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浸润式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

2023-10-24程丹丹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语文

程丹丹

【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实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按照“双减”政策中所提出的要求进行教学改进。在本文中,教师立足于“双减”政策的核心理念,探索语文课堂中的浸润式教学评一体化策略,以突破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困境为出发点,完善语文课程教学结构,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基于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对课程教学环节进行重新设计,由此促进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政策  农村  初中语文  浸润式  教学评一體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9-0130-03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指明方向,对此在政策的影响下教师开始探索语文教学优化方向。通过分析,教师发现农村初中教育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运用浸润式教学平一体化教学模式来进行改进。浸润式与教学评一体化相结合,能够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让初中语文教学更加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拓展,逐步培养学生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针对此,教师分别从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评五方面入手,详细说明“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浸润式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由此促进教师教学的改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初中语文整体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优化方向

首先,“双减”政策的落实对语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在保证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以此督促教师对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其次,“双减”政策所倡导的趣味性教学,促使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注重融合趣味性元素,通过凸显有趣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兴趣,让师生在课堂上产生诸多良性互动,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最后,“双减”政策中对学生的课后学习提出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成为教师的工作任务,与此同时也是督促教师改进学生课后学习、督促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推力,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二、浸润式教学评一体化相结合的意义

浸润式教学理念即教师将教学意图融合到教学活动中,转变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思考、体验中获取语文知识、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浸润式教育理念与教学评一体化相结合,能够时刻提醒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学习引导以及客观评价,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与此同时,浸润式教学理念主张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学生需要沉浸在情景中运用感官有所体验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而教学评一体化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如何才能让自己沉浸在情景中来提升语文学习效率,因此两者相结合能够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序推进,进而顺利提升语文学科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学评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浸润式教学理念缺乏体系特征的不足,两者相结合相当于强强联合,同时还能相互补足,共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浸润式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一)教什么?

1.学会设定合理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要素,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起始环节,也是决定最终教学成效的关键环节。教学评一体化中应明确体现教师“教什么”,换言之,教师需要结合浸润式教育理念,针对课程内容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此教师采取如下行动,例如:在讲解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背影》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普遍认知水平,结合大纲要求设定教学目标。教师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板块。其中知识与能力所对应的内容为基础知识,比如本课所含生字词的认读与引用,以及本篇课文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的熟知等,主要为了让学生夯实本课范围内的知识内容。过程与方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理解本篇文章的内涵,整体感知情感元素。为了体现浸润式教育理念,教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设定中引领学生通过特定的学习活动深入感知情感内涵。教师从多维度考量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尽量保证目标设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从而为获取良好的教学成效打下坚实基础。

2.能够制定合理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基础,而教学计划的制定则是决定课程教学能否顺利推行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展开教学活动,从而保证语文教学的有序性。对此教师采取如下措施,例如:首先,对于浸润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强调教学情景的创设,依据课程主题创设对应的情景。其次,教师为了让教学有侧重点,则积极划分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由浅入深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最后,对整体的教学过程进行细致规划。比如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依托一定的场景与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以教师为主导进行主题引入。在课文解读过程中,教师结合课文讲解要求进行问题设计,在与主题相关的教学情景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准确理解课文内涵,深化对于课文情感的感悟。在课程最后,设计总结内化环节,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形成闭环。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有序完成计划的过程中实现本堂语文课的教育价值。

(二)怎么教?

1.懂得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双减”政策中明确指出,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因兴趣而产生热情,并且因兴趣而保持探索积极性;与此同时学习兴趣也是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钥匙”。教师应懂得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结合课程采取如下措施,例如:讲解《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苏州园林建筑群的特点,教师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此教师融合趣味性学习元素,组织学生开展绘画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所描述的建筑特点,尝试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苏州园林。教师将绘画与阅读理解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与此同时,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还能加深对本篇课文的理解,从而深化对本篇课文的认知。除此之外,教师还会组织学生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说,给予学生口头表达的平台,从而继续强化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理解。教师以浸润式教育理念组织带有趣味性的语文实践活动,由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现透过文字深化情感

浸润式语文教学重在构建与文本主题相关的教学情景,从而将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元素相关联,深化对文本中情感内涵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完善人格,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对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构建教学情景,实现透过文字深化情感认知的教育目标。例如:讲解《散步》这篇课文时,通过教师对课文含义概括得知,本文讲述作者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散步,祖孙二人因为要走哪条路而出现分歧后又顺利解决,展现了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的画面。通过解读简单的故事经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趣事来延伸本篇文章的情感体现。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能够再次感受到与家人之间的温馨与幸福,从而反向感知课文中祖孙三代之间的亲情纽带。教师通过构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情感带入到课文解读中,从而实现透过文字深化情感体验的教育成效。

(三)怎么学?

1.合理安排课后学习活动

课后学习活动是助力学生内化语文知识的关键途径之一。“双减”政策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应注重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合理安排课后学习活动尤为重要。保证课后学习活动的科学性才是让学生找到有效学习方法的正确途径。只有合理、科学的课后学习活动才能避免学生对作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让课后学习质量稳步提升,进而强化语文综合能力。对此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安排课后学习活动,例如:高效是课后作业安排的要领,教师分析以往语文作业安排为了让学生巩固基础性语文知识,则安排了大量重复性的作业内容,导致多数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使其对语文作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由此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课后学习成效,还会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对此教师奉行“高效、高质量”的教育理念,摒弃重复性的作业内容,在作业中安排侧重实践的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产生新鲜感,最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出现抵触情绪,也能提升学生的课后学习效率。

2.拓展课外阅读感悟内涵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然而教材中的文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拓展课外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文本解读经验,从而使学生逐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进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对此教师采取如下措施督促学生展开课外阅读,例如:教师组织全班同学阅读同一本书籍,并且定期在班级中开展读书分享会,每位同学都要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以此来内化阅读成果。除此之外,教师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并且自行制定阅读计划,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成果交流。学生在小范围的交流会中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喜爱所选书籍的原因,由此在自由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还能在彼此交流中进一步感悟书籍内涵,从而得到精神层面的升华。教师积极组织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并且鼓励学生围绕所读书籍交流互动,从而在自主学习中深化阅读感悟。

3.课内结合课外内化成果

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表示着知识在学生生活中的拓展与应用。农村初中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师则更应立足于现状,以课内知识结合课外知识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实践能力,从而促进语文学习成果的有效内化。对此教师采取相应措施,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程结束后,教师围绕单元主题,带领学生一同阅读课外寓言故事与童话故事。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知识,掌握了寓言故事的阅读技巧。教师引领学生阅读课外寓言故事时,学生运用阅读技巧自主解读故事内涵,并准确提炼故事的寓意。由此通过课内延伸课外的方式内化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所收获的语文知识得以有效运用。除此之外,教师还会依据单元教学内容,为学生拓展语文学科以外的课外知识,比如科学知识、艺术知识等。教师通过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不仅能够有效内化课内学习成果,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怎么评?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善教学现状,解决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必不可缺。然而评价常有,评价问题也同样存在,比如语文教学评价存在评价内容单一的问题,导致教学的改善缺乏足量的客观依据。对此教师设定多元化的语文评价内容,例如:教师不仅以单向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为评价内容,还会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客观评价。学生需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则可理性分析学生所表述的问题,再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优化。除此之外,教师对學生的评价也不应是单项的,教师应对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做出客观评价,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状态,给予学生课堂表现的客观评价,以此为依据分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本原因,再映射到教师的教学问题上,由此间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有效完善语文教学结构,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农村教育现状,探索符合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路径,依据语文学科新课标内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浸润式教学评一体化教育模式,分别从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评价评什么三方面入手,优化语文教学结构,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同时不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由此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初中语文成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

参考文献:

[1]王伟.评价助力教学说题提升能力——初中语文“教学考一体化”命题策略探索[J].语文学习,2019(12):61-64.

[2]邱安.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索[A].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规划科研成果交流会[C].2018:89-91.

[3]梁云堂,赵景宇.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6(1):13-14.

[4]张宏.以读引路读写结合——初中语文教学读写一体化的探索[J].甘肃教育,2017(3):54-54.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