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海宁:“潮城”竞奔数字经济发展样板区
2023-10-25信文徐江彪
信文|徐江彪
以泛半导体、光伏新能源产业体系为抓手,海宁为自己精准把脉,谋划出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载体平台化、要素高级化的“四化”发展之路,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服务链“四链”协同,加快抢占发展制高点,力争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样板区
近年来,海宁市瞄准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光伏和集成电路两大赛道,大力发展光伏新能源、泛半导体产业,积极谋划布局以芯片设计、软件开发、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软件信息产业发展,逐步探索出数字产业发展的“海宁模式”。
浙江嘉兴海宁,地处钱塘江北岸,寓“海洪宁静、海涛宁谧”之义,因钱塘大潮每年奔涌至此自成一绝,而誉满天下,被称为“潮城”。竞奔、博浪、勇立潮头早已成为这座千年名城的“气质”,也成了海宁人的“精气神儿”。
数潮澎湃里,在数字经济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今天,海宁依旧如大潮东进,紧随时代潮鸣,发出独属于海宁数字经济的产业拔节之音:近年来,海宁深入贯彻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和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等战略决策,科学谋划、精准部署,全力推动全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先后入选浙江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入选“中国制造2025 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城市、两业融合发展国家试点,是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创建县市;2020 年、2023 年两次获评浙江省“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的县(市、区)”。
今年上半年,海宁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5 亿元,同比增长26.6%,列嘉兴五县两区第1 位,排名全省44 个工业大县第3 名。数字化改造实现规上企业诊断全覆盖,成功创建2023 年省级“未来工厂”试点企业1 家,2023 年度省级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计划实施名单3家。
可以说,在数字经济这场“未来之争”中,海宁开了个好头。接下来,海宁如何蓄力,率先“撞线”?以泛半导体、光伏新能源产业体系为抓手,海宁为自己精准把脉,谋划出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载体平台化、要素高级化的“四化”发展之路,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服务链“四链”协同,加快抢占发展制高点,力争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样板区。
数字产业化,培育先进产业集群
走进正泰的生产车间,工作人员的身影寥寥可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自动“挥舞”的机械手臂,随着有条不紊的生产节奏,一件件光伏产品组装下线;另一边,200 多辆无人驾驶搬运小车正穿梭于各自的物流通道,处处呈现出一派“硬核”的科技感。
这里是正泰打造的全球首家光伏“互联网+透明工厂”。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太阳能光伏产品研发、生产、运营和销售的新能源高科技企业,自2015 年来到海宁,正泰便不断深耕智能制造领域,短短几年间,迅速成长为工信部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浙江省数字化车间、浙江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企业。近年来,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企业主动向数智要方法,不断扩大产能抢占市场,在产线迭代间、在革新技术的同时,增强了市场竞争力,2022 年,正泰实现工业产值141 亿元,成为海宁光伏新能源赛道上的中坚力量。
晶科是海宁光伏新能源赛道上的一匹“黑马”,与正泰被誉为海宁光伏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双子星”。
正泰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海宁近年来大力培育先进产业集群的“一盘棋”战略部署。
近年来,海宁市瞄准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光伏和集成电路两大赛道,大力发展光伏新能源、泛半导体产业,积极谋划布局以芯片设计、软件开发、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软件信息产业发展,逐步探索出数字产业发展的“海宁模式”。
像正泰这样乘“数”而上的企业,在海宁早已遍地开花。晶科亦是海宁光伏新能源赛道上的一匹“黑马”。截至2022 年底,晶科投产的N 型TOPCon 电池大规模量产效率已达25.1%,该电池被认定为国际首台(套),与正泰被誉为海宁光伏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双子星”。今年,两家企业都入选了国家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
持续在技术创新上攻坚,让海宁成功抓住了新能源“风口”,全力推进光伏新能源重大项目招引,以晶科、正泰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好高”项目加快上马,形成海宁光伏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前不久,海宁智能光伏集群成功入选第一批“浙江制造”省级智能光伏产业群核心区。并且今年上半年,海宁光伏行业实现“倍增式”发展,完成规上产值307亿元,增加值增速112.6%,有力推动海宁光伏产业总量冲千亿,“142”产业规划向“232”转型升级,产业集群效应越发显现。
众所周知,地方产业结构倘若长期单一,很难走得更远,只有聚焦支柱产业,发展多个重点产业,坚持“多条腿”走路,产业化道路才能行稳致远。从“潮城”到“皮革城”,再到眼下海宁剑指“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的定位,不难看出,海宁始终不甘人后的“拼劲儿”,也注定了其通篇的布局下,必藏着多线并进的谋划。
比如光伏新能源之外,另一个时代“风口”——泛半导体产业。海宁锚定“芯”经济,探索建立了“八个一”产业培育模式,即一家上市公司、一个领导小组、一个产业规划、一个实施意见、一套扶持政策、一组产业基金、一张招商地图、一所专业学校,打造涵盖半导体专用设备、半导体基础材料和半导体核心元器件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是国家大基金在全国着力打造的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基地,并成功入选了浙江省首批“新星”产业集群、浙江省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2023 年上半年,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完成规上产值近100 亿元,增加值增速9%。
“双马”并进的驰骋路线设计中,海宁还不忘做专做细软件信息服务业。依托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鹃湖国际科技城等创新载体,打造了杭海数字新城、海宁科创中心等重点平台,成功引进奕斯伟、派大芯等芯片设计企业。今年上半年,海宁软件信息服务业完成营收5.6 亿元,签约落地项目9 个,总投资额5.8 亿元,与两大主导产业一起,形成更为高效、高质的数字产业化闭环。
产业数字化,赋能企业智造转型
在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海宁不忘初心,始终坚守着“来时路”。海宁的另一个响当当的名号——皮革城。以皮革、经编、家纺为代表的传统行业,曾经作为海宁产业化发展的“老三样”风靡全国。然而,随着海内外服贸市场竞争的加剧,产业“金名片”一度黯然失色,发展出现疲软态势。
利用数字化,以数智赋能,促进企业智造转型成为海宁产业数字化的一大“法宝”。以经编产业为例,海宁建成“经编产业大脑”,构建起“供应链服务”“智能智造”“瑕疵检测”等场景应用,不仅实现了地方经编产业数据的互联互通,还提升了产业大脑预测预警、战略管理、行业服务能力,真正做到了“数据价值化”。2022年,经编产业大脑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工业领域细分行业大脑试点,并获评全省优秀产业大脑。以经编行业数字化改造为切入点,海宁还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县(市、区)。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的背后,离不开海宁制度重塑、流程再造这双“无形的手”。海宁先后出台《海宁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2022—2025)攻坚行动方案》《海宁市制造企业数字化评价标准》《海宁市制造业数字化试点示范培育库管理办法》,通过完善数字化改造制度体系,形成对标改、创建改的新格局,并通过专班化的手段,有序推进“两化”改造。
此外,海宁还聚焦深化企业智能化诊断,充分做好诊前准备,公开征集智能化诊断“白名单”企业122 家,依托“海宁市制造企业数字化服务商库”征集遴选12 家优秀服务商,开展智能化最新政策、诊断报告编写和培育库申报培训。2022 年,海宁累计完成企业线上诊断1751 家,完成率96.4%。
多措并举下,海宁的产业数字化渐成“平地起高楼”之势。如何把这“楼”盖得再高点、“外立面”更漂亮一点,把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地基”再夯实一点?
海宁的做法是,一方面稳步推进“数字化试点示范培育库”建设。目前,累计入库企业79家,国家级试点项目4个、省级105 个。另一方面加快“数字化服务商库”建设,目前入库服务商65 家,覆盖研究咨询、系统设计、智能装备、信息工程等4 个类别14 个行业。
海宁建成“经编产业大脑”,构建起“供应链服务”“智能智造”“瑕疵检测”等场景应用,不仅实现了地方经编产业数据的互联互通,还提升了产业大脑预测预警、战略管理、行业服务能力,真正做到了“数据价值化”。2022 年,经编产业大脑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工业领域细分行业大脑试点,并获评全省优秀产业大脑。
载体平台化,引导产业加速集聚
传统产业借助数智转型升级,焕发新机,泛半导体和光伏新能源两大产业乘“数”而上,牢牢占据海宁数字化产业的“C 位”。而凡此种种,都难离海宁的载体平台化路径。
海宁奕斯伟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园区
正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组件生产车间。
新兴的产业平台拔地而起。走进位于海宁西北角的海宁(中国)泛半导体产业园,会被一排排整齐有序的现代化厂房所震撼。谁曾想,7 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农田和农房,如今却已成为海宁创新发展泛半导体产业的主平台之一。为高标准建设泛半导体产业园,海宁按照“高标准定位、错位式发展、专业化建设”的总要求,重点打造“三区一城”泛半导体产业高质量集聚平台。先后引入欣奕华、沈阳拓荆、上海精测、上海元颉新材料、新华三、嘉美光电等半导体装备、材料和元器件项目,形成以天通、芯盟、欣奕华、大基金“4 大体系”协同发力的发展格局。2022 年,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平台成功入选浙江省第四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阳光科创小镇成为新引擎。以“阳光科创+智造应用”为主线,海宁成功打造了阳光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的新引擎,被成功命名为浙江省级特色小镇。总投资45 亿元的浙江晶科6GW 高效电池和6GW 高效组件项目于今年1 月顺利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内可实现满产。该项目预计每年可为阳光科技小镇新增产值115亿元。
“一条”科创大走廊串起高质发展梦想。依托杭海城际铁路这个家门口的交通区位优势,海宁积极构建起以“一廊三心多点”为特色的杭海城际科创走廊总体格局,打造科创孵化和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大学+科技+产业”的国际科创枢纽。杭海数字新城被正式写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一个集信息技术服务、软件外包等在内的数字服务集群,正如同蚌中之珠,亟待启新。
要素高级化,构建最优体制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高级要素是实现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发展国内大循环需要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来带动,而高级要素是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与发展的保障。因此生产要素高级化是转变发展模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海宁察形观势,紧紧围绕要素高级化,先后出台《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规划》《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和战术指引规划》等数字产业细分行业规划,今年更是启动实施“新兴海工程”,全方位保障企业用地、电力、融资等方面的需求。
而谋求最优体制机制的构建,这其中之“最”具体而言又有三——
最优政策配套。先后出台《海宁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海宁市支持泛半导体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文件,对数字经济项目招引投入、税收返还、贷款贴息、IPO 上市等都给予重点支持。对特别重大产业项目给予“一事一议”综合扶持,形成覆盖目标、定位、措施、基金、人才、奖励等全方位的高质量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推动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发展。
最大资金支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变“事后补”为“事前投”。成立总规模25 亿元泛半导体产业基金,牵手国家大基金合作成立16 亿元“中国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和20 亿元“半导体芯鑫租赁平台”等。
最好服务保障。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探索“模拟审批”机制,提供专班化、保姆式代办服务,加速项目推进,最大力度提高审批效率、最大限度压减审批时间。投资105 亿元的晶科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实现“百亿项目百日建”;投资50 亿元年产36 万片微波射频芯片项目,去年3 月通过国家窗口指导,5 月就开工。
下一步,海宁市将紧紧围绕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的目标定位,强化专班牵头抓总,深化部门协同,结合海宁“争先奋进年、工业跃升年、创新变革年”活动和“新兴海工程”,融入“四敢争先·九大争锋”行动,奋力打造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板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