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双向赋能研究
——基于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的实践

2023-10-24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共富共同富裕民营企业

韩 欢

(宁波市海曙区社会主义学院,浙江宁波 315000)

2023 年3月,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要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重申“我们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提出“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1]。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民营经济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功不可没。浙江是民营经济发达省份,也是共同富裕先行地区,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在浙江的热土上相得益彰。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坚持“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不断发挥并持续扩大体制机制优势,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平稳发展的压舱石、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共同富裕的主引擎[2]。在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民营企业是受益者,更是推动者。浙江经验对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双向赋能具有借鉴意义。

一、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研究综述

民营经济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个重大理论课题,也是与全体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现实问题。目前,关于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民营经济视角

部分学者从发展民营经济的视角出发研究该问题,主要集中在考察共同富裕下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进路。周文、司婧雯通过对民营经济八个方面的认识误区进行剖析来厘清争议,以期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3];张菀洺、刘迎秋从理论创新的视角指出民营经济发展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路径选择[4];任晓猛等认为共同富裕的推进既给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蓝海,并提出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5];朱天义、苏秦宇指出共同富裕背景下民营企业承受基层政府缺位带来的制度性压力和政府调控功能不强造成的市场性压力,这种叠加性压力造成民营企业的弱势地位[6]。

(二)实现共同富裕视角

部分学者从实现共同富裕的视角出发研究该问题,主要集中在阐述民营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以及激发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助推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郑少武用“无民不稳”“无民不富”“无民不活”来概括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7];吴跃农提出民营企业家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建设者,承担着夯实共同富裕的国力基础、先富带后富的社会责任以及构建共同富裕的财富结构等功能[8];邹升平、程琳提出通过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建设、优化民营经济布局、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民营经济充分发展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9];吴文新、张芮昕认为引导民营经济助推共同富裕必须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树立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就要求探索民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培塑“新时代民营企业”与“新时代民营企业家”[10]。

(三)两者逻辑关联视角

部分学者从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逻辑关联的视角出发研究该问题,主要集中在论证两者的内在统一性与发展协同性。魏杰、施戍杰驳斥了“宏观经济无效率论”“收入分配两极化论”“经济赶超遭瓦解论”这三大担心民营经济违背共同富裕的理论定式,指出了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的逻辑统一,并与三个层次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结合[11];杨小勇、余乾申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内涵和民营经济的价值意蕴出发,得出实现共同富裕与民营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并提出通过创造协同条件、建立协同机制、扩大命运共同体以及优化成果共享机制来促进二者协同[12]。

可以看出,已有研究对发展民营经济与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多个角度的探讨,既有研究共同富裕下如何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也有研究如何通过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还有对两者逻辑关联进行阐释。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之处。从研究视角来看,已有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民营经济推动共同富裕,对两者双向促进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从研究内容来看,已有研究侧重路径探索,而对作用机理缺乏分析,尤其是两者双向赋能的作用机理鲜有涉及;从研究方法来看,对先进地区的案例研究和经验提炼还较少。

二、共同富裕下民营经济面临的现实挑战

民营经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民营经济仍大有可为。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社会在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国2003 年至2021年间基尼系数始终在0.4 的警戒线以上,总体呈现先升再降后持平的趋势(见图1),反映出我国总体收入差距过大;再比如2021 年A 股上市公司董事长薪酬榜上薪酬超过2 000 万元人民币的董事长有三位,均为民营企业家,其薪酬分别是所在公司员工人均薪酬的60 倍、100.8 倍、120.5 倍,是同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2.8 倍、393.7倍、365 倍(见表1),部分人把这些归因于民营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分配矛盾。同时,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给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不确定性,市场预期和信心出现波动,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现实挑战。

表1 2021 年A 股上市公司董事长薪酬前三位②数据来源于中经数据。

图1 2003—2021 年我国基尼系数①数据来源于中经数据。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趋于恶化

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对我国而言,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民营企业面临以尖端技术竞争为核心、以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的高频冲击为表现,以地理空间局部地缘冲突和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攻击为手段的国际竞争新形势[5]。随着人口增长拐点到来,企业长期依赖的传统劳动力红利明显减弱,产业链发生转移,出现“孔雀东南飞”现象;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频繁波动的冲击之下,供应链压力明显增大。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传统比较优势急剧压缩,新的比较优势亟待重构。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国际环境趋于恶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在科技创新和资本流入两方面。从科技创新来看,2018 年起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中美贸易战,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民营企业首当其冲。之后,美国拜登政府从特朗普时期的“全面脱钩”转向“精准脱钩”,对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造成更为严峻的挑战。“技术脱钩”被美方视作“脱钩”主战场,最具代表性做法为“小院高墙”,即通过提高技术合作壁垒、严格筛查合作企业背景等手段筑起“高墙”[13],以此来阻止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向中国转移。例如,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顾虑”为由将中国民企华为列入“经济黑名单”,基本切断了华为成为美国企业高科技合作伙伴的可能性。从资本流入来看,西方部分媒体大肆妖魔化中国的民营经济政策,以此来阻止西方资本流入中国民营经济领域,并通过削弱西方资本对中国民营经济的投资来减少西方市场对中国的依赖。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之间制度性或政策性不平等依旧广泛存在于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竞争等方面,困扰民营经济的“三山”(即“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和“三门”(即“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还未完全破解,对民营经济的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对知识产权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政企互动不畅、行政审批权力寻租以及基层行政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难以规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营企业制度成本。

在近阶段出现的一些变化也不容忽视。如随着国企不断改革,国企从以往的管行业或者管企业逐步转型为管资本。在这种方式下,国有资本开始进入原来民营资本占据主导地位的领域,不仅挤压了民营资本的投资空间,而且影响了原先国企和民企的相对均衡[14]。又如规范民营经济乱象的一些政策措施在执行中的不恰当做法也造成了负面影响。近年来对高科技、教育、房地产等民营企业占重要地位的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整顿和反垄断措施,目的是为民营企业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制度环境,但个别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对政策解释不到位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家助推经济发展的信心。

三、浙江对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双向赋能的探索①本部分数据除说明外均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局。

一直以来,民营经济是浙江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民营企业家是浙江的最宝贵资源、最宝贵财富。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尤其是“内在要素”“自己人”“两个重大”等重要论断,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积极促进“两个健康”,对民营经济鼓励支持和教育引导“两手抓”,对民营经济人士的困难和思想“两关注”。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先发优势持续扩大,逐渐成为共同富裕主引擎。从数量上看,2022 年浙江省在册民营企业308 万户,个体户604 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5%。根据常住人口计算,浙江省“民营老板率”达每7.2 人中一个;从质量上看,2022 年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浙江企业总数已连续24 年居全国首位;从贡献上看,2022 年浙江民营企业增加值15 385 亿元,贡献率达83.2%。《中国民营经济(浙江)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22)》显示,2021 年中国民营经济(浙江)高质量发展指数达到145.27 点,民营经济对浙江省贡献呈现“67789”的特点,即贡献了67%左右的GDP、73.4%的税收、75.5%的创新投入、87.5%的就业、96.7%的市场主体,相较全国民营经济“56789”的水平表现出整体性跃升。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4、地区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1.61、家庭年可支配收入20 万元至60 万元群体比例提高到30.6%,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超过98%②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由此可见,在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民营经济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既是推动者,也是受益者。浙江推动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双向赋能的实践经验可以总结归纳为四个方面,这四条经验互相关联、互相嵌入、互相推动,具有互动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一)党委重视:充分肯定民营经济地位作用

浙江省委历来充分肯定民营经济价值地位和重要作用,重视为民营经济撑腰打气。“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句话在民营经济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不仅来源于经济形势、市场行情,更来源于对自身价值地位的认知。2003 年7 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正因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形成了我省的机制优势”[15]55,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在浙江省的优势地位。2003 年12 月,习近平向首届浙江民营企业峰会发去的《致全省民营企业家的一封信》指出,“我省广大民营企业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浙江精神的重要创造者,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力量”[15]55,充分肯定了民营企业家在浙江省实现小康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2004 年2 月,习近平在浙江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民营经济要实现新飞跃”,是对浙江民营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领。

浙江省委对民营经济的重视源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认识和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2022 年1 月,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提出“打造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2022 年12 月,浙江省委主要领导在第六届世界浙商大会上用“金宝贝”“金名片”“金招牌”“金话筒”“金凤凰”的比喻,生动阐释了民营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二)政府支持:持续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

浙江各级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一以贯之,重点是以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体系保障推动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不断冲破体制机制障碍,敢为人先,为民营企业提供中长期环境营造和短期精准服务有效结合,持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1999 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在2002 年、2003 年分别进行第二、第三轮改革,政府审批事项从3 000 项减少到800 项,成为全国审批项目较少的省份。自2004 年起,全省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大大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浙江一方面刀刃向内开展机关效能革命,推进体制机制再造;另一方面向外借力,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着力点,引入行业协会进行行业管理,让政府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发挥更好作用。2023 年,浙江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多措并举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加快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持续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进一步擦亮民营经济“金名片”。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 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浙江位列“营商环境最好的十个省份”首位。根据浙江省工商联发布的《2022 年度浙江省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全省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较高,其中要素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创新环境评分提升较为明显(见表2)。

表2 2022 年浙江省万家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满意度

(三)企业作为:不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四千精神”是浙江民营企业家精神的高度凝练,是浙江民营企业应对我国发展阶段变化和国际经济形势压力的精神法宝,也是浙江民营企业不断自我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浙商具有“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16]。进入21 世纪,为适应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四千精神”内涵升级,形成“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拓展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的“新四千精神”。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型高质量发展阶段,浙江民营企业主动塑造变革、转型升级,以“四千精神”不断推动自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根据《中国民营经济(浙江)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22)》,浙江民营经济效率变革指数增速最快,显示出浙江民营经济强大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质量变革指数紧随其后,显示出民营经济对浙江产业结构优化、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推动作用持续增强;动力变革指数企稳增长,创新与开放助力民营经济持续释放新动能。从产业结构优化上看,2020 年浙江民营经济增加值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5.0∶47.0∶48.0,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第三产业增速8.7%,远高于第二产业增速0.9%,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创新动能释放上看,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众多规上民企设立研发机构,助推企业转型升级,2021 年浙江民营企业R&D 经费和人员投入占比分别为64.0%、75.7%,民营企业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中占比分别为64.8%和68.9%;从民间资本投资来看,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建设的意愿增强,2021 年民间公共服务领域投资199.8 亿元,增长19.6%,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和文化产业投资增速均超过了15%。同时,浙江民营经济踏上绿色发展之路。

(四)社会认同:广泛凝聚民营经济发展共识

在社会层面,浙江已经凝聚起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广泛共识,这得益于党委政府持之以恒地支持引导,更得益于浙江民营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巨大的社会贡献度。浙江民营企业对内积极打造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对外努力寻求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最大公约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一是从参与社会事业上看,浙江科教文卫等行业增加值中的民营经济占比提升明显,2021 年浙江养老机构、卫生机构中民办占比分别为81.8%和53.3%,民办中小学在校生占比13.4%。二是从助力共同富裕上看,浙商是公认的东西部扶贫协作主力军,为对口帮扶的中西部省份贫困地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三是从应对重大风险上看,在2020 年初,浙江民营企业为支持抗疫捐款捐物和设立基金总额超33 亿元,接近全国总额的10%,在面对其他重大灾情时也作出重要贡献和良好示范。四是从共享发展成果上看,浙江民营企业积极在企业内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娃哈哈、吉利等为代表的浙江民营企业陆续启动关爱员工的共同富裕计划,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为员工提供价值实现平台,成为助力共富的“民企样本”。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1)》,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100 强榜单上民营企业数量最多的是浙江省,共有17 家企业(见图2)。由此可见,浙江已经形成“民营经济友好型”社会氛围。

图2 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100 强榜单分布(分地区数)

图3 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双向赋能的作用机理

四、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双向赋能的作用机理①本部分数据除说明外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可以为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力,共同富裕也可以为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两者统一于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双向赋能的作用机理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民营经济通过财富与税收效应促进全民共富,并获得更大的市场需求;二是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民营经济通过创新与转型效应促进全面富裕,并获得更新的发展赛道;三是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民营经济通过就业与收入效应推动共建共富,并获得更多的人才红利;四是共同富裕是逐步共富,民营经济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推动逐步共富,并获得更广泛的价值认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在互动中实现螺旋式上升。

(一)民营经济通过财富与税收效应促进全民共富,并获得更大的市场需求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作出了巨大的经济贡献,以财富效应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摆脱低水平的平均主义,确保了共同富裕的“富裕”底色,国内生产总值中超过60%来源于民营经济;另一方面提供了巨大的税收贡献,以税收效应为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财政支持,是再分配的主要来源,确保共同富裕的“共同”目标。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税收来源最大主体,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例从2012 年的48%上升到2021 年的59.6%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

同时,全民共富水平的提高,为民营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的民营经济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变化,及时地调整发展战略,在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利润。从2012 年到2021 年,我国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增长1.72 倍、资产总计增长2.68 倍、营业收入增长1.81 倍、利润总额增长1.57 倍;2021 年我国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占工业企业单位总数的73.78%、资产总计占比27.91%、营业收入占比39.36%、利润总额占比34.19%,分别比2012 年高出18.72%、8.05%、8.63%和1.58%(见图4)。

图4 2012—2021 年我国私营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占比情况

(二)民营经济通过创新与转型效应促进全面富裕,并获得更新的发展赛道

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还包括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等层面的富裕。民营经济曾经被视作落后经济的代名词,表现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上的“先天不足”。如今,民营企业通过不断增加研发投入,申请专利与开发新产品,持续增强转型动能,进而提高共同富裕的富裕成色。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数据,2021 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占比82%,有效发明专利数占比79.9%,发明专利授权量前10 名中,民营企业占据7 名,其中前3 名全部为民营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我国规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R&D 人员、R&D经费、有效发明专利数、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分别是2012 年的4.28 倍、5.44 倍、11.87 倍和6.08 倍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2》《中国统计年鉴2012》。。

同时,全面富裕水平的提高,为民营经济开辟了更新的发展赛道。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多元化、高端化,文化产品、生态产品、健康产品、数字产品以及平安法治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崭新赛道和全新场景为民营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2021 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11.21 万亿,是2012 年的6.78倍,增速快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

(三)民营经济通过就业与收入效应推动共建共富,并获得更多的人才红利

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要靠全体人民在辛勤劳动中共同创造,“人人参与”是“人人共享”的前提,就业机会是致富机会的前提。民营企业的快速壮大,为巩固存量就业和吸纳新增就业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撑,尤其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创造了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通过就业效应为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了现实途径。2021 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经有4 457.5 万户,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2.1%,吸纳就业人数1 003.8 万,其中72.8%的企业用工保持稳定或上升③数据来源于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2)》。。民营企业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为劳动者提供了工资收入,民营企业自身不断走向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使得民营企业工资收入得到稳步提升,有助于解决我国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较低的现实问题。我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2012 年的28 752 元增长到2021 年的62 884 元。

同时,随着共建共富的推进,为民营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积累了更多的人才红利。在共建共富的过程中,在民营企业就业的劳动者逐渐熟练掌握该企业所需的劳动技能,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提升,释放人才红利。再者,大量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也是人才红利的重要来源。

(四)民营经济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推动逐步共富,并获得更广泛的价值认同

共同富裕是逐步共富,不是同步富裕,是需要循序渐进,通过全体人民互相帮助来实现的。一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民营企业家与企业员工之间是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劳动关系,还可以通过员工持股等方式加强利益共享,在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中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我国民营经济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力量,通过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民营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合法经营纳税,热心慈善公益,在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带动帮扶后富群体、低收入群体以及弱势群体实现共同富裕。2021 年中国慈善榜上榜企业达1 108 家,其中700 家为民营企业,占比63%,捐赠金额140 亿元,占总额的60%。2022 年中国慈善榜上榜的4 家10 亿级捐赠企业中,3 家是民营企业。

同时,在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价值认同。大量的社会群体受助于民营经济广泛开展的救助灾害、救孤济困、扶老助残等慈善活动,受益于民营经济积极投身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社会环境对民营经济更为友好,有利于民营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五、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双向赋能的未来进路

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可以通过三个层面的作用机理实现双向赋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通过在动力侧形成“市场——政府——社会”三轮驱动,在目标端缩小“收入——城乡——地区”三大差距,在路径层构建“先富——后富——共富”传递机制,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可以有效互促、协同推进、实现双赢。

(一)动力侧:形成“市场——政府——社会”三轮驱动

从动力侧来看,实现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双向赋能要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爱社会的“三轮驱动”。

共同富裕要实现社会财富累积和社会财富共享的双重目标,而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通过“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将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机制优势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最大化。一是构建“有效市场”,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市场机制优势。供求、价格、竞争是构成市场机制运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完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产权保护等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通市场效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市场主体壮大、居民收入增加之间的通道。二是构建“有为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有为政府”不是“全能政府”,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服务型政府。要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以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为牵引持续优化政府服务,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战略引导和产业规划,优化市场监管和反垄断规制的手段,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三是积极构建“有爱社会”,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在第三次分配中对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坚持自愿原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导向,引导民营企业家通过慈善公益方式回馈社会。同时,扩大对民营企业家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宣传表彰力度,创新探索税收激励等政策工具,提高民营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目标端:缩小“收入——城乡——地区”三大差距

从目标端来看,实现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双向赋能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及优化布局,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三大差距”。

首先,共同富裕要求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有赖于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来保障机会平等和结果公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要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在“扩中”“提低”方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通过抓住人口拐点和老龄化的时间窗口倒逼劳动者地位提高,健全生产要素报酬市场评价机制并向劳动要素倾斜,探索降低劳动报酬征税力度等方式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调高”方面,针对少数人财产性收入增长过快造成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对违法违规财产性收入要依法取缔,对合法合规的过高财产性收入通过税收调节等方式将财产性收入和其他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控制在合理比例。

其次,缩小收入差距不单是“分好蛋糕”的问题,民营企业自身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提高就业群体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的持续支撑。民营企业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速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在国内大循环中发展壮大、提高效益。同时,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培育“专精特新”,打造“隐形冠军”,重塑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提升价值链。

再次,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优化布局,有效发挥民营企业在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方面的作用。一是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通过搭建村企合作平台,推广“共富工坊”“共富基金”等村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民营经济量大、面广、灵活的优势,激活农村闲置资源要素,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就业平台和创业空间,参与乡村治理,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二是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助力中西部发展。通过税收、土地、金融、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国家政策倾斜“引”和当地政策优惠“吸”共同发力,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和就业环境,吸引部分民营经济向中西部转移,缩小地区差距。

(三)路径层:构建“先富——后富——共富”传递机制

从路径层来看,实现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双向赋能要通过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利益共享机制以及引导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构建起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富的传递机制。

对企业内部而言,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造民营企业与广大职工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民营企业内部实现利益共享。民营企业党建工作为企业内部利益共享提供了组织保障。要切实加强党对民营经济的领导和民营企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为劳动者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调节民营企业劳资矛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构建企业与员工沟通协调机制,赋予员工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与话语权。在提高劳动报酬这个关键环节,要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将员工收入增长与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利润增长挂钩。民营企业要赋予员工接受终生职业教育理念以提升人力资本,职位交流与晋级晋升权以拓宽发展空间,文化熏陶和体育锻炼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有利于在民营企业内部构建更为和谐的劳资关系,畅通先富带动后富的路径,并提高员工自身致富本领。在分享利益方面,中国华为全员持股计划、西班牙蒙德拉贡模式、美国利益谈判分享模式、瑞典财政参与型分享模式等做法可加以借鉴[17]。

对整个社会而言,“先富——后富——共富”传递机制不能仅仅停留在民营企业内部,要鼓励优秀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更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正如习近平指出:“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18]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体现在民营企业在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初次分配环节主要是提高员工劳动报酬、创造股东和员工利益,再分配环节主要是依法纳税,第三次分配环节主要是慈善捐赠等;另一方面,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还要基于自身能力和条件,积极参与兴办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社会公益事业,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通过企业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将企业发展与人民共富真正紧密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共富共同富裕民营企业
“萧滨一体化”:打造区域协作共富升级版
以更强合力奋进共同富裕之路余杭发布“余上富美”共富工坊扶持政策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一图读懂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
凝聚共富力量 谱写发展新篇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