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芽罐特色疗法联合常规对症治疗对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
2023-10-25张晓春陈莉郑珊珍陈凤王海燕李枝雅
张晓春 陈莉 郑珊珍 陈凤 王海燕 李枝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广州 510120
外感发热是小儿临床常见病症,是指感受六淫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从而出现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伴发热、恶寒、咽红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口渴和烦躁等其他临床症状的一类外感病证[1]。因小儿“稚阴稚阳”的体质特点,其脏腑功能娇嫩,形气未充,一旦感邪,易虚易实[2-3],若外感发热未及时处理可引发惊厥、抽搐、水肿等并发症,对小儿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不利影响[4]。临床上,西医治疗发热患儿多采用冰敷、擦浴等物理降温或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症治疗[5]。药物治疗虽然起效快,但儿童用药存在诸多禁忌,时有发生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事件,导致治疗周期延长[6-7],而应用中医外治法如火罐、针灸、刮痧、推拿、熏洗、穴位贴敷、膏药、中药灌肠、耳穴疗法等治疗小儿外感发热[8-9],操作简便、毒副作用小、疗效可靠,临床更易于接受[10]。本研究比较常规对症治疗与联合蜜芽罐特色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以探究传统中医外治法蜜芽罐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的应用效果。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热门诊的外感发热患儿208例,采用简单随机方法进行分组,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4例。研究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退出研究,最终两组各纳入103例进行分析。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和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外感发热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BF2021-147-01)。
2.诊断标准
2.1.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2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感冒的诊断标准[11]。⑴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⑵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2.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王卫平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第8版《儿科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12]。⑴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等;⑵全身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部分患儿可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⑶体征:体格检查可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部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
2.3.纳排标准 ⑴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医诊断标准及西医诊断标准,且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5~10 min,体温37.5~39.0 ℃;年龄在2~8周岁之间,性别不限;病程在24 h以内;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⑵排除标准:有明确的合并细菌感染证据;就诊前已服用过退热药或其他影响治疗效果的药物;出现热性惊厥或曾有热性惊厥病史;治疗过程中自行使用其他药物或疗法来降温,影响观察结果;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肝、肾或造血系统等重症疾病;贫血或造血系统疾病,或自发性出血倾向的患儿;治疗部位有溃烂、破损;经评估不能配合完成治疗,依从性不佳。
2.4.中止或剔除标准 ⑴未完成疗程,体温已降至正常、症状已消失;⑵依从性差,未能严格按照治疗方案接受治疗;⑶继发明确的细菌感染,需要抗生素治疗;⑷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根据医生判断停止该病例临床试验;⑸在研究过程中,病情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必须予以其他疗法干预。
2.5.病例脱落及处理 经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纳入的合格受试患儿,因各种因素未能接受完整治疗或观察周期的病例,视作脱落病例。当病例脱落后,需详细了解原因,记录最后1次治疗时间,完成所能完成的评估项目。如在研究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或疗效不佳,监护人要求退出,研究者必须根据患儿病情采取其他积极治疗手段并妥善保存脱落病例的相关试验资料并纳入全分析集进行统计分析。
3.治疗方法
3.1.对照组参照第8版《儿科学》[12]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当腋温<38.5 ℃时,仅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当腋温≥38.5 ℃时,可结合患儿具体临床状态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用法:布洛芬(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1011),按每次10 mg/kg剂量口服,治疗1次后进行疗效评价。
3.2.试验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蜜芽罐特色疗法 当腋温<38.5 ℃时,仅行蜜芽罐特色疗法,每日1次;当腋温≥38.5 ℃时,可结合患儿具体临床状态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布洛芬用法用量同对照组,治疗1次后进行疗效评价。蜜芽罐特色疗法具体操作如下。⑴操作工具:1号、2号蜜芽罐,刮痧油,干净纸巾或毛巾。⑵穴位选择。①走罐:从风府穴沿督脉至腰阳关穴连线,再从双侧风池穴至肩髎穴连线,3线形成“个”形区域;②留罐:大椎、双肺俞、双定喘(穴位具体定位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的定位标准)[5]。⑶操作方法。①走罐:将刮痧油涂于1号蜜芽罐的罐口凹陷处,约圆周的1/4,挤压罐身,使刮痧油均匀分布罐口;挤压罐身,置于患儿皮肤上,使蜜芽罐吸住皮肤,自上往下拉动,以出痧为宜,根据患儿耐受程度调整吸力;1个部位走罐20~30次后更换区域。②留罐:定位取穴,做好标记;把2号蜜芽罐放在患儿穴位表面,用拇指按压罐中央,罐中央接触到皮肤表面后放手,使罐吸住皮肤;留罐5~8 min;一手扶住罐身,另一手食指在罐口旁按压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起罐。③注意事项:注意拔罐后保暖,避风寒,局部皮肤当天勿湿水,当天禁食寒凉、腥味食物;起罐后若觉罐斑处微有痛痒,不可搔抓,症状数日内可自行消退;若出现大水疱,可用针器刺破放液,再用无菌辅料覆盖;小水疱可自然吸收,不可擦破;若皮肤破损,则常规消毒,再用无菌敷料覆盖[13]。④消毒:蜜芽罐用75%乙醇擦拭消毒或者消毒片浸泡消毒。
4.观察指标
4.1.体温情况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30 min、1 h、2 h、4 h和6 h的体温变化。测量体温:让患儿处于安静状态,将水银体温计甩至35 ℃以下后放置在患儿干燥腋窝中,5~10 min后取出读数。
4.2.降温疗效 根据患儿体温情况进行评价。明显有效:治疗后体温降低1.0 ℃以上;一般有效:治疗后体温降低0.5~1.0 ℃;无效:治疗后体温降低小于0.5 ℃。
4.3.中医证候积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至治疗后6 h内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4]。⑴主症:按无、轻、中、重4级,分别计为0分、1分、2分、3分。①发热:37.5~37.9 ℃,计1分;38.0~38.5 ℃,计2分;38.6~39.0 ℃,计3分。②恶寒:略恶寒,计1分;明显恶寒,喜加衣被,计2分;寒战,加衣后不缓解,计3分。③咽红:咽部稍红,计1分;咽部红,略充血,计2分;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计3分。⑵次症:按无、轻、中、重4级,分别计为0分、1分、2分、3分。①鼻塞:轻微鼻塞,不影响呼吸,计1分;鼻塞轻度,影响呼吸,计2分;鼻塞不通,严重影响呼吸,计3分。②流涕:鼻塞不通,严重影响呼吸,计1分;时有流涕,计2分;流涕量较大,计3分。③咳嗽:偶有咳嗽,计1分;时有咳嗽,计2分;咳嗽频繁,计3分。④头痛:偶有头痛,计1分;时有头痛,计2分;经常头痛,计3分。⑤口渴:偶有口渴,计1分;时有口渴,计2分;口渴多饮,计3分。
4.4.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时间点的测量值比较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治疗前后体温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体温均高于正常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0 min、1 h、2 h、4 h、6 h两组患儿的体温逐步下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9.244,P<0.001);体温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效应,试验组的体温降幅大于对照组(表2)。治疗后6 h,试验组患儿的降温有效率为99.0%(102/103),对照组为92.2%(95/1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3,P=0.017)。
表2 两组外感发热患儿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表2 两组外感发热患儿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注: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蜜芽罐特色疗法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6 h 36.89±0.30 37.20±0.23例数103 103治疗前38.38±0.53 38.46±0.51治疗后30 min 37.91±0.68 38.38±0.54治疗后1 h 37.64±0.58 38.15±0.45治疗后2 h 37.30±0.44 37.72±0.38治疗后4 h 36.97±0.32 37.39±0.28
2.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表3)
表3 两组外感发热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 h试验组的发热、恶寒、咽红、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口渴、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好转(均P<0.05),且试验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3.安全性评价
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讨论
目前,传统中医在治疗外感发热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许多具有明显疗效的中医外治法,包括贴敷、拔罐、推拿、灌肠、经皮疗法等[15-17],在小儿外感发热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其中,拔罐疗法是一种中医学传统疗法,通过在罐内产生负压,使罐体吸着于经络、腧穴等处来治疗疾病,其退热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从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实现[18-19]。而在拔罐疗法中,蜜芽罐特色疗法因其疗效好、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小等优点,被较多的运用到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中[20]。蜜芽罐是由广东省中医院“王立新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学术带头人王立新教授精心设计、研发,已获得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发的医疗器械产品专利证书。蜜芽罐采用获欧盟RoHs认证的硅胶材料,更适合小儿稚嫩的皮肤,结构简单、质轻体小、方便实用、吸拔力可控,既有拔罐之功,又兼具刮痧、走罐之效。解决了传统玻璃罐、陶瓷罐等易烫伤、烧伤之忧,由于罐体柔软可变形,关节、耳后等其它拔罐器具不易操作的凹凸不平部位亦可操作,灵活度大,无体位限制,在小儿发热治疗中有优势。
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病程时间延长,两组患儿的体温均逐步降低,治疗后6 h试验组患儿的降温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降温疗效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体温降幅也大于对照组。同时,随病程时间延长,两组患儿的发热、恶寒、咽红、鼻塞、流涕、咳嗽和口渴证候均有明显改善。惠鑫等[21]观察60例肺炎患儿行蜜芽太极罐吸痧的临床疗效,得出其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能有效缩短患儿发热、咳嗽、啰音时间及住院时间,与本研究结果有一致之处。
蜜芽罐走罐配合留罐疗法是中医学拔罐法中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蜜芽罐先行走罐,从风府穴沿督脉至腰阳关穴连线,再从双侧风池穴至肩髎穴连线,后在大椎、双肺俞、双定喘穴留罐,通过直接挤压硅胶罐身,使蜜芽罐内形成负压,从而对治疗部位产生良性刺激,使局部充血、皮下组织轻度淤血,快速疏通经气,加速新陈代谢,调整内分泌功能,达到调理阴阳、气血和脏腑以及疏通经络的功效[22]。采用常规对症处理联合蜜芽罐特色疗法治疗外感发热患儿,可有效改善其发热、恶寒、咽红、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和口渴证候等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兴盛的根本。儿童的治疗方法,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较成年人要求更高。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根本的蜜芽罐走罐配合留罐疗法,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临床使用中,操作方便简单,具有出痧快、安全、有效、容易被患儿接受等优点,适合儿科临床推广使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张晓春:酝酿和设计试验,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获取研究经费,行政、技术或材料支持;陈莉、郑珊珍:实施研究,采集数据,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指导;陈凤、王海燕:实施研究,采集数据,支持性贡献;李枝雅:实施研究,采集数据,起草文章,统计分析,分析/解释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