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普通高中“课程思政”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2023-10-24连双刚
连双刚
【摘要】为了更好地研究新时代普通高中“课程思政”实施现状,特开展了对老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本文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从完善教学目标、激活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过程、完善评价与保障机制等方面给出了意见和建议,为普通高中“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普通高中 课程思政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9-0052-03
一、调查思路与方法
(一)调查背景
1.问题提出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课程思政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所以,“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
2.调查目的
当前国内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思政”的研究极少,主要是挖掘某个具体学科的思政素材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尝试,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普通高中老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真实想法,为丰富和完善新时代学校“课程思政”理论打下坚实基础;为解决高中阶段的思政教育体制中不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求的地方,发挥新时代普通高中“课程思政”的作用;为科学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具体遵循。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常德市范围的汉寿一中、二中、五中、鼎城一中、澧县二中、临澧四中四县六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采用问卷星网络问卷方式调查老师,采用发放问卷调查表方式调查学生。共有227位老师和3266个学生接受了调查。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研究任务是“新时代普通高中‘课程思政’的实施状况”,所以设计问卷调查时主要了解普通高中一线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态度与看法。教师问卷设置了15道题,单选题9个,多选题5个,开放性试题1个。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基本情况、对课程思政的了解与接受、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课程思政的途径与方法等。学生问卷设置了14道题,单选题7个,多选题7个。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基本情况、对课程思政的了解与接受程度、获取课程思政资源的途径、关注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方法、对当前课程思政的评价与建议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方面
1.对“课程思政”的了解与接受:根据调查数据,在对“您了解课程思政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有25.9%和54.1%的教师分别表示“非常了解”和“有点了解”,有19.8%的教师表示“不了解”,说明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对新的方针政策关注度较低。但在回答“您是否愿意深入实施课程思政课堂?”时,有87.2%的教师表示“愿意”,说明总体来说,实施“课程思政”是符合教师意愿和发展要求的。
2.从“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来看:问及“您的教学设计中是否有明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72.25%的教师选择“都有”,26.87%的选择“部分有”; “您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重视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的传递?”时,选择“很重视”和“比较重视”的分别占比63.88%和33.04%,说明立德树人深度融入教师教学理念。
3.从选择“课程思政”的内容看:认为最适合融入高中课堂思政内容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占比85.02%,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分别为77.97%、62.11%、64.76%、56.39%,说明教师希望课程思政的内容丰富多彩。
4.从“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看:“缺乏示范引领”和“缺乏专门教师团队”分别占比64.76%和48.91%,意味着培养优秀骨干教师,加强专门团队建设刻不容緩。“缺乏评价与保障机制”“缺乏顶层设计”和“缺乏组织领导”分别占比42.29%、39.65%、38.33%,说明普通高中“课程思政”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学校、教师等多方面配合,建立长效机制。
5.从“课程思政”途径与方法选择上:“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分别占比81.50%和81.06%,其次是“依托教材与课程”,占比74.01%,说明教师有强烈的自我认知,提高信息技术能力迫在眉睫,同时,教师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思政教学。在回答“您认为应当如何整体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与意识?”时,有76.64%的教师选择了“开展线下经验交流、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活动。说明线下交流培训更受教师们青睐,这两个问题回答的一致性凸显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6.从“课程思政”的评价与考核机制看:问及“您认同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质量以及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吗?”时,明确“认同”的只占比62.56%,问及“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对您所任教科目教师进行集中课程思政培训?”时,只有40.97%的人回答“非常有必要”,这与前面调查有87.2%的教师“愿意”实施课程思政有较大反差,说明一方面,教师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出于自身教学任务重、不愿意增加工作负担等因素,不想参加培训和进行考核评比,也意味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有一定阻力。
(二)学生方面
1.对“课程思政”的了解与接受:调查发现,只有16.68%的人回答了“了解”,40.70%和41.41%的人回答了“一般”和“不了解”,说明“课程思政”在学生学习经历中存在感并不高。但问及“您觉得是否有必要在具体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吗?”时,有33.54%和56.8%的学生分别选择了“非常必要”和“有一定必要”,说明总体看,学生已经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融合和体现在学习的全过程的,也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仍需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2.获取“课程思政”资源途径:在回答“您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课程思政?”时,44.4%的学生通过“教师讲解”,38.2%的学生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微博”等软件获取,33.7的同学选择了“不太了解”,这意味着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是老师讲解和新闻媒体,也直接说明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渠道和方式较单一。
3.关注“课程思政”内容方面:当问及“您对以下哪些思政教育内容最感兴趣?”时,绝大部分学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单个内容选择人数占比分别为89.85%、71.86%、78.10%。对“劳动教育”感兴趣的最少,占比11.2%。所以开展“课程思政”,除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外,还应该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树立劳动光荣思想,增强劳动观念。
4.创新“课程思政”的形式和方法上:在回答“您觉得老师在课堂哪个环节讲授思政内容比较好?”时,84.7%的学生选择了“结合学科知识点或案例穿插性地讲授思政内容”,间接说明了隐性教育更容易接受。在教学方法采用上,学生的选择比较均匀,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参观教学法等都乐意接受,说明在教学方法上,学生渴望形式多样化。
5.对“课程思政”的评价与建设方面:问及“您愿意通过哪些途径接受思政教育?”时,“实践活动”(77.79%)与 “班会课”(62.21%)最受欢迎,启示我们要着重思考怎样让思政教育变得有滋有味,让有意义的内容变得有意思。思考怎样让学生乐于接受,既避免流于形式,又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在回答“您觉得在贯彻思政教育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时,“教学方法”(64.42%)与“教学内容”(55.38%)占比较高。可见, “课程思政”内容有待更新,方法有待改进,要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培训和能力的提升。
三、改进意见与建议
(一)完善教学目标,凸显“课程思政”要求
1.课前预设。通过专家讲座,培训教师如何在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上有机融入思政目标;通过学校集体备课等学科研究,明确每堂课应该达成的思政目标,以及如何达成。要通过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助力高效课堂、高效教学。
2.課中生成。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负担重,高考压力大,课程思政目标的落实关键在课堂。教师要明确在授课的哪个环节采用什么方法、利用什么素材或载体、达到怎样的思政目标。这是一个隐性教育过程,教师要“润物细无声”。
3.课后巩固。通过教师撰写课后反思,总结每堂课思政目标是否达成,有何启示。通过布置学生不抵触或反感的开放性、实践性作业,实现学科目标与思政目标的有机融合。通过教学常规检查,重点督查教学目标中思政教学目的生成。
通过这些措施,探索出如何在不同课程完善、落实思政目标。
(二)激活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思政”内容
1.激活教材资源。教材是高中教学最主要的载体,有针对性地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偏文课程思政资源相对较多,重在挖掘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是非观念等,形成正确“三观”。偏理课程资源较少且分散,重在挖掘学科发展历史中所体现的规律;挖掘知名科学家的事迹及对祖国对人类的责任担当。学校宏观统筹、学科中心协调备课,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形成自成一体操作性强的思政教育资源开发指南。
2.收集思政素材。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思政素材也要跟上时代潮流。教材的编写有其相对稳定性,不同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各学科中心特别是思政教师紧跟时代节奏,围绕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集体,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收集整理思政素材,编印成册,供教师选择。
(三)创新教学过程,巩固“课程思政”实效
1.创新教学过程,要打造专业能力和思政能力都强的教师队伍,提升“课程思政”质量。主要通过教师专业培训、集体备课、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特别是非思政课教师思政素养和教育能力。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打造一支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该团队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专家教师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学习与培训、指导相关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为课程思政的长效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2.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课程思政”的落实,关键在课堂。而良好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则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要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利用探究合作、情景教学、议题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思政教育,可能更受学生欢迎、更有亲和力和效果。要通过典型课程探索最受学生欢迎的思政教学方式,然后在不同学科试用,收集反馈意见,再修改再创新,最终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法。要立足高中学科课程的特点,找到适合不同课程的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形成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研学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的不同教学模式。
(四)改革评价机制,提高“课程思政”兴趣
高中教师既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又不愿增加培训、考评等工作负担,且“课程思政”的效果也难以在学生在校期间作出精准、合理、全面的评价。所以要改革评价机制,提高课程思政兴趣。要让高中老师觉得,“课程思政”不但没有增加教学负担,而且与教学效果相得益彰,使教育教学更轻松。这就要重点进行“课程思政”的工作性评价,并且要粗线条,不要太细化量化。至于效果性评价,可以从学生课堂表现、课后研究性作业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法治等方面的问卷调查来实现。
(五)落实保障机制,夯实“课程思政”基础
1.完善制度。主要包括“课程思政”建设自身的制度,完善“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形成把“课程思政”贯通到学校制度体系建设,融入学校工作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体制机制。
2.责任落实。这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化的基础。学校各年级、各部门、各学科中心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3.整合资源。通过设置教学研究小课题、组织教学团队、教研室平台搭建等多种形式,构建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共享和整合机制,搭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资源平台,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和能力放在“课程思政”上,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
[2]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3]卢黎歌,吴凯丽.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4]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41(9):28-33.
[5]陈磊,沈扬,黄波.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超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51-53.
[6]韩宪洲.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北京教育(高教),2020(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