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财政支出对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3-10-25陈世超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育经费珠三角财政支出

陈世超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已有研究对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和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支撑,同时人力资本水平也需要提高以适应新的经济动力和结构特征。因此,进一步厘清教育投入对促进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驱动技术创新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影响机制,可以更好地优化教育财政策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设高地。然而,珠三角各城市教育投入结构差异较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较弱。2021年珠三角地区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仅为2.45%,区域内比值最高的是深圳,为3.15%,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教育投入水平较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将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文章立足新发展阶段,基于相关理论分析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影响机制,通过实证检验获取珠三角地区教育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发展的数理证据,以期为利用教育财政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

1 理论分析

学界的研究普遍认为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存在正向的影响关系,且从多角度对具体的影响机制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但分析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需要立足于特定的发展阶段,不同于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教育并不能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一方面教育投入会随着政府政策倾向或需要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成效差异;另一方面教育投入需要长期作用才能对其他要素产生显著影响,最终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即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性[1]。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方式、作用大小会表现出较大差异[2]。从蔡昉提出的M型、L型、T型、S型四阶段经济发展理论来看,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别经历了未能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劳动力转移和技术吸收、支撑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4种[3]。

教育财政支出可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要素支持。舒尔茨最早研究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劳动力质量的提升是国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原因,而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将提高劳动生产率[4]。人力资本的总量和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人力资本成为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重要枢纽。温以萍等基于面板数据,对教育投入、人力资本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教育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5]。一方面,教育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影响人力资本结构的关键因素中教育是决定人力资本结构的主要方面和核心[6]。Paul认为政府的教育投入会促进一国教育水平和人民素质的提升,促进一国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7]。孙萌等利用二值模型证明了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对高等教育型人力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8]。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本身可以作为生产要素直接促进经济增长[9],同时也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10]、全要素生产率[11]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是非线性的。高彩梅等利用门槛模型研究发现,跨越相应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FDI)门槛值,人力资本将充分促进技术创新[12]。

教育财政支出能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释放经济发展的动力。梁军等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某一地区内教育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层次越高,该地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越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越快、越有效[10]。葛尧研究发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教育经费支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且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呈现U型特征[13]。教育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整体上表现为加速吸收创新和推动自主创新两阶段,后发追赶的经济体要实现技术创新往往需要经历从吸收外来先进技术到实现自主研发为主的内源式创新。消化吸收发达地区的技术扩散和资本效应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知识需要有相当程度的信息价值识别和技术消化利用的能力,初始教育投入不足可能造成这种能力的减弱和后续创新能力的消减[14]。教育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积累,也能为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提高教育水平从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发展模式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教育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仅在于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存在利益外溢,还在于教育投入会对区域协调发展有较大的影响[15]。

在新发展阶段教育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更多地有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核心的发展模式下,需要有与经济社会运行相匹配的发展机制。教育是技术进步的基础,能通过满足技术创新对各层次人力资本的需求,为技术创新实现成果转化、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所需的环境,提升了技术效率。张心悦等运用DEA-Malquist指数测定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证实了平均受教育年限能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升[16]。桑倩倩等进一步研究发现,教育投入提升了技术效率的纯技术效率部分,而对于规模技术效率不存在显著的影响[12]。教育可以推进技术发展的前沿面,又能提升技术效率的适应性。不同的教育支出结构和类型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作用各有差异。侯伟凤等认为基础教育可以储备未来发展人才、提高国民素质,职业教育可以培养熟练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高等教育可以提升研发能力,教育投入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17]。然而教育投入的不均衡也可能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桑倩倩等提出,城市偏向性的教育投入是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诱因,教育不平等将导致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的生产缺乏边际生产效率,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有助于提高整体人力资本水平[2]。因此,教育投入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为技术创新创造所需环境以及提升技术效率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教育投入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意城乡结构的均衡。

2 教育财政支出对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

2.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为了具体分析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效果,以将教育财政支出纳入C-D函数来分析珠三角地区教育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函数公式设定为:

对公式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本文的计量模型:

式(2)中,Yit表示珠三角地区i城市t年份的经济产出,用地区生产总值(GDP)表示;Lit表示劳动投入,以地区年末就业人数度量;Kit表示资本投入,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额表示;Eit表示教育财政支出,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来计;C表示常数项;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取对数后的回归系数,(1-α-β)表示教育财政支出取对数后的回归系数;μi和бt分别表示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2.2 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2020年作为样本区间,选取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的相关指标,并以2012年为基期对各年份GDP进行处理,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广东省教育经费统计快报及各城市统计年鉴。各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2.3 实证结果分析

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作为参照系,首先进行混合回归,估计结果如表6(1)混合回归列所示。鉴于各个城市发展差异导致可能存在的不随时间而变的变量,故考虑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检验,即先使用组内估计量检验扰动项方差,得到结果如表6(2)组内估计列所示。组内估计量的rho值为0.965 1,表明复合扰动项的方差主要来自个体效应的变动。

设原假设为“接受混合回归”,对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F检验的P值为0.000 0,拒绝原假设“接受混合回归”,故固定效应模型显然优于混合回归,应该允许每个个体拥有自己的截距项。

表2 F检验结果

为了探究变量是否具有时间效应,设原假设为“无时间效应”,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所有的时间虚拟变量系数均为0,F检验P值为0.000 0,强烈拒绝“无时间效应”的原假设,即认为应在模型中加入时间效应。

表3 时间效应检验结果

因此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如表6(3)双向固定效应列所示。由于个体效应也有可能是以随机效应的形式存在,因此有必要对变量进行随机效应模型检验,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如表6(4)随机效应列所示。

将混合回归模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对比,以确定最有效率的模型。首先使用LM检验对比随机效应与混合回归两种模型。如表4所示,LM检验的结果显示其P值为0.000 0,强烈拒绝“不存在个体随机效应”的原假设,说明原模型中应该有一个反映个体特征的随机扰动项,因此在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之间应该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在确定模型中具有反映个体特征的随机扰动项的基础上,通过Hausman检验来确定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Hausman检验所得结果如表5所示,其P值为0.162 3,不能拒绝“随机效应优于固定效应”的原假设,即应该使用随机效应模型。

表4 LM检验结果

表5 Hausman检验结果

表6(4)随机效应列显示的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99%的置信水平下珠三角地区教育财政支出每增加1个百分点,地区产出就会增加约0.37个百分点,这验证了珠三角地区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较显著的影响。当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投入趋势性下降时,一定的经济增长必然包含着技术创新和全要素的提升,即事实上这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经济发展的内涵。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珠三角地区教育财政支出能促进经济发展。

表6 各回归结果分析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珠三角地区的教育财政能显著地推动经济发展,但珠三角的教育财政仍存在的以下两个薄弱环节,不利于更好地释放教育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

第一,珠三角地区的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相对较小。2021年珠三角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2465.5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0%,低于广东省20.79%的平均水平。广州、珠海、佛山和肇庆的比例均不足20%,其中珠海的占比仅14.44%。从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来看,江门和肇庆在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佛山和惠州在普通小学、初中、高中生均教育经费均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可能存在非线性影响,相比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偏小不利于发挥教育财政的规模效应。

第二,珠三角地区教育财政的支出结构不够合理。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22》的数据进行分析,从城乡结构来看,珠三角地区城乡教育财政支出比值为4.41,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距仍然较大,限制了教育的边际人力资本水平产出。分区域来看,珠三角各城市教育财政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差异较大,2021年教育财政支出占比最高的是东莞,为24.21%,最低的是珠海,仅14.62%,教育财政支出的区域失衡不利于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3 优化教育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扩大教育财政支出规模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珠三角各城市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区域内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合理配置财政支出的前提下,适度增大教育财政支出规模,满足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建设的实际需要,为利用教育财政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充足、持续的动力保障。要完善教育财政预算评价机制,对各区域的教育经费投入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既要及时填补教育投入缺口,也要加大投入力度部署好教育的先行投资。

3.2 优化教育财政的支出结构

要合理利用教育财政资源,提高教育经费的利用效率,这需要从三个维度提升教育财政支出的协调性。一是要均衡配置好教育投入的城乡结构。要适度地将教育经费向农村地区倾斜,完善农村教育发展的软硬环境,健全农村师生的教育激励机制,发掘农村地区的教育潜力。二是要推进基础性教育在各区域的均衡发展,并根据各区域的不同发展水平进行高等教育投资,增强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协调性,增强基础教育的联动性与高等教育辐射作用。三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调整各教育类型的投入结构。要特别重视基础教育和基础学科发展的需要,引导好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培养更多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3.3 拓宽教育经费的筹资渠道

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可以适度拓宽筹资渠道。首先,通过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等鼓励、支持、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教育事业发展,不但能实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活力。其次,要在社会面提高教育的认可度,通过鼓励捐赠、设立教育基金等形式扩大教育资金来源。最后,要完善对教育经费来源和支出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利用率,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

4 结语

进入新发展阶段,教育愈发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理论分析表明,教育不但能促进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时还能推动技术创新,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教育财政支出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带动地区产出增加约0.37个百分点。但珠三角还存在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此,建议珠三角地区从教育财政的支出规模、结构、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政策优化,以期提升教育财政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应。

猜你喜欢

教育经费珠三角财政支出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