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10-24吕少德
吕少德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部署,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方位着手,多角度发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全球合作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筑巢引凤,知人善用,努力建设高质量新型人才队伍
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劳动者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中,劳动者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劳动者,需要高素质人才。人才既是新质生产力中具有主导作用的组成要素,也是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始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持续推进“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和“三尖”创新人才工程等,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奋力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
努力培养、引进新质生产力亟需的大批高质量人才。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和人才资源库,湖南的教育和人才规模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前,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但是,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各地“抢人大战”频发,相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需求而言,我们亟需更多高素质创新型高端人才。要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入,根据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和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要求,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大力支持在湘中央部属高校和湖南省属高校发展,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世界一流标准重点扶持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学科,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世界一流人才。要重视人才引进,优化人才政策,统筹支持各地人才引进计划,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活待遇、工作条件、发展前景、社会环境,吸引汇聚全球一流人才,加快建设国家乃至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真正用好人才,发挥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主导作用。要落实“芙蓉人才行动计划”等人才扶持政策,支持人才发展。构建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珍惜人才,对接新质生产力要求,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真正做到人尽其用。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客观公正、灵活多样、利于创新的人才评价考核标准,破除人才评价考核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注重以人才的实质性、创新性贡献作为评价依据,以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引导人才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力量。大力提高人才待遇,进一步改革社会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人才的倾斜力度,提高薪资待遇、加强生活保障、提升社会地位,免除其后顾之忧,真正做到留人留心。
独立自主,善于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核心驱动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中起引领作用。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强化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快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湖南模式,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建设湘江科学城、“4+4科创工程”、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等五大标志性工程为总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认清形势,坚定走科技自主创新道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遏制我国发展,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我国科技发展实施“极限打压”,肆意制裁我国高校、高科技企业,限制技术出口和合作交流,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使我国在一些战略性高科技领域遭遇“卡脖子”难题,无法共享全球先进科技创新成果。必须丢掉幻想,认清现实,时刻牢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高科技领域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持续深入推进实施湖南“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突破核心技术“卡脖子”瓶颈,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自主创新引领形成新质生产力。
多方发力,着力推动科技自主创新。近年来,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加快,湖南科技创新成果也层出不穷,涌现出“海牛”深海钻机、“京华号”盾构机、高精度北斗芯片等重大科技自主创新成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增强创新意识,鼓励创新思维,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突破传统观念、打破思维定势,在科技发展中不断开拓新领域、开辟新赛道。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引导、调配更多社会资源向技术研发聚集、向科技创新倾斜,将有限的资源更多、更好地用在科技创新这个“刀刃”上。要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构筑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吸引和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科技人才,形成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个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的科技创新格局。要敢为人先,提前谋划,合理布局,积极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深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互相结合,深耕战略性新兴技术,瞄准颠覆性未来技术,推动基础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加快建設高能级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现实的生产力体现在具体承担社会生产职能的产业之中。科技固然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技创新必须落实到产业中,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推动产业升级,才能真正形成现实的新质生产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充分发挥湖南在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产业优势,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上,湖南拥有长沙工程机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整体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要加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产业支撑;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赢得未来发展先机,带动传统产业更新迭代,推动产业体系整体向高端迈进;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整合,促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度融合,实施产业集群跃升工程,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要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出台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布局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源聚力推动产业升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一方面,要鼓励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投入,推动大众创业;另一方面,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建强“国家队”,弥补市场缺陷。
加快产学研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目前,湖南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万家,位列全国前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速,突破1.1万亿元。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实体产业。在供给侧,政府应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做好资源整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应主动探索通过自办企业、校(院、所)企合作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企业应主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自身研发力量建设和投入。在需求侧,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增加人民收入,缩减贫富差距,提振消费需求,升级消费水平,以需求拉动产业,以市场养育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发展。
把握机遇,深化交流,积极引领新时代全球合作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走势疲软,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东弱西强”格局与“东升西降”态势并存,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我国在崛起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遏制和围堵,面臨诸多挑战。为有效应对挑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公共治理,引领全球合作发展。
主动参与国际新规则的制定。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一系列国际法规、标准等上层建筑的更新与变革。近年来,我国在信息技术、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等新质领域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其中湖南主导、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较多,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作出重要贡献。要进一步积极主动把握机遇,深度参与制定与新质生产力要求相适应的各种国际法规、标准等,引领国际社会构建新的更合理的全球秩序和治理体系,为世界各国加深合作、共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使我国逐步完成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制定者的转变,进一步掌握国际事务话语权、主动权,为我国突破重重遏制与围堵、从而为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深化新质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近年来,湖南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深入实施开放崛起五大专项行动,推动实现从“内陆大省”向“开放强省”转变。要进一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制度经验,加大力度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扩大“朋友圈”,深化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主动参与、积极牵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关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深度参与、主导相关国际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积极推进实施湖南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优化、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拓展出口贸易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对外援助,提高国际影响力,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全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