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大学生游泳运动员间歇性训练提高有氧耐力的影响研究
2023-10-23陈淑婷
陈淑婷
农业高校大学生游泳运动员间歇性训练提高有氧耐力的影响研究
陈淑婷
山东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农业高校大学生游泳运动员受课业学习、训练方法、场馆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训练水平不足,同时缺乏科学指导和创新的训练理念,严重影响了运动水平的提升及优异成绩的取得。间歇性训练是运动训练众多方法中的一种,在专业运动训练中运用广泛,推动间歇性训练在农业高校大学生游泳运动中的运用,是提升训练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文章综合分析了近些年间歇性游泳训练在大学生群体中运用的相关文献,对间歇性训练的基本理论、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将实验研究结果对有氧耐力相关生理指标做了详细的列举,针对间歇性训练对农业高校大学生游泳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影响做出了综合述评。
大学生; 间歇性训练; 有氧耐力
农业高校大学生游泳训练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训练理念、训练方法、场馆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一些高校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不足,缺乏科学指导和创新的训练理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游泳运动员水平的提升及优异成绩的取得。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成绩,是培养农业高校大学生游泳运动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间歇性训练是一种在运动训练中被广泛采用的训练方法,可以明显的改善与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成绩[1]。从生理学本质上来说,提高成绩往往需要增加训练负荷与恢复身体机能的往复循环。而在这个循环过程中,训练负荷的施加方式与程度,则成为了运动员训练计划中最需要注意的一个环节。将运动量、运动强度与休息恢复时间控制在一个最佳的水平线上,有助于使得运动员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让自身的生理机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2]。而间歇性训练则能够在这些方面对运动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人体内的无氧供能、需氧供能、磷酸供能等生理机能水平带来大幅度提升,间歇性训练运用在高校大学生游泳训练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3,4]。
1 间歇性游泳训练理论研究
1.1 间歇性训练的概念
对于间歇性训练的概念,美国学者Buchheit指出,针对一定训练目标,严格安排每次训练的运动量、运动强度以及休息时长,在每组动作完成的情况下,采用一些积极的方式度过休息时间,并且刻意不等待疲劳完全恢复,就投入下一组训练动作的训练体系[5]。王海旭提出,间歇性训练最早是在田径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之后被借鉴到游泳训练中来。这一训练方法的最显著作用是能有效提升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同时并不会导致运动员在最大力量方面受到显著的负面影响[6]。彭建才的研究提出,在传统的运动员训练方案中,有氧训练与耐力素质的提升,主要依靠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相对要低的方法来完成;这种方法虽然对有氧耐力提高较大,但是容易导致运动员的最大力量与爆发力受到一定的损失[7]。而间歇性训练则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间歇性训练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对以下5个要素进行调节。首先是运动的时间长度与距离;其次是每一组训练重复的次数或者组数;第三是每一组运动的强度;第四是每一组运动的中间休息时长;最后是每一组运动中间休息时的具体方法[8,9]。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与承受能力,来灵活调节间歇性训练的实施方案。
1.2 大学生游泳训练的相关研究
众所周知,我国农业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并非职业或专业运动员,其主要职责是课业学习,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项训练。显然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训练时间相对较短,训练条件相对专业运动员有所欠缺。具备较高水平的游泳运动员往往通过单独招生、特长招生等方式进入专业体育院校学习;而水平普通的农业高校大学生游泳运动员大多是从业余爱好者中进行选拔,这就对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车俊一的研究提出,由于我国大学生游泳运动员通常在体育功底方面有所不足,无论是力量、耐力水平、专业技术都与专业运动员有差距[10]。李志强的观点提出,由于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训练环境与条件相对薄弱,且缺乏外界督促力量来促使他们以足够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训练中,因此教会他们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让其自行训练变得更加高效是非常有必要的[11]。汤铭德的研究提出,可以用甲状腺素的浓度大小来衡量训练强度设置的科学性,在他的研究中对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群体的训练间隔时间设为15 s时,受试组的甲状腺素的浓度水平处于最低,效果最佳[12]。
1.3 间歇性训练在游泳训练中的应用
对于不同距离的游泳项目来说,由于其运动特征的不同,对人体运动生理素质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13]。以自由泳为例,在不同距离的自由泳项目中,人体各个代谢途径的比例是各不相同(表1)。长距离运动中有氧系统代谢途径所占据的供能比例最高,短距离运动则正好相反[14]。
表1 游泳赛事中各种人体代谢途径所提供能量的配比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需要按照运动员的具体项目,来设计不同的训练计划与方案。景凤琦的研究提出,间歇性游泳训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对训练的具体内容、强度、频率以及休息时长安排,做出灵活调整,因此它既可以运用于有氧代谢生理指标的有效提升,也可以运用于无氧代谢生理指标的强化训练[15]。综合来看,在农业高校大学生游泳群体中有针对性的开展间歇性训练,可以很好的提高训练效果[16,17]。
2 间歇性训练对大学生游泳运动员有氧耐力专项素质的研究
2.1 间歇性训练对大学生游泳运动员陆上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
游泳能够提高人体的综合运动素质,对于常见的陆上专项身体素质而言也不例外。根据我国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间歇性游泳训练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杨日旭的研究针对两组水平相当的大学生运动员,分别进行传统训练和间歇性训练,在训练开始前2周和训练6周以后分别测试了相关群体的身体素质水平[18],得到如下结果。
表2 间歇性训练前后对照群体和受试群体的身体素质变化比较(n=40)
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在实验前与实验中,对照组和受试组在4项相关测试,即1500 m跑、跳绳、俯卧两头起、俯卧撑这4个内容方面的表现都没有显著性差异(>0.05)。但是在训练进行到6周之后,显著性差异开始出现,使用间歇性训练的受试组在1500 m的平均成绩上要比对照组快12 s,每分钟的跳绳次数多出7个,俯卧两头起次数多出4个,俯卧撑次数多出5个,其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0.05)。因此可以证明间歇性游泳训练对于大学生游泳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升更加显著。
2.2 间歇性训练对大学生游泳运动员水中专项技术的影响
技术对于游泳运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通过娴熟而稳定的技术动作将运动员的整体水平表现出来。我国大学生游泳运动员普遍存在着一些技术环节方面的缺陷,如果能够对其进行纠正,则可以很有效的迅速提升运动成绩并优化训练效果[19]。在专项技术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对于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成绩提升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20]。
对于水中专项技术的测试,通常采用10×100m慢游和800m变换距离游这两种方式来进行。前者能够较好的测试游泳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而后者主要是针对运动员的爆发力素质。杨日旭的研究,针对两组水平相当的大学生运动员进行了这两方面的实验前后数据测试对比[18],得出了详细的数据如下。
表3 间歇性训练前后对照群体和受试群体的身体素质变化比较(n=40)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试验前和试验中,对照组和受试组在测试水平的显著程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异(>0.05),不过在6周训练结束之后,受试组在10×100 m慢游的成绩上,相对于对照组而言,要领先78 s;在800 m变速游的成绩上则领先48 s,存在明显差异(<0.05)。
2.3 间歇性训练对大学生游泳运动员成绩变化的影响
游泳训练方法的实施,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游泳运动员在比赛成绩上有所提升。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刘刚对非高水平大学生游泳运动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对照实验,对采用传统训练法与间歇性训练的大学生各25人,分别进行了游泳成绩训练前后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100 m自由泳、100 m仰泳、200 m自由泳和800 m自由泳项目上,采用传统训练方法的大学生运动员,成绩分别有4 s、4 s、7 s、12 s的提升;而采用间歇性训练的大学生游泳运动员成绩提升则分别达到了7 s、8 s、16 s、23 s,差距非常显著[21]。杨日旭针对采用传统训练法与间歇性训练的大学生各40人的实验数据也表明,在1500 m自由泳项目上,采用间歇性训练进行6周的训练,40名大学生运动员的成绩平均提高了37 s之多,而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训练的大学生游泳运动员平均成绩提高则为24 s,两者相差13 s,并且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距[18]。
3 间歇性训练对大学生游泳运动员有氧耐力相关生理指标的研究
3.1 间歇性训练对大学生游泳运动员肺活量的影响
游泳是典型的以体能作为主导的竞速类项目,而肺活量则是对运动员体能进行衡量的一项重要参考因素[22]。在人体的主要代谢途径中,氧气的参与是人体能够产生能量的必要前提条件,而肺活量直接决定了人体摄入氧气能力的高低[23]。杨日旭的研究,选取广东省大学生游泳运动员40人进行了传统训练法与间歇性训练的对照实验,每周安排2-3次训练,持续2个月,最后测量所有参加测试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肺活量成绩[18],得到了如下的数据。
表4 间歇性训练前后对照群体和受试群体的肺活量变化比较(n=40)
根据上表所示,无论何种训练,都可以对大学生的肺活量产生较好的提高作用,不过采用间歇性训练的受试组大学生,在肺活量的提高水平方面更加显著。在游泳运动中,人体由于会受到水的压力、浮力,以及前进时的抗阻作用,肌肉受到的刺激比较充分,因此呼吸肌能够在游进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游泳也可以有效的使得冠状动脉的内径变得更加开阔,血管壁的韧性变强,因此心肺与循环系统的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24]。
3.2 间歇性训练对大学生游泳运动员心率(HR)的影响
心率是一项简单、便捷的身体检测指标。心率检测不会对运动员的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与损害。同时由于心率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运动员的身体状态,检测成本也非常低,因此在体育训练中被广泛采用[25]。通常对于参与某个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心率的检测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早晨起床时的安静心率,其次是在接受一定强度运动量后的及时心率,最后是在训练结束后一段时间内的恢复期心率[26]。陈新锐的研究提出,通常而言间歇性游泳训练如果导致运动员在训练之后的3 d之内,晨起时的心率波动变化超过5次/min,那么说明这样的训练强度过高,需要进行调整;如果没有,则说明训练强度处于适中范围[27]。杨日旭的研究对晨起心率进行了统计[18],数据如下。
表5 间歇性训练前后对照群体和受试群体的晨起心率变化比较(n=40)
如上表所示,在经过训练之后,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安静心率有所降低,也即心脏输送血液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其中采用间歇性训练的大学生运动员心率次数降低,达到了2.02次,而对照组的大学生运动员则为1.30次,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间歇性训练对大学生心脏机能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
3.3 间歇性训练对大学生游泳运动员肌酸激酶(CK)的影响
在较为详细的生理指标研究方面,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由于肌酸激酶、血尿素、血红蛋白等若干项指标需要进行抽血等方式来完成化验,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因此相关研究的案例还较为缺乏[28]。目前有代表性的是杨日旭进行的针对大学生展开的间歇性游泳训练带来的一些生理指标参数的研究[18]。
在血样化验中,我们可以从血清里检测到一定浓度的肌酸激酶。它的主要分泌来源是骨骼肌,在训练强度较大,负荷较重的情况下,肌酸激酶的分泌量会随之增加,意味着骨骼肌受到了更好的深度锻炼。以下是针对20名受试群体在前后3个月内训练所测得的结果。
表6 间歇性训练前后对照群体和受试群体的肌酸激酶变化比较(n=20)
相关研究数据可以显示,在受试后,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血清肌酸激酶指标有所上升,这意味着骨骼肌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受试前,两个实验组的相关指标显著性程度没有明显区别,但是从受试中开始,显著性区别就已经出现(<0.05)。从受试后的结果来看,实验组肌酸激酶的提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间歇性训练能够更好的深度刺激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骨骼肌,让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
3.4 间歇性训练对大学生游泳运动员血尿素氮(BUN)的影响
血尿素氮是用来监测运动负荷的一项关键参数[29]。倘若训练强度比较大,那么运动员在训练之后的血尿素含量会上升较多,并且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对血尿素浓度进行监测,可以很好的防范运动员出现训练过度的情况,在训练中切实的做到量力而行。尿素是人体的代谢废物,在体内血液中的存量越少越好。血尿素含量越低,则意味着运动员能够承受的后续训练负荷越大[30]。杨日旭的研究显示了间歇性训练前后对照群体和受试群体的血尿素含量水平变化[18]。
表7 间歇性训练前后对照群体和受试群体的血尿素变化比较(n=20)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受试后,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血尿素指标有所下降,这意味着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承受力有所提升。在受试前,两个实验组的相关指标显著性程度没有明显区别,但是从受试中开始,显著性区别就已经出现(<0.05)。从受试后的结果来看,实验组血尿素的下降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3.5 间歇性训练对大学生游泳运动员血红蛋白(Hb)等的影响
血红蛋白是人体进行有氧运动的重要依靠,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中的关键要素[31]。它一方面可以起到对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子在体内的运输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的对血液的酸碱平衡进行有效的控制[32]。在正常的范围内,血红蛋白含量越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就越好[33]。杨日旭的研究显示了间歇性训练前后对照群体和受试群体的血红蛋白含量水平变化[18]。
表8 间歇性训练前后对照群体和受试群体的血红蛋白变化比较(n=20)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受试后,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指标有所提升,这意味着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受试前,两个实验组的相关指标显著性程度没有明显区别,但是从受试中开始,显著性区别就已经出现(<0.05)。从受试后的结果来看,实验组血红蛋白的提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4 结论
根据本文的综述性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无论是生理指标还是生化指标方面,对高校大学生游泳运动员采用间歇性训练,在有氧耐力方面获得的提升都要显著的高于采用传统训练方法的对照组运动员。因此总体来看,间歇性训练能够在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训练中起到很好的促进有氧耐力提升的效果,故建议在农业高校大学生游泳运动员训练中逐步实施该项训练方法,以帮助运动员有效利用有限的训练时间与精力,进一步提高训练成绩。
需要注意的是,间歇性训练对于训练的时长、强度、休息时间、休息安排等内容规划方面有着较高的精确要求,而且对于不同项目的游泳运动员来说,其训练内容安排也应有各自的侧重点。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结合农业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实际训练环境与条件,针对每个个体不同的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基础,来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这样才能够保证安全高效的发挥间歇性训练这一科学、先进的训练方法的作用。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目前在农业高校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群体中,生理生化数据的监测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而这是科学安排训练计划,提高训练效果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措施。许多生理生化数据的监测,例如心率等等,不仅简便易行,而且成本也很低,因此完全有条件在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群体中进行推广。本文的研究建议,今后应当提升农业高校大学生游泳运动员训练安排的技术水平,将相关生理生化数据的监测措施,作为训练方案与计划调整的重要依据。
[1] Laursen PB, Jenkins DG.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J]. Sports Medicine, 2002,32(1):53-73
[2] 杨锡让.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256-257
[3] Eddolls WTB, McNarry MA, Stratton G,.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nterven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J]. Sports Medicine, 2017,47:2363-2374
[4] 王倩倩.间歇性低氧训练对高校游泳运动员生理机能的适应变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2):4-105
[5] Buchheit M, Laursen PB.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solutions to the programming puzzle [J]. Sports Medicin, 2013,43(5):313-338
[6] 王海旭.游泳项目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10):73-74
[7] 彭建才,陈峰.游泳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分析与展望[J].福建体育科技,2011(3):30-32
[8] 陈小平,尚磊,付乐.康希尔曼训练思想研究[J].体育学研究,2018(4)74-81
[9] MacInnis MJ, Gibala MJ.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to interval training and the role of exercise intensity [J].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17,595(9):2915-2930
[10] 车俊一,于泉海,李正.结合球间歇训练法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无氧耐力水平的实验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3):40-42
[11] 李志强.越野滑雪运动员科学化训练监控模式的研究[D].长春:吉林体育学院,2012
[12] 汤铭德.不同间歇时间的游泳间歇训练对甲状腺素与身体组成的影响[D].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4
[13] 陈小英,岳冀阳.对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生化监测研究[J].体育科技,2003(3):25-29
[14]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游泳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9:298
[15] 景凤琦.间歇训练法在普通高校课余游泳训练队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5(5):231
[16] Dalamitros AA, Zafeiridis AS, Toubekis A G,. Effects of short-interval and long-interval swimming protocols on performance, aerobic adaptations, and technical parameters: A training study [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16,30(10):2871-2879
[17] Tang S, Huang W, Wang S,. Effects of aquatic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and 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on central hemodynamic parameters,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aerobic fitness in inactive adults [J]. 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 2022,20(3):256-262
[18] 杨日旭.间歇训练对提高游泳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应用研究——以广东高校高水平男子游泳运动员为例[D].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2015
[19] 仲跻强.表象训练法在大学生游泳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178-178
[20] Toubekis AG, Drosou E, Gourgoulis V,.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training load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during tapering in young swimmers [J]. 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2013,38:125-134
[21] 刘刚,朱竹友.间歇训练对发展本院游泳运动员糖无氧代谢能力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9(1):68-74
[22] Toubekis AG, Vasilaki A, Douda H,.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during interval training at relative to critical velocity intensity in young swimmers [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011,14(4):363-368
[23] 张杰,马礼坤,冯克福.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心脏康复研究中的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9(2):226-231
[24] 张欣悦.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8:256-257
[25] 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246-251
[26] 陈琳.赛前高原训练对优秀男子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5):71-72
[27] 陈新锐.间歇训练法的生理基础及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8):69
[28] Drumond LE, Mourão FAG, Leite HR,.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swimming training on neuronal calcium sensor-1 expression in rat hippocampus/cortex and in object recognition memory tasks [J].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2012,88(4):385-391
[29] 徐起麟.血尿素氮在运动训练监控中的作用简述[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4):9-10
[30] 王永梅,李世昌.优秀皮划艇运动员小周期训练期间血尿素氮的变化特征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1):126-128
[31] Gell DA.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aemoglobins [J]. Blood Cells, Molecules, and Diseases, 2018,70:13-42
[32] Carson JL, Stanworth SJ, Dennis JA,. Transfusion thresholds for guiding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1(12):CD002042
[33] 薛曹叶,林文弢,方彩华,等.赛前运用血红蛋白评定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J].中国体育教练员,2020,28(2):27-29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Intermittent Training of Swimmerson ImprovingAerobic Endurance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CHEN Shu-ting
271018,
The swimmer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affected by the factors such as academic study, training methods, venues and facilities, resulting in insufficient training level, lack of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innovative training concept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improvement of sports level and the achievement of excellent results. Intermittent training is one of the many methods of sports training, widely used in professional sports training.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mittent training in swimming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method to improv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The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mittent swimming training in college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elaborates on the basic theory and specific methods of intermittent training, and provides detailed experimental research results on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related to aerobic enduranc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interval training on aerobic endurance of swimmer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intermittent training; aerobic endurance
G804.2
A
1000-2324(2023)04-0634-07
10.3969/j.issn.1000-2324.2023.04.021
2022-11-17
2022-12-07
陈淑婷(1975-),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高校游泳教学与训练研究. E-mail:wfdzz@sd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