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研究

2023-10-25左迎颖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天工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文化

左迎颖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共有文化,在国家战略、政策的实施下,这一名词、概念已逐渐在社会中普及。部分高校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新增学科、专业,逐步构建出较为完整的知识和教学体系,并通过设立非遗系列课程,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共同探索出培养“青年传承人”的理念、教学方法、方案。基于非遗本体的交叉性,与专业特色相融合,从而培养出具备综合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双创能力的高水平后备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设计学专业硕士的培养以“设计师”为职业导向,让学生进阶设计知识、技能技法,并掌握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等多类专业知识,将创新思维、批判思维、辩证思维与设计手段相融合,立足于现实和前沿设计问题开展应用型研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非遗创作,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助推设计创作内涵的提升。在技能方面,依托不同类型课程,引导学生以设计介入开展非遗双创实践和理论研究项目,从而产出文化属性鲜明的设计成果。在价值目标方面,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发展、关注地方文化特色内容,纠偏“文化等级”观念。通过建构地方特色文化符号,引导学生对接非遗国际政策、法规,使学生适时进行全球文化交叉比较,树立文化自信,形成国际化视野,并反哺自身的科研创新。众多艺术类院校以国家艺术基金、非遗研培计划、创新基地等教创项目产出的学术与实践成果可直接带动非遗学科、专业发展。其中,设计学专业硕士通过设计应用手段,特别是现代新媒体设计、综合材料设计、品牌及文创设计等,激活非遗表达方式,并构建了新的非遗资产,这一专业群体已经成为重要的非遗实践创新力量。

二、针对设计学专业硕士开展非遗实践与研究的特色培养理念

(一)拓展设计综合能力,纵深开展非遗实践全案

相较于本科生,设计学专业硕士已经掌握了较为系统的设计知识体系,且在特定的设计方向中能够较为熟练地开展实践工作。对于非遗,应充分理解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传承人发展诉求、非遗发展规律与非遗创新创业转化要求,将设计能力应用于非遗的传播与推广、项目市场化与品牌化、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跳脱设计的技法思维,走入田野,充分关切传承人的社会属性与发展诉求,与各类商业创投人沟通交流,解决非遗商业项目的难点和痛点等,高效完成单项基础类设计作品,如VI、海报、App 等设计,在塑造非遗商业美感的同时,解决非遗存续发展的关键节点,在“新时代·新设计·新审美”理念中,查找自身专业短板,以专项创作激励自身拓展习得更多设计技术、手段,形成“明非遗学理、通设计系统、善设计技术应用、拓创新思维”的专业素养,能够独立或协同开展非遗系统度高、创新发展效能鲜明的项目全案。

(二)跨学科交叉深度协作,实验非遗创新设计维度

跨学科知识交叉已然成为专业硕士的标准化知识要求,设计学专业硕士基于特定的教学资源,积极参与开展跨学科师师团队协作、平台型的师生协作及多专业集合生生团队合作等,在不同观念、研究技术方法的交融中形成创新研究共同体,通过支架式研究,将非遗项目对象分解成多个环节,拓宽设计的视角和维度,把学生从设计领域引导到与之相关的知识领域中,从而构建新的知识观、学习观。例如,与数学专业合作,通过大数据实证测评,基于文献研究和多样的计量方法,对非遗认知度、熟悉度开展前期调研,中后期把设计作品放置于特定的受众群开展非遗设计内容的态度、效果测评等,以实证行为锤炼科学精神并推导优化方案。与信息化计算工程类专业合作,通过交互体验、文化多元传播拓宽非遗表达方式,新媒体技术的融入也为非遗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化工化学、材料等专业协同探究,利用新材料、新工艺,创新非遗手工艺产品形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此类跨学科合作可以演进为综合性大学中的非遗跨学科专业或设定为第二学位,形成特色专业教学,并为非遗新学术流派的诞生奠定基础。

(三)考量非遗生态,落实地方社会设计服务

在实践创作中,扎根于田野,根植于在地文化情境,以深度的调研充分理解非遗项目本体,集合丰厚的文献研究,纵观所处的文化生态,尊重非遗产业、经营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协助经营主体开展商业可持续发展,以设计创作赋予文化产业良性竞争动能。以整体观、全局观与在地其他产业融合,建构非遗本体与关联体的联系,将非遗的设计成果切实转化为服务地方的成果。科研、实践、社会服务三位合一,在过程中提升设计师岗位胜任力和非遗创新内容的“适切性”。

三、设计学专业硕士开展高层次非遗实践的特色培养方案

注重在课程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开展研究工作,在课程教学中设定非遗命题,结合创新创业类课程、专业特色课程,适时开展案例教学、研讨教学、行动教学、情境教学以及小组合作研究,设计内容切合非遗当下传承困境和发展要求,联通设计学各类学科竞赛实践赛道及相关论文赛道,让学生在学科竞赛的认定奖励中提升参与非遗双创的获得感。

(一)创新创业类课程,小组合作创新非遗

创新创业课程是响应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要求的重要课程,教师通过了解每位学生的教育经历、职业发展需求和创业意愿,引导帮助学生开展非遗创新创业实务。结合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横向融入非遗基础理论、田野调查、非遗设计研究方法、非遗创新实务,与创新创业课程中产品与服务、商业模式创新、品牌战略规划等知识内容紧密结合,能够形成一套非遗双创鲜明、产教融合度高的课程教学体系。基于学生在不同设计细分领域的特长,以集体组建公益服务团队,并在内部细分小组开展竞技式比拼,以“创新创业手段+设计特长+公益创业形式”的教学方式协同非遗发展。

(二)专业特色课程,实验非遗创新点

在设计学专业硕士的设计创新思维、设计技能、综合设计等课程教学中,基于课程基本知识和能力目标,与传统文化复兴的价值目标融合,实证研究非遗的认知度、熟悉度,在互联网平台搜索非遗产品的真实销售情况、消费者评论,基于校园圈层,面向新一代的消费者进行非遗的态度测评,重视设计创作的实证研究环节,把科学严谨的数据内容与理性设计创作思维融合。在学院导师和传承人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将新旧面貌糅合成“非遗+”迭代产品,帮助传承人探究续存的突破点,尝试“以品带项”,即以几个爆款创新产品,树立传承人的发展信心。

(三)参与设计类学科竞赛特色实践和论文赛道

教育部公布了一批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其中专门针对设计类专业的比赛有“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命题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等战略,引导学生通过田野调查,结合乡村文化元素开展高水平设计创作的竞技。多数非遗植根于乡村,学生以非遗为切入点,将前期各类课程的成果进行二次优化,在竞赛创作中持续突破知识边界,拓展社会学知识、管理学研究方法,实现知识融通、方法贯通,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实现自身的成果转化。对于一些从乡村走出来的研究生,以竞赛节点引导他们改变对乡村的传统观念,为未来返乡创业,由文化技术人才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整合跨界创新人才转变,发挥文化领头雁的作用奠定基础。关注国际设计赛事,以非遗设计作品承载中国家传、地方文化及产业振兴故事,强化本土叙事能力与国际化表达能力。指导将实践创作的设计文献转换成优质的理论文献,帮助他们实现从个案到个案的迁移,从特殊走向普遍规律,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写作能力。

(四)对接非遗传承与经营组织,开展跨学科课题申报

注重产教与科教融合,教师团队积极联通所在地的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通过行政机构的非遗档案管理信息,了解非遗的发展情况,动态关注传承人发展进程,从自身专业和研究视角出发,遴选传承人开展项目合作,以共创共赢思维构建基本研究框架,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课题申报。了解传承人与不同高校的合作情况,避免“圈资源”思路,关注不同高校在同一项目的研究方向和视角,差异化提炼自身研究特色。与非遗项目所在的乡镇党委对接,发挥非遗带动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作用。指导学生在调研项目过程中做好记录、整理工作,开设专题科研项目论证会,引导学生思考设计方向,查找项目难点,进而主动对接跨学科师生团队开展合作,构建多条技术路线的雏形,共同商讨方案,申报课题。

(五)中期和毕业设计创作节点,进阶非遗独立创作能力

一、二年级研究生在创新创业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及科研项目小组中对非遗的探究,与持续精进的设计技能融合,在中期和毕业设计中,可独立完成个人观点鲜明、创新表现显著的设计作品。基于累积的各类成果,可持续纵深研究科研项目,拓展更丰富的研究视角,使综合能力持续进阶。

四、设计学专业硕士非遗高层次人才培养个案

笔者基于所在的设计学专业硕士新媒体设计方向培养要求和自身研究方向、特长,结合教授的创新创业课程,师生共创非遗项目。根据学生的学情、专业特长,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指导开展相关的非遗创新实践。具体见表1。

表1 专业选修课“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实践

五、结束语

通过建立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国内非遗的“家底”基本排清。在“非遗保护期”进入“非遗创新发展期”的过程中,国内高校参与科研和实践的范围扩大、研究视角交叉多元、产出成果类型丰富,非遗管理部门和传承人期待高校的更多学术成果能切实转化为非遗发展的成果。具有家族传承背景且具有设计学背景的年轻人,学成归来后与父辈一起开展代际协同创新,形成了“新传承人”面貌。设计学学子如能充分了解文化自信之根基、源泉,理解非遗价值要义,如能发挥设计专业特长,并渗透到每一项非遗名录中,那么国内的非遗保护就实现了保护与创新的持续进阶,学生也能成长为优秀“青年传承人”,而这一教育链路的探索以及教育培养创新机制还需深入探讨与试炼。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