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2023-10-25◎亓程
◎亓 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工作之一。虽然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数字化建设的开展时间不长,但是其已经在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显示出了优势。基于此,相关部门制定了措施,进行了规划,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目标,明确了数字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的重要举措。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丰富数字文化资源,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未来发展方向,对繁荣文化事业以及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战略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站在新起点,要充分把握公共文化服务要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中国式现代化包含深刻的发展要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要在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体来说,就是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不断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只有明确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发展方向,才能充分发挥出文化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经过实践检验,文化数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目标,还要结合实际需求,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要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如此才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之路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不仅可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在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因此,相关部门应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更好地提供相关服务。此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从战略角度出发,这还需要进行长远规划和部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含了多重理念,包括“导向性”“政府主导”“共建共享”等,其中“共建共享”理念是明确针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要求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均等化、标准化目标,并科学分配资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目标就是扩大文化供给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而在生产和供给受限的情况下,数字技术的应用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新型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都建立在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的基础上。由此可以看出,数字技术的应用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能够有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国际化传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公共文化”的概念更加丰富和广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因此,利用数字技术有效传播公共文化,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数字化传播具有全球性、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相较于传统传播介质,可以减少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变革深刻影响着文化传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让世界听到新时代中国声音和展现中国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困境
“数据孤岛”“资源孤岛”现象
第一,“数据孤岛”不仅体现在数字资源体系的构建上,还体现在资源类型单一和形式重复等方面。
首先,由于资源整合和推送缺乏目的性,容易导致在资源推送时出现一些问题,如推送内容不符合用户需求、推送方式不恰当等。因此,只有完善相应的机制,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际应用,并且有效避免“数据孤岛”问题的出现。
其次,各类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总量庞大,但往往由于缺乏特色,且与时代生活的联系不大,很难吸引和留住用户,也无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
最后,网络平台虽然普及率较高,但是总体建设水平不高,存在功能少、服务形式单一和内容更新较慢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也制约了网络平台的发展。
第二,“资源孤岛”体现在各级文化馆系统间的平台缺乏有效的对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没有构建共享和流通机制,因此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导致出现数字资源重复采集和建设的问题。
首先,省级平台和地市级平台之间需要建立统一平台,强化合作机制,打造集约式和一站式服务,推动网络平台的发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其次,要想实现资源共享,省级平台和地市级平台之间需要建立紧密的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价值,推动各类资源实现共享。尤其是在数字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相关部门需要关注和支持其数字化建设,以消除服务能力差异化,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缺乏数字化服务的思维和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文化创新创造能力还不够强,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够多;我国文化话语权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匹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任务更加艰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不仅需要各种技术手段的加持,更重要的是要更新数字化服务理念。
目前,虽然技术手段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能够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但是实际上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不足,更多的是从业人员思维和理念的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从业者往往专注于传统的业务工作,而忽略了科技进步对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业态的影响,也忽略了人民群众不断改变的消费习惯。
此外,公共文化数字资源的推广成效不显著,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因此,相关部门必须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精选推广平台,实现智能化推送,并制订有效的推广计划,最大程度地覆盖目标用户,提高推广效果,推动公共文化数字资源的普及。
公共文化服务的从业者需要勇于接受新兴事物,把握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需求,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手段,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实践路径
建设公共文化网络平台
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上升到战略高度,群众需求和文化供给将走向交汇点,相关部门必须统筹规划,构建智慧体系,推进云网络平台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未来,网络平台建设和实体空间搭建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想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建设网络平台更加实际和有效,还能进一步提升数字资源服务的精准度。
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体系和云网络平台是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要以网络化为基础,运用开放式学习方式,扩大服务规模,创新服务模式。在新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的关键在于应用数字化技术。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更高效、精准的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当线下活动不能及时开展时,线上文化活动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场地、时间等条件限制,参与线下活动的群众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惠民的覆盖范围和成效。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网络平台在线上开展相关活动,可以突破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例如,文化馆可以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和直播平台等渠道,向公众提供各种在线文化活动,如虚拟展览、在线讲座、互动体验、在线教育等。总之,线上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构建省市县三级网络阵地,整合相关资源,结合地方特色文化,丰富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和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为公众提供更便捷、高效、优质的文化服务。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根本立场。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目标就是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数字化既不是形式上的数字化,也不是概念上的数字化,而应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职能,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全民性和共享性。
“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反映群众的基本需求,保障群众的权益,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要以繁荣和发展文化为基础,如此才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现了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公益性强调人人都可以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创作文化作品。其不仅是人民群众免费享有的文化权利,更是一种积极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姿态的体现。公益性明确了政府作为主体的职能责任和社会公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力度,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体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金字塔’必须回应好‘人本’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抓住人民群众需求端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