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发生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2023-10-24路全胜邹圣强
王 珊 路全胜 邹圣强 王 云
1江苏大学附属镇江三院,江苏镇江,2120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徐州,221000;3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 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淮安,223002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为单股正链RNA病毒,主要通过病毒包膜上的S蛋白与人体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ACE2结合,从而侵染细胞,引起人体相应的免疫反应[1]。疫苗是控制COVID-19爆发的最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其主要靶标是S蛋白和S蛋白上的受体结合结构域(RBD)[2]。目前,全球已有60余种基于灭活疫苗,核酸疫苗(包括DNA和mRNA疫苗),载体疫苗,蛋白质亚单位疫苗,减毒活疫苗和病毒样颗粒疫苗的候选疫苗已被批准进行临床试验,且一些疫苗已被批准使用[3]。我国COVID-19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疫苗接种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在预防和控制COVI4D-19流行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
然而,疫苗是一种特殊的药物,也可能引起一些常见药物不良反应。COVID-19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来自于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其中部分不良反应可能涉及皮肤,通常会引起患者担忧[5,6]。因此,本文对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接种COVID-19疫苗后皮肤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疫苗接种后会引起哪些可能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消除患者担忧,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并促进大规模疫苗接种。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06例患者均为在我院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出现不良皮肤反应的患者。其中,男56例,女50例,年龄16~77岁。接种的疫苗有三种类型:国药中生北京公司和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的灭活疫苗,智飞生物重组新冠疫苗(CHO细胞)Zifivax。记录所有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共病情况、过敏性疾病的个人史和家族史、COVID-19疫苗类型和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1.2 患者同意声明 已获得了患者数据的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106例COVID-19疫苗接种后的皮肤不良反应临床资料总结(表1)。所有皮肤不良反应均出现在COVID-19疫苗接种后15天内,其中5~10天的病例最多,约占总病例的78.30%(表1);因此,依据WHO-UMC对于个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因果关系评价标准和方法,COVID-19疫苗与皮肤不良反应很可能相关。COVID-19疫苗第一、二、三剂后的皮肤不良反应分别为62、27和17例,占总皮肤不良反应的58.49%、25.47%和16.04%。在这106例患者中,有既往皮肤病的病例占所有接种COVID-19疫苗后皮肤不良反应的19.81%(表1)。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或IgE升高54例,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数升高11例。男性注射COVID-19疫苗后的皮肤不良反应率(52.83%)略高于女性(47.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COVID-19疫苗注射后的皮肤不良反应临床资料 例
COVID-19疫苗接种后的各种皮肤不良反应症状(图1)。其中,荨麻疹样皮疹是接种疫苗后最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45%;湿疹样皮疹和带状疱疹分别是第二、第三发生率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19%和11.32%(图1)。COVID-19疫苗接种后其它罕见的皮肤不良反应包括玫瑰糠疹,多形红斑,水痘,银屑病,红皮病,麻疹样皮疹和白癜风,总计占皮肤不良反应的16.04%(图1)。
图1 COVID-19疫苗接种后的各种皮肤不良反应 图2 不同品牌新冠疫苗接种后皮肤不良反应
在三剂COVID-19疫苗的接种过程中,共18例患者出现两次皮肤不良反应,其中第一剂和第二剂出现不良反应8例,第一剂和第三剂出现不良反应5例,第二剂和第三剂出现不良反应5例;共3例患者连续出现三次皮肤不良反应。主要的皮肤不良反应为荨麻疹样皮疹和湿疹样皮疹(表2)。
表2 三剂COVID-19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多次皮肤不良反应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后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图2),但由于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投入使用的时间尚短,难以说明问题。此外,通过对COVID-19疫苗的品牌进行比较,发现重组新冠疫苗Zifivax注射后的皮肤不良反应率(36.79%)略高于国药集团(33.02%)和科兴生物(30.19%)的灭活疫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2)。
针对这些皮肤不良反应,治疗措施大多是对症处理,如口服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片等,外用弱至中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大约2~3周可治愈。
3 讨论
疫苗是由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7]。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12日,我国已累计报告接种COVID-19疫苗345024.4万剂次,大大降低了COVID-19感染引起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8]。然而,疫苗也是药物的一种,也可能会有一些不良反应[9],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有接种部位红肿、急性荨麻疹、带状疱疹等[10,11]。COVID-19疫苗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即疫苗充当抗原并刺激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12]。其次,用于制备疫苗的佐剂可以触发对非靶抗原蛋白的IgE反应[13]。前期研究发现,国药和科兴的COVID-19灭活疫苗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14]。这与本文结果一致,仅出现轻度至中度的皮肤不良反应,大多采取了温和的治疗措施,并在2~3周治愈。
患者大多在接种COVID-19疫苗后5~10天出现皮肤不良反应,与国外接种疫苗后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时间点相似[15]。COVID-19疫苗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疫苗可能是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在大多数荨麻疹样皮疹和湿疹样皮疹患者的常规血液测试中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或IgE的水平升高[16]。其次,在这些患者中出现的病毒性皮疹,可能由灭活或低活性的病毒疫苗引起[17]。因为疫苗蛋白和病毒具有相似的结构,疫苗激活了免疫介导的炎症环境,分散了T细胞介导的对潜伏病毒的免疫控制[18]。这与我们本文数据一致。病毒性皮疹患者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升高,这是一种延迟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第三,COVID-19灭活疫苗的赋形剂主要包括磷酸氢二钠、氯化钠和氢氧化铝,这些赋形剂可以触发对非靶抗原蛋白的IgE反应,导致I型超敏反应[19]。
在本研究中,接种疫苗后的主要皮肤不良反应有荨麻疹和湿疹样皮疹;其中,有既往皮肤病的病例占所有接种COVID-19疫苗后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19.81%。这些患者既往有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病,但在接种疫苗时并未处于原发性皮肤病的急性进展期,急性进展期间的患者禁止接种COVID-19疫苗。我们还需要通过大量样本研究这些患者在接种COVID-19疫苗后的皮肤不良反应,来评估是否与既往皮肤病史之间存在相关性。此外,性别在接种COVID-19疫苗后出现皮肤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
在三剂COVID-19疫苗的接种过程中,共18位患者出现两次皮肤不良反应,3位患者连续出现三次皮肤不良反应。虽然部分患者在第一次或第二次疫苗接种后出现皮肤不良反应,但这些不良反应在临床观察或简单治疗后消除,并不会导致无法继续接种COVID-19疫苗。其次,不同品牌COVID-19疫苗接种后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OVID-19疫苗接种在我国已全面普及,皮肤不良反应的报道还相对较少。通过对COVID-19疫苗接种后皮肤不良反应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皮肤不良反应与疫苗接种的关系,减轻人们对COVID-19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担忧,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从而积极完成疫苗接种。后续我们还将继续收集相关病例,并结合分子免疫学进一步探索新冠疫苗潜在的不良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