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米沙坦结合常规抗凝治疗对AMI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
2023-10-25冯红亚
冯红亚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二科,南阳 473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为一种因冠脉发生狭窄、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或心功能损伤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此病多见于4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但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近年AMI发病率逐步呈年轻化趋势[1-2]。目前,针对AMI,临床多以抗凝治疗为主要原则,在病情急性发作期实施急诊静脉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能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待其病情恢复平稳后予以相应抗凝药物治疗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3-4]。但对于合并高血压的AMI患者而言,其疾病进展后发生左心室扩张或心室重构的风险较普通AMI患者明显更高,此类患者的高血压症状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增加病死风险[5]。替米沙坦为一种临床常见抗血压药,作为一类特异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型)拮抗剂,替米沙坦能通过与AT1受体相结合而促使血管扩张,对抑制醛固醇生成并下调血压水平均有积极作用[6]。本研究旨在分析替米沙坦结合常规抗凝治疗对改善AMI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征及心功能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本文以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123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列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48~72(60.44±5.27)岁,AMI发病时间3~8(5.52±1.36)h,高血压分级[7]:Ⅱ级35例、Ⅲ级27例,心功能Killip分级[8]:Ⅱ级33例、Ⅲ级29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50~70(61.25±5.16)岁,AMI发病时间4~7(5.45±1.41)h,高血压分级:Ⅱ级34例、Ⅲ级27例,Killip分级:Ⅱ级36例、Ⅲ级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本次研究已获得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W221),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研究。
(1)纳入标准:①入组患者均符合AMI诊断要点[9];②均符合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Ⅲ级标准;③发病时间均≤8 h;④合并高血压症状,高血压分级均为Ⅱ级、Ⅲ级。(2)排除标准:①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其他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疾病者;②有严重动脉血管硬化、血管栓塞或主动脉夹层者;③恶性肿瘤者;④临床资料缺失者。
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抗凝治疗,具体如下。(1)急性期治疗:①发病后均开启绿色急诊通道,对发病4.5 h以内、符合溶栓指征者予以静脉溶栓治疗,按0.9 mg/kg剂量取阿替普酶(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SJ20160056,20 mg)稀释为浓度10%注射液后进行溶栓治疗,其中10%剂量需在1 min内注射完毕,剩余90%需在1 h内经静脉缓慢滴注,溶栓期间密切关注心电情况及体征变化。②不符合者予以PCI治疗,PCI大致步骤:经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ALFASIGMA S.p.A.,HJ20140282,0.6 m∶l6 400 IUaXa)行全身抗凝后,经股动脉实施穿刺,沿血管通道将指引导管送入狭窄冠脉口后,在导丝引导下在狭窄处送入球囊扩张血管,酌情调整扩张压力及时间,待冠脉狭窄解除后撤出球囊;术后常规予以调脂、降压、抗凝处理。(2)稳定期治疗:予以口服美托洛尔缓释胶囊(AstraZeneca AB,J20050061,47.5mg),47.5 mg/次,1次/d;予以口服卡托普利片(香雪药业,H44022456,25 mg),25 mg/次,1次/d,本组在院治疗1个月后居家自行服药,总治疗周期为3个月。
观察组采用替米沙坦(瑞年百思特制药,H20153213,40 mg)配合常规抗凝治疗,替米沙坦用法如下:按40 mg/次剂量口服本品,1次/d,其余常规抗凝治疗同对照组。
3.观察指标
(1)于治疗开始前1 d、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改善情况。(2)于治疗开始前1 d、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EndoPAT生物传感器(北京海淀,北京华美兰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09103021013)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机体血管内皮功能[10],嘱患者取平卧位,将PAT探头嵌套于双手食指前端,并将标准袖带束缚于距肱动脉2 cm处,采集6 min基线张力后在袖带内充气阻断肱动脉血流,充气时间为5 min,后将袖带迅速放气,记录血流介导下管壁切应力引发的血管舒张程度(FMD)、硝酸甘油介导下管壁切应力引发的血管舒张程度(NMD)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等指标。(3)于治疗开始前1 d、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飞利浦EPIQ 7C型超声心动图(江苏徐州,江苏安茂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93062262)检测心功能,具体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等。(4)于治疗3个月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22.0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比较(表1)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比较(mmHg,)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比较(mmHg,)
注: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替米沙坦结合常规抗凝治疗;1 mmHg=0.133 kPa;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收缩压舒张压治疗后80.25±10.61a 87.62±10.24a 3.919<0.001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2 61治疗前145.33±30.42 145.25±30.15 0.015 0.988治疗后115.25±20.33a 130.27±20.16a 4.114<0.001治疗前110.25±20.47 112.35±20.36 0.570 0.570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表2)
表2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表2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注: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替米沙坦结合常规抗凝治疗;FMD为血流介导下血管扩张程度,NMD为硝酸甘油介导下血管内皮舒张程度,PWV为脉搏波传导速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治疗后10.33±3.26a 12.28±3.15a 3.373 0.001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2 61 FMD(%)治疗前8.77±2.16 8.36±2.25 1.031 0.305治疗后12.21±3.16a 10.45±3.28a 3.031 0.003 NMD(%)治疗前5.29±1.46 5.31±1.28 0.042 0.966治疗后9.44±2.16a 8.76±2.15a 2.132 0.035 PWV(m/s)治疗前15.61±5.23 15.77±5.16 0.171 0.86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MD、NMD高于对照组,PWV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比较(表3)
表3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比较()
表3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比较()
注: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替米沙坦结合常规抗凝治疗;LVEF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DD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PW为左心室后壁厚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治疗后9.52±3.46a 11.45±3.46a 3.093 0.003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2 61 LVEF(%)治疗前43.25±5.17 43.36±5.25 0.117 0.907治疗后55.25±10.27a 49.36±10.27a 3.180 0.002 LVDD(mm)治疗前52.33±10.47 52.28±10.35 0.027 0.979治疗后40.33±10.27a 46.62±10.31a 3.419<0.001 LVPW(mm)治疗前20.32±5.17 20.41±5.33 0.095 0.924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EF高于对照组,LVDD、LVPW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用药安全性比较(表4)
表4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用药安全性比较[例(%)]
治疗后,观察组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6.45%(4/62)略高于对照组4.92%(3/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AMI发病与心脏内血液灌注量减少、心肌供氧不足及心肌氧耗增加等因素密切相关,多种因素所致冠脉狭窄或闭塞为其根本发病原因[11]。此类患者发病前数日可伴不同程度心前区疼痛,发病后其心前区的压迫、挤压及沉重感可明显加重。目前,针对急性发作期AMI患者,临床多会在明确相关指征基础上实施急诊溶栓或PCI手术治疗,上述疗法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12]。待其病情、体征恢复平稳后,临床还会实施积极抗凝治疗以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并提升生活质量[13]。高血压为诱发AMI的危险因素之一,该疾病也常与AMI同时存在。研究表明,冠脉病变所致心肌缺血为AMI主要病理生理变化,而高血压作为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在AMI的发生及病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4]。与普通AMI患者相比,合并高血压的AMI患者病情更为复杂,治疗难度相对较大[15]。替米沙坦为一种治疗成人高血压的常见AT1型受体拮抗剂,能显著下调血压水平并改善高血压患者预后。本研究通过应用替米沙坦联合常规抗凝治疗AMI伴高血压患者获得了良好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压特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应用此药能有效改善患者高血压特征,考虑原因如下:替米沙坦对AT1型受体具有特异性抑制效果,其降压机制主要在于阻断AT1受体并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以此减少儿茶酚胺分泌并促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当患者血管得到有效扩张后,其冠脉血流动力学也能得到明显改善,此时患者血压水平可逐步下降[16]。通过拮抗AT1型受体亦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FMD、NMD高于对照组,PWV低于对照组。魏留军和高航[17]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经替米沙坦配合治疗后,血压水平及内皮素-1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该学者认为,替米沙坦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与本研究结论一致。相关动物实验表明,高血压会激活机体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RAAS活性增强可上调血管紧张素受体表达并增加冠脉病变风险[18]。替米沙坦可通过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而促使心室舒张并减轻心脏负荷,对预防心室重构、心肌肥厚并改善心功能均有重要意义[19]。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LVEF高于对照组,LVDD、LVPW低于对照组。秘钧和李世鹏[20]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替米沙坦辅助治疗冠心病伴高血压后,试验组的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与本研究结果近似。此外,本研究中两组经不同方式治疗后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提示替米沙坦在增强治疗效果同时,并未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替米沙坦辅助常规抗凝治疗能下调AMI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对促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心功能恢复均有积极意义,此药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
利益冲突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