高级商务酒店,还是产业园区综合商务酒店,甚至度假区绿色商务酒店,大多出于强调空间的私密性、安全性以及运营成本的考虑,其外部空间或内部空间均采用封闭式的空间形式,如在酒店外部空间设置围墙或者景观绿植围栏,使联系外界道路的出入口仅有一到两个,而酒店内部各种空间相互孤立、缺少联系。这种情况无疑隔绝了场地与周边社区的联系,也隔绝了酒店内部消费者之间的邻里交往,使得酒店内部空间活力无法传递,未能起到激发周边社区活力的作用。
2.2.2 缺乏持续与宏观考量
大多数商务酒店在规划和设计之初对可持续性的设计产生了一些误解,更注重的是酒店华丽的外观与高级的配置,以达到后期可持续运营的效果,侧重的是经营者自身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者生理层面的考量。但往往忽视了消费者在酒店这个动静结合的大环境下,生理行为模式的区别,缺少对酒店建筑空间尺度的考虑和使用者自身心理健康的考量。尤其是通过对生态景观节点与节能材料的利用来提升酒店可持续性的生态活力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对于酒店外观和内部装饰材料的使用,存在各种浪费和不规范问题,导致在可持续性的设计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原则性的问题[2]。
2.2.3 地域呈现与文化气息
现代商务酒店作为能够表达地域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建筑文化、艺术文化等多重文化价值的建筑,却在文化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仍有相当一部分酒店建筑只是盲目追求奢华的外表、国际范的酒店形式,出现了各种奢华或丑陋而缺乏深层次文化气息的建筑形式。这种盲目追求奢华与艺术的建筑,只能说是金钱、技术、材料、人力的堆砌与拼凑。虽然在个别酒店建筑外表装饰上能看到一些地域文化特征,但是明显与整体社区氛围不符,只是地域符号的简单堆砌,具有强烈的违和感,既不能反映当地传统文化与地域特征,又使酒店与当地社区割裂,最终致使整个酒店设计缺乏灵魂与活力。
3 基于“社区活力”的现代商务酒店营造策略
3.1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酒店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酒店环境是指在现代商务酒店规划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其整个生命周期应具有的生态性、可持续性与前瞻性。著名环境设计师、规划师麦克·哈格就曾提出要用尊重自然的观念作为设计指导思想,强调设计与自然的结合,其中的“结合”包含着人类与自然的伙伴关系,将“我与它”转变为“我与你”,使人类家园和周围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生态的现代商务酒店对酒店自身、客人、社区环境都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正好符合凯文·林奇所说的人群对舒适生活环境的心理需求,是社区活力提升中的重要一环。因此酒店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其外部空间可设置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并结合场地周边植物搭配形成独特的生态活力;酒店内部大堂、餐厅、康养等人群聚集的空间可采用不同种类的绿植与生态盆栽搭配,提升内部的空间活力;而在酒店建筑表皮、采光、室内装饰等方面,可以运用景观绿墙、玻璃幕墙、建筑天井、雨水收集系统等形式,并结合节能减排新技术、环保型建筑材料,迎合消费者与社区居民的“绿色”需求,使其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在酒店运营阶段,可以采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吸引社区居民与游客,实现酒店全生命周期社区活力的保持。
3.2 打造多维形态的酒店空间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商务酒店空间的功能配置应打破传统固化的单一模式,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作出更新与改变。现代的消费者对商务酒店的要求绝不仅仅限于餐饮和住宿方面,集餐饮、住宿、会议、娱乐、休闲、康养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现代商务酒店才是消费者希望看到的。酒店应当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对必要的和可选的酒店功能进行适当安排。笔者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户外用餐区、康养健身区、特色餐厅与宴会休息厅等功能配置虽然不是必需的,但是在实际场景中,人们对它们的要求很高,而户外用餐区及康养健身区又是人们需求最多的,因此在进行功能配置时,应当将户外用餐区与康养健身区作为首要选择。
综上,多元化的功能配置不仅能够满足酒店这个“微型社区”的基本需求,还能够吸引周边社区居民及外来人群的到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行为选择,而不是枯燥无味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这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不仅可以使酒店的不同人流交叠,还可以增加产生偶发性活动的机会。正如简·雅各布斯所说的,只有非正式接触的偶发性活动才能让城市社区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就可以自然地激发出酒店空间的社区活力了[3]。
3.3 建构地域特征显著的空间环境
具有“社区活力”的商务酒店不仅要在服务文化、管理文化上满足客人的物质需要,更需要在地域文化、人文关怀等方面重视每一个使用者的差异,让每一个宾客都能充分地体验到场地的文化气息与人文关怀,让消费者们有一种回到“家”的归属感。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城市空间活力在于处于其中的人及活动,城市漫步对城市品质、活力和亲和性都无比关键,可以看作是一切的基础和起点”。因此在酒店公共空间设计中,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场地及周边社区独有的历史文化记忆、文化特色传承、自然资源条件等,将酒店的服务理念和空间设计围绕场地文化内涵展开,只有这样酒店空间环境才会富有活力与内涵。除了与本区域的文化特色相融合外,还可以与场地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类文化遗产融合,而历史文化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深刻,使现代的色彩斑斓与历史的厚重内敛形成强烈的反差。建筑设计方面可以贴合场地的地域文化进行调整,绝不能生搬硬套,要师古而不泥古,有法而不拘成法,唯有如此,才可以让酒店建筑设计与时代同步发展。例如云南丽江悦榕庄酒店,其建筑形式以丽江古老的纳西族民居为特色,并运用青砖、彩色石块等地方特色建材,使用户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总体而言,要想使用户真正感受到“社区活力”,就必须将独一无二的设计与场地的地域文化相融合,让顾客及社区居民即便离开了,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难忘的记忆。
4 结语
政府长期以来希望通过文化旅游、商务接待、社区更新等促进社区活力提升,经济双循环政策的实施使商务酒店不仅仅是为差旅辦公人员所用,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也成为商务酒店的主流消费者,因此现代商务酒店的规划设计也应与时俱进,而众多社区内的商务酒店规划设计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反而使酒店与社区相隔绝,缺少酒店应有的活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社区活力”的概念引入现代商务酒店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中,并通过调研探讨传统商务酒店活力缺失的问题,最后结合相关案例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设计策略,希望能够将现代商务酒店打造成让旅客和社区居民从心底产生归属感的“人文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润君.试论我国城市社区活力的激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6):125-130.
[2] 刘磊.立足社区活力的新一代产业孵化园外部空间设计[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3] 张保信.基于场所理论的盘锦翠霞湖商务酒店改建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6.
作者简介:刘博(1997—),男,湖北孝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叶辉(1997—),男,湖北武汉人,博士在读,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展馆展览视觉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9-A-04-(141)-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