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体质量管理联合分级活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
2023-10-25金茜吴红燕
金茜 吴红燕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连云港 22200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主要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的心室射血功能障碍,使机体代谢需要的心排血量不足,最终引发动脉供血不足及静脉淤血水肿。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四肢乏力和水肿及运动耐力降低等[1]。目前,疾病在临床主要的治疗方式是积极控制病情进展,并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虽然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若在治疗期间,未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也会降低疾病治疗效果[2]。研究显示,体质量管理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为一种自我管理方法,检测患者体质量水平,观察体质量异常波动变化,在控制正常体质量指标的同时,提升活动耐力,促进心功能指标改善[3]。因此,本研究选取90 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应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体质量管理联合分级活动的干预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选取90 例2019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标准:经临床典型症状、体征评估,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心室出现扩大;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2014 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4];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脏功能分级Ⅱ~Ⅲ级;简易心智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MSE)≥24 分[5],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15 分[6];听力、语言能力正常,能够交流并配合研究。排除标准:既往实施心脏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冠状动脉介入;合并其他严重的心脏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肾功能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无法配合研究;对体质量检测、进行活动依从性较差;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 例。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经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LW-20230321001-01)。患者和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均知情,且签订知情同意书。
2.研究方法
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及分级活动干预。密切观察患者临床体征和表现,针对患者不良症状进行基础护理,并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利用NYHA 将患者心功能进行分级,在明确患者分级后进行活动训练指导。NYHA Ⅱ级:指导患者进行6 min步行运动试验组训练,每次保证步行距离最少350 m,每日训练2 次。NYHA Ⅲ级:嘱患者绝对卧床,可由家属协助其进行日常生活,并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床上的被动训练,训练的主要位置包括肘、肩、腕、膝关节等位置,进行屈伸的训练,每个关节5 min,每日训练4次。
2.2.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体质量管理。
2.2.1.建立保护动机理论干预小组由科室1名护士长担任组长,由10 名责任护士担任组员,首先对组员进行保护动机理论知识的配合,使其了解并掌握理论核心变量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实施体质量管理。
2.2.2.强化易感性和严重性。首先为患者讲解心力衰竭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疾病发生机制、临床体征、典型病例等,并阐明心力衰竭的可预防性和可控性。指导患者严格控制体质量,戒烟限酒;强化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使其能够明确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并能够及时处理和控制。告知患者在出现呼吸困难、咳血时应及时治疗。
2.2.3.强化自我效能、反应效能,降低反应代价强化与患者的沟通,引导其主动讲述内心想法,根据患者想法满足其基本需要,并通过心理疏导增强患者对健康保护的信心,强化自我效能。协助患者分析影响体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与其共同制定解决计划,在明确体质量管理影响因素的同时,实施相应解决方案,提高其健康保护行为。
2.2.4.体质量管理的实施 ⑴体质量管理知识指导:统一为患者和家属进行体质量管理的培训,并将体质量管理手册发放至每位患者手中,嘱其学习并掌握。手册内容主要包括实施体质量管理的目的、心力衰竭与体质量异常关系、体质量的监测方法、平衡饮食指导及疾病发生时体征的识别等。⑵体质量监测日志卡:将卡片发放至每位患者手中,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如何进行规范的填写和记录,应明确体质量监测时间、体质量异常波动和使用药物情况,保证日志卡填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⑶体质量监测:选取固定体质量测量仪,放置在水平的地面,穿少量轻薄的衣物,在清晨起床后,未摄入食物和水,排空大小便后进行测量和记录,每周应测量体质量3 次。获取结果后将其和时间准确填写在体质量卡相应位置。⑷控制摄水量:嘱患者严格控制每日饮水量,可维持在1 000~1 500 ml,少量多次摄入,减少水钠潴留的发生。⑸控制盐摄入:为患者配置并发放标准盐勺,保证每日摄入盐量在6 g以下。若体质量持续增长,应严格控制患者每日摄入水分,保证盐摄入量在2 g 以下。⑹饮食食谱:严格规划每餐摄入各类饮食的量,保证每日摄入谷类食物250~400 g、瘦肉50~75 g、鱼虾类75~100 g、蔬菜300~500 g、水果200~400 g、低脂牛奶250~300 ml、烹调油应<25 g。制定饮食食谱各类食物摄入量,安排每日三餐饮食[6]。⑺利尿剂的应用:遵医嘱选取呋塞米(生产厂家:三才石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3270;规格:2 ml∶20 mg),针对3 d 内体质量快速增加>2.0 kg 或在1 d 内体质量增加>0.5 kg 的患者,增加药物的使用剂量,最高不超过80 mg/d。也可遵医嘱选取氢氯噻氢(生产厂家: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543;规格:10 mg/片)25 mg 口服,至患者体质量恢复至正常后,应用药物最小剂量维持。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氨基末端pro 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半 乳 糖 凝 集 素-3(galectin-3,Gal-3)等血清指标水平;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等心功能指标;两组体质量检测、知识、信念、行为评分及体质量管理能力总分;两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躯体领域、情绪领域、其他评分及MLHFQ总分。
4.指标评价标准
⑴心脏功能指标:利用超声心动图测量LVEDD、LVESD、LVEF。⑵血清指标:利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Gal-3水平;利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 水平。⑶体质量管理能力:在护理前(入院第1天)、护理后(护理1个月后)采用体质量管理问卷[7]由护理人员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问卷共有16个条目,4个维度,包括体质量监测、知识、信念、行为等,采用2级或3级评分法对各条目评分,总分0~42分,分数与患者体质量管理能力呈正比。问卷Cronbach’α 系数为0.968,信效度良好。⑷生活质量:在护理前(入院第1 天)、护理后(护理1 个月后)护理人员应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8]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共有领域3 个,包括情绪领域、躯体领域及其他领域等,共有条目21 个,采用5 级评分法,总分为0~105 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反比。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941,信效度良好。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NT-proBNP、Gal-3血清指标水平及超声心动图指标
干预前,两组NT-proBNP、Gal-3 水平和心动图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1 个月后,研究组NT-proBNP、Gal-3 水平和LVEDD、LVESD 均低于对照组,LVEF 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后NT-proBNP、Gal-3血清指标水平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后NT-proBNP、Gal-3血清指标水平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
注: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分级活动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体质量管理。NT-proBNP 为氨基末端pro 脑钠肽,Gal-3 为半乳糖凝集素-3,LVEDD 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 为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F 为左心室射血分数。t、P 为组内数据对比;t1、P1为干预前两组数据对比;t2、P2为干预后两组数据对比
?
2.体质量管理能力
干预前,两组各项体质量管理能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1 个月,研究组体质量检测、知识、信念、行为体质量管理能力评分和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体质量管理能力比较(分,)
表3 两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体质量管理能力比较(分,)
注: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分级活动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体质量管理。t、P为组内数据对比;t1、P1为干预前两组数据对比;t2、P2为干预后两组数据对比
?
3.MLHFQ评分
干预前,两组各项MLHFQ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1 个月,研究组MLHFQ 躯体领域、情绪领域、其他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各项MLHFQ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分级活动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体质量管理。MLHFQ 为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t、P 为组内数据对比;t1、P1为干预前两组数据对比;t2、P2为干预后两组数据对比
?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心肌能量利用和代谢异常,导致心排量不足,与此同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循环负荷,使体内多余的液体无法排出,导致水肿发生的同时,加重心脏负荷,引发呼吸困难[9-11]。临床研究显示,液体潴留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重要的表现之一,若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体质量增加,不仅会导致疾病急性发作,而且易加重病情,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2]。患者在长期病痛的影响下,运动肌肉的血液供氧不足,出现运动耐力下降,不仅降低心功能,而且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3-15]。因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改善其运动耐力,监测并控制其体质量增长,对控制病情、提高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理论通过强化对患者和家属了解并掌握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减少其对疾病治疗的恐惧,并能够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效能,强化反应效能,在治疗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提高其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16-18]。体质量管理是指通过指导患者或家属对其自身体质量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和记录,并根据体质量指标指导患者控制饮食、饮水、食用盐等输入,并遵医嘱对异常体质量患者实施药物治疗,有效纠正患者体质量异常波动的情况,控制疾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从而减少疾病的发作。保护动机理论下的体质量管理,强化患者对体质量管理的重视和认知,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并掌握体质量管理相关内容,积极配合管理干预措施,提高疾病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疾病发作,改善生活质量[19-21]。分级活动时根据患者心脏功能分级实施相应运动护理和指导,不仅能够避免过量运动,加重病情,而且可显著改善肌肉的正常血液供应,提高机体整体素质的同时,改善心功能[22-2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NT-proBNP、Gal-3 水平和LVEDD、LVESD 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仇海燕等[26]的研究结果一致。相比传统护理措施,本研究联合分级运动及保护动机理论体质量管理,提高患者对体质量管理的重视,积极配合体质量监测,在相应指标的依据下指导患者平衡饮食、控制饮水、摄入盐量及应用利尿药物等,避免及减少导致机体液体潴留的诱因,改善心脏功能的耐力[27]。分级运动可有效改善骨骼肌血流状态,提升血管收缩功能,缓解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提升心肌收缩功能,改善每搏输出血量,改善血清指标,改善心功能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体质量检测、知识、信念、行为体质量管理能力评分和总分均优于对照组,MLHFQ 躯体领域、情绪领域、其他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周亮良[28]研究结果一致。保护动机理论体质量管理使患者认识到体质量管理可控制和预防疾病,降低体内容量负荷,并在饮食指导下有效控制摄入的总能量,使机体能量平衡代谢的同时,保护心肌功能,促进病情康复,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9-30]。
综上所述,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体质量管理联合分级活动,可提升其活动耐量,改善血液指标,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