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探究

2023-10-23邹嘉唯于英明

华东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高校学生管理人员

文/ 邹嘉唯 于英明

高校作为落实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已经脱离了基础教育的范畴,更多地按照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来开展专项教学。同时,高校也是大部分学生融入社会生产的起点。基于此,高校有必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灵活性,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适时适当地引入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本文主要以“互联网+”为切入点,旨在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

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主要在于,高校学生表现出与中学生截然不同的特征,他们虽然对社会缺乏深入了解,但好奇心旺盛,更乐于通过互联网来掌握各种新鲜资讯,与社会或他人建立联系。与此同时,传统的、较为保守的学生管理方式已不再适用,高校必须转变管理理念,主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积极改革创新学生管理工作路径。

一、“互联网+”时代特征

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新兴的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它具有广泛的交互性和联结性,就像是一张蜘蛛网,将社会成员串联在一起。“互联网+”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然而,伴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的理念逐渐渗透各行各业,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笔者发现,“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互动性、交融性和关联性。此外,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和最突出的优点是,促使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结构和人际关系结构等传统的社会发展方式发生颠覆性变化,人们得以在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中尽情交流、分享信息。然而,互联网背后的网络信息安全也对社会管理、学习管理等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相关单位必须引起重视。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现阶段,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学生管理工作成效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管理人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清晰准确的认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与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专业能力培养等密切结合。其间,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从而确保学生管理工作有据可依、顺利落实。(2)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管理人员无法有针对性地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这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我认知产生不良影响。长此以往,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水平难以得到提升,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无法系统地落实工作。尤其是在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管理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进而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陷入混乱局面。

(二)管理队伍有待进一步强化

事实上,各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并非只依赖上层管理。考虑到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同时兼顾每一位学生,大多数高校都会把学生管理工作分配给学生会和校团委,让他们辅助完成学生管理任务。然而,学生会、校团委与辅导员之间往往缺乏团队协作沟通,并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此外,在具体的学生管理过程中,由于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缺少联系、协调性差,学生管理工作呈现一定的滞后性。例如,当发生较为严重的问题时,学生会、校团委之类的学生社团组织并不具备决策权,无法及时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会和校团委只对学生起监督作用,如果遇到一些难以管理和解决的问题,其只能上报学院进行处理。从长远来看,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

(一)树立新型管理观念,丰富学生管理工作内容

首先,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例如,在部分西方国家,学生管理工作长期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极少出现教育与教学断代的情况;部分高校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高校生概念,其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更加丰富。为此,国内高校有必要结合自身实际,结合国内外高校的优秀管理理念和方法,有计划地改革或调整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并确保学生管理工作与现代教学需要相匹配。

其次,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时树立“互联网+”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互联网+”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助推作用;确立“学术至上”的办学思想,把对高校办学质量的综合认识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基本标准,通过不断丰富高校的学科内涵来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

最后,高校还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经费,为全面实施“互联网+”学生管理模式奠定基础。例如,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搭建一个功能完善的线上学生管理平台,并在平台中公示学生行为规范,拓展打卡、在线交流等功能,以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引进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高校的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都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高校要想打造一支专业信息化管理团队,就需要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入手,积极引进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上。

高校应持续优化信息化管理人员结构,例如,在传统的咨询师+行政管理机构的基础框架中添加更多专业信息化管理岗位。在学生管理实践中,管理工作极易受到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为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高校有必要在优化信息化管理人员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专业安保人员的数量,以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此外,大多数高校的学生问题都集中在心理方面,高校有必要提高重视并聘请专业的心理医师坐诊,定期对有需要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重拾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进而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价值。

(三)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提升学生管理水平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等领域。由于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想实现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等目标,高校就必须科学配置各种资源,实时共享信息,加强内部沟通。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高校的信息化学生管理平台日益完善,功能日趋丰富,管理人员也可在诸如微信、QQ、新浪微博、抖音等多个平台创建官方账号,旨在进一步丰富与学生沟通交流、加强学生管理的渠道。另外,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还应充分发挥不同媒体和平台的优势,收集、整理、分析高校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生管理工作计划。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可以尝试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方法,并基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等特征,积极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机制,以全面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和质量。

(四)构建专业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

高校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加强信息化学生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和学生对现行信息化学生管理系统的认识。例如,高校在对校内学生进行日常监管的时候,应时刻关注学生管理的整体情况,合理选择互联网管理方法,从而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性、时效性。同时,在互联网的支持下,管理人员可以批量修改和更新信息化学生管理系统中的学生信息,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此外,管理人员也可以在官方微信群和官方QQ 群中上传学生管理文件,这样既可以确保相关信息资料的高效传输,也可以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意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无法有效约束学生的行为。加之高校学生的思想认知已经趋于成熟,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必须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课余活动最真实的表现联系起来,深入分析他们的行为逻辑。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有必要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丰富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在及时高效地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高校学生管理人员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