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养殖牡蛎碳汇能力评估

2023-10-23吴海玲吴旗韬廖开怀李苑君童珺玥

水产养殖 2023年10期
关键词:汇量碳汇贝类

吴海玲,吴旗韬,廖开怀,李苑君,童珺玥

(1.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0;2.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7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带来的挑战日益凸显,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及地区,已经明确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1]。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双碳”目标,制定了低碳发展战略和工作方案。自然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2]。蓝碳是海洋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的海洋活动,固定、储存而形成的碳汇[3],蓝碳占全球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捕获和储存的碳的55%[4],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渔业碳汇是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碳汇的概念首次由唐启升院士提出,其原理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5]。发展渔业碳汇,不仅可以保护海水养殖环境,而且在减缓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6]。近年来,渔业碳汇逐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有鱼类[7-8]、贝藻类[9-10]、海洋牧场[11]等。研究表明,贝藻类作为渔业碳汇的主要组成部分[12],是渔业碳汇的研究重点。其相关研究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开展海水养殖贝、藻类固碳能力评估;贝类由于贝壳干质量比大,且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形成需要吸收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故含碳量高[13],贝、藻类养殖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对抵消碳排放具有重要贡献[14-15],贝类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碳汇能力最强、潜力最大的产业[13],其中牡蛎是贝类碳汇的主要来源[16]。二是关注贝藻类碳汇核算方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可移出碳”模型和物质量评估法。“可移出碳”模型根据贝藻养殖产量、体内的含碳量等构成,建立测量模型,不少学者将贝藻类释放的颗粒有机碳(POC)、溶解有机碳(DOC)形成的碳汇,纳入模型中,使测算结果更加精确[16-17]。但目前学者对POC 和DOC 经验系数测定的结果相差较大,无法确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经验系数[18],影响了该模型的应用。物质量评估法,是根据不同海洋生物类的产量、碳汇系数,分别计算碳汇量,并相加,计算出不同地区的渔业碳汇[19],该方法精确性较高,可操作性强[18],得到广泛应用。三是从研究的尺度来看,现有渔业碳汇的研究尺度,主要集中在各省、市级之间多年份的动态变化,例如对福建[20]、江苏[21]、辽宁[22]等省的研究,研究全球范围内的较少。而渔业碳汇作为实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手段,研究全球尺度多年份的渔业碳汇能力动态变化,十分重要。

现以渔业碳汇中固碳能力高的牡蛎为研究对象,根据2001—2020 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渔业和水产养殖数据,研究牡蛎在世界主要洲和国家的分布,并测算全球主要国家的牡蛎碳汇量,分析其碳汇能力、空间分布以及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全球主要国家牡蛎的碳汇量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渔业和水产养殖数据库,数据库包含全球各个国家水产养殖产量,其中牡蛎种类有奥林匹亚牡蛎(Ostrea conchaphila)、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cullata)、巨蛎(Crassostrea madrasensis)、悉尼岩牡蛎(Saccostrea glomerata)、易迁巨牡蛎(Crassostrea iredalei)、智利牡蛎(Ostrea chilensis)、欧洲扁牡蛎(European flat oyster)、太平洋牡蛎(Magallana gigas)、红树牡蛎(Crassostrea rhizophorae)、西非牡蛎(Crassostrea tulipa)等全球主要养殖品种。根据牡蛎产量分析2001—2020 年牡蛎碳汇量在世界主要洲和国家的分布以及比例的变化。

1.2 贝类海产品碳汇能力评估方法

1.2.1 物质量评估方法

采用物质量评估法,计算海产品碳汇能力测算。贝类海产品通过在海洋里的生产活动,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CO2),最后贝类软组织和贝壳,将吸收的CO2移除海洋,实现碳汇。贝类碳汇量测算,参考文献[19,21-22]的研究方法。海水养殖贝类的碳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B——海水养殖牡蛎的全部固碳量,kg;

Cs——贝壳固碳量,kg;

Cst——软体组织固碳量,kg;

Qti——各国海水养殖牡蛎产量,kg;

Rs和Rst——贝壳和软体组织干质量占比,%;

ωs和ωst——贝壳和软体组织碳含量占比,%;

n——牡蛎品种数量,个。

牡蛎碳汇能力测算参数见表1。

表1 牡蛎碳汇测算参数 %

1.2.2 价值量评估方法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预计工业化国家减排CO2的费用为150~600 美元/t,进行牡蛎的价值量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球海水养殖牡蛎产量

2001—2020 年全球海水养殖牡蛎的产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均产量为473.43 万t。虽然在2008 年有所下降,降低了5.89%,但养殖产量总体波动不大。从2011 开始,全球牡蛎产量极速上升,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其中2016 年增长速度最快,为6.10%。2001 年牡蛎产量最低,为378.50 万t,2020 年牡蛎产量达到峰值,为625.45 万t,见图1。

图1 全球2001—2020 年海水养殖牡蛎总产量

2.2 主要国家海水养殖牡蛎状况

我国海水养殖牡蛎产量处于稳定上升趋势,年均海水养殖牡蛎产量为395.95 万t。2001 年牡蛎产量最低,为308.39 万t;在2008 年有下降趋势,下降了4.19%;2013 年增长速度最快,为6.68%;2020 年达到峰值,为544.44 万t。我国海水养殖牡蛎产量,在全球范围内占主要比例,虽然近20 年的占比有波动,但是整体还是上升的趋势,占比在79%以上。其中2004 年占比最低,为79.77%,2020 年占比最高,达到87.05%。近20 年,我国海水养殖牡蛎产量占全球比例提高超7 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我国2001—2020 年海水养殖牡蛎总产量

我国是全球最早进行海水养殖的国家之一,已有约2 000 年的历史,在海水养殖渔业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也与我国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有关,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3.2 万km,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广阔,气候条件适宜,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拥有众多适宜牡蛎生长的自然条件[24]。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拥有多个海湾和岛屿,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牡蛎养殖始于20 世纪,一直是韩国重要的养殖对象[25]。日本位于太平洋和日本海之间,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主要为海水养殖,牡蛎占养殖总量的17%。美国海洋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岸和东岸的海岸线,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和墨西哥湾等海域,沿海各洲都开展贝类养殖。法国拥有丰富的海洋和淡水渔业资源,涵盖了北大西洋海域和地中海海域,法国是欧洲贝类产量的第一大生产国,贝类的海产品主要是牡蛎。菲律宾水产养殖历史悠久并涉及许多种类和养殖方式,海藻占水产养殖产量的主要比例(66.9%),牡蛎占0.94%。泰国的淡水水产养殖已经发展了很长的时间,但是海水水产养殖发展时间较短,虾类是海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贝类养殖主要是翡翠股贻贝(Perna viridis),占76%。加拿大主要以海水养殖为主,养殖牡蛎开始于20世纪50 年代,发展较晚,其中大西洋鲑(Salmo salar)和紫贻贝(Mytitus edulis),是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占总产量的95%。

2.3 全球牡蛎碳汇物质量评估及其变化

根据物质量评估法,计算2001—2020 年全球牡蛎碳汇总量,见图3。由图3 可见,全球牡蛎碳汇在2020 年达到峰值,为49.54 万t,其中2008 年下降最快,降低了5.89%,2016 年上升速度最快,上升了6.10%。2001—2020 年海水养殖牡蛎的碳汇总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变化较小,平均碳汇量为37.50 万t。

图3 全球2001—2020 年海水养殖牡蛎碳汇总量

2.4 全球牡蛎碳汇价值量评估

由数据计算可知,全球近20 年来牡蛎碳汇量为749.98 万t,相当于2 749.93 万t CO2,按照我国森林1 hm2吸收150.47 t CO2的量[26],全球近20 年来,牡蛎碳汇量相当于植树造林182 756 hm2。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预计工业化国家减排CO2的费用为150~600 美元/t,折合人民币为1 036.8~4 147.2 元/t(1 美元=6.912 元人民币),每年全球牡蛎碳汇量折算为3.89 亿~15.55 亿元,近20 年全球牡蛎碳汇量折算为77.76 亿~311.03 亿元,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2.5 牡蛎碳汇量空间分布

2.5.1 海水养殖牡蛎碳汇量洲际分布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渔业和水产养殖数据和计算结果,全球海水养殖牡蛎碳汇量从大到小排序为: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亚洲以702.57 万t 碳汇量排名第一,占全球牡蛎碳汇量比为94.22%。其次是北美洲22.74 万t、欧洲17.63 万t、大洋洲2.20 万t,分别占比3.03%、2.35%、0.30%。南美洲和非洲海水养殖牡蛎碳汇量较低,占比分别只有0.08%、0.02%。亚洲周围有太平洋、印度洋等广阔海域资源,渔业资源丰富,中国、日本、韩国等都是主要的沿海国家,因此亚洲的牡蛎的产量明显大于其他洲,见表2。

2.5.2 海水养殖牡蛎碳汇量在主要国家的分布

渔业碳汇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利用渔业碳汇,可以节省大量减排成本。表3 列出了近20 年牡蛎碳汇量排名前10 的国家以及占全球牡蛎碳汇量的比例,其中中国以627.24 万t 居于首位,占比83.63%,是全球牡蛎碳汇量贡献最大的国家;其次是韩国42.11 万t、日本30.21 万t、美国20.23 万t,分别占比5.62%、4.03%、2.70%。由表3 可见,中国牡蛎碳汇量居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他国家牡蛎碳汇量较低,这并不说明其他国家不重视海水养殖,可能与纳入统计的数量,以及各国的养殖结构、饮食传统、养殖历史和渔业资源有关。

表3 2001—2020 年海水养殖牡蛎碳汇量前10 的国家

3 结论

海洋作为自然界最大的碳库,其碳汇能力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选取碳汇能力高的品种牡蛎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物质量评估法,估算出全球不同国家的碳汇量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01—2020 年,我国海水养殖牡蛎产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从2011 年开始,全球牡蛎产量极速上升,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平均产量在473.43 万t,近20 年的牡蛎碳汇量,相当于2 749.93 万t CO2,相当于植树造林182 756 hm2。近20 年全球牡蛎碳汇量折算为77.76~311.03 亿元,具有巨大的碳汇价值量。全球主要海水养殖牡蛎碳汇量的国家有中国、韩国、日本、美国等,其中中国以627.24 万t 居于首位,其次是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亚洲是牡蛎碳汇量贡献最大的洲,占碳汇总量的94.22%,其次是北美洲和欧洲,两者差别不大,最低的是非洲。

4 结语

海水养殖渔业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全球各国需持续提升渔业养殖发展规模和水平,但也要注重优化海水养殖结构,养殖含碳率高的品种,可提升海水养殖的碳汇能力,发展可持续的水产养殖模式,推动渔业碳汇发展。牡蛎作为贝类碳汇的主要来源,对牡蛎碳汇的核算,有利于推进渔业碳汇交易,完善蓝碳交易机制,加快蓝碳支撑,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猜你喜欢

汇量碳汇贝类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低碳效应评价
四川桑园历史碳汇的评估工作完成
山西省碳汇造林及碳汇交易发展研究
QuEChERS-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贝类中6种亲脂性贝类毒素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完形填空
青阳林场不同林分类型碳汇计量及碳汇价值评价
对内蒙古发展森林碳汇的思考
汇量科技段威:将加快海外市场布局步伐
贝类水产品中汞的形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