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质生产力 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3-10-24胡代松
胡代松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引起巨大反响。当前,湖南正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实践,“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阐释,可谓恰逢其时、正当其势,为我们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对助推湖南将“三高四新”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具有重大意义。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
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
从哲学视角看,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还包含创新创造能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涵盖的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及其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一般意义上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从经济学视角看,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强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基本特征,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从社会学视角看,新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生产力水平也随之发展提升而呈现的新质态,更具发展内涵、潜力和优势。总之,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又一次创新,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创造的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推动摆脱传统增长路径、催生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生产力的过程及结果,是引领全球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必将引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现新的重大变革。
具体来说,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点:一方面是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等要素的发展应用,均有可能引发生产力的变化甚至变革,其中科技创新无疑是“最大变量”和“最大增量”,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这也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及“新质生产力”时特别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思想高度契合。另一方面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在黑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谈及新质生产力,提到的关键词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湖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与短板
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亟须向新质生产力转换,这正是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所需的发展模式。我们要结合湖南自身发展战略,把准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和当前发展重点任务,客观分析优势,清醒认识差距,前瞻思考布局,更好地服务“国之大者”“省之大计”。
湖南具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基础。近年来,湖南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34项,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業创新中心、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强力起势,使湖南区域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8位。“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现象”、信创产业“两芯一生态”、高性能硬质合金等成果在全国引起关注。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28.2%,规模工业企业保持在2万家以上,形成3个万亿产业、16个千亿产业、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涵盖一二三产业、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些亟待破冰、破题、破局的薄弱环节仍制约湖南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从整体创新水平看,缺少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教育、科技、人才协同不够,难以支撑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实现转化与产业化的程度较低,许多专利“养在深闺人未识”。从产业体系发展看,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传统行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势不明显,本土配套率不足造成工业利润不高,存在制约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从动力来源看,改革开放的氛围不够浓,制度集成创新成果不多,改革创新力度不大,平台支撑作用不强,经济外向度和开放能级不高。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释放湖南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坚持以“新”促“质”,以“质”资“新”,因势利导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提供不竭动力。
坚持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省委全会要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金融改革,探索完善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湖南模式。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4+4科创工程”,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把长沙打造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为湖南升级生产力要素打好基础。大力推行重大科技任务“揭榜挂帅”等制度,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融合,前瞻规划产生新质生产力的科研方向。打破科技创新供需间的“藩篱”,形成产学研商用良性互动,让更多研发成果就地转化成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中试与产业化载体,打造应用场景和概念验证中心,优化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端汇聚,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及“阅卷人”的作用。
坚持构建富有湖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离开产业,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打赢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具有湖南特色的“4×4”现代化产业体系,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石。加快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深入实施“智赋万企”行动,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巩固延伸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结合国家所需与湖南所能,推进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音视频产业链基地和媒体融合新地标。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工程、前沿材料等产业,前瞻部署具颠覆性技术特征的未来产业储备。大力推进产业集群、产业链、产业生态等的全球招商,提高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招商引资的质量和能级。聚焦“五好”目标,突出“三生融合”“三态协同”,强化亩均效益导向,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园区。
坚持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必须全方位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深度效度,在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上取得新突破。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制度创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全面落实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中非经贸博览会创新发展,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湖南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坚持以长沙、岳阳、湘潭、郴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开放平台为载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打破地区贸易投资壁垒,为新质生产力释放预期产能开拓海外市场。弘扬“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坚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建立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完善激励和保护担当作为的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