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装备制造业跨区域布局现状研究
2023-10-23刘亚从
芦 啸, 卢 潇, 刘亚从
(甘肃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0 引言
跨区域布局是企业优化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建设产业基地、并购重组和投资控股等方式,在省外布局产业体系,推动甘肃装备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工业强省注入新动能。
1 甘肃省装备制造业跨区域布局现状
截至2022 年12 月,甘肃省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312 家,其中,有18 家企业在省外设有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覆盖石化、冶金、汽车、医疗和电气等多个领域,如表1 所示。
表1 甘肃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跨省布局情况
1.1 企业情况
从企业属性看,国有企业9 家、民营企业9 家,呈现均衡发展态势。从所属行业看,石化装备制造企业4 家,电气装备制造企业3 家,动力电池、农业装备和医用设备制造企业各2 家,风电、汽车、环保、机床和半导体装备等制造企业各1 家,反映出甘肃省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等传统制造业优势依然突出,新能源、新材料等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从布局时间看,率先在省外进行产业布局的是石油化工专用设备领域的国有企业,依托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兰石集团、甘肃蓝科石化和天华研究设计院等重点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跨区域产业布局。近年来,随着甘肃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具备了跨区域布局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天水华天、酒泉奥凯种子机械、兰州众邦电线电缆和海默科技等一批民营企业相继在省外建成产业基地。
1.2 分布区域
甘肃省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倾向于东部沿海经济活跃地区,重点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产业基地大部分建在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广东和天津等省市。甘肃省跨区域布局的18 家企业,已有33 个项目形成产能。其中,长三角地区12 个,占36.4%;珠三角地区4 个,占12.1%;环渤海地区7 个,占21.2%;中西部地区8 个(主要在西安)占,24.2%;其他地区2 个,占比6.1%,如图1 所示。
图1 区域布局项目数量占比
2 企业跨区域布局的主要动因
2.1 市场需求拉动
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选择在市场空间广阔、经济活跃度高的地区进行产业布局,主要以建设整条装备制造生产线的形式带动产能异地扩张,实现企业独特优势跨区域复制转移,减少组织协调成本[1]。布局区域多为产品主要消费地,例如天华院、蓝科高新和兰石重装等企业在江苏、上海和山东的布局,考量因素就是贴近消费市场的便利,利用当地较为成熟的产业链体系弥补企业配套能力的不足,大幅降低产品配套和销售成本。
2.2 技术需求带动
以获取先进技术为目标的跨区域布局,主要手段是投资并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直接获取先进生产工艺或将研究成果迅速转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海默科技通过并购上海清河机械、西安斯坦仪器,逐步拓展产线和产品组合,增强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领先的油气田多相计量和生产优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国内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压裂泵高端制造商。
2.3 优惠政策吸引
各地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通常会在土地出让、税收返还和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这对实施低成本扩张的企业有较大吸引力。星火机床并购青岛普瑞森传动机械有限公司过程中,当地政府给予5 年内每年贷款贴息200 万元、6 年内上缴税金地方留成部分50%返还、一次性补贴200 万元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使星火机床成功实现低成本跨区域布局,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4 产业升级推动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是科技创新集聚地、高端装备制造业示范区,能够从多个方面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重要的产业集聚区,2018 年,金川公司成立南通金通储能动力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南通布局5 万t 动力锂离子电池用三元前驱体生产能力,2020 年控股国内正极材料市场占有率排名前10 强的企业南通瑞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当地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能力和配套能力,推动金川公司在能新源汽车产业链体系上进行转型升级。2022 年,南通瑞翔电池应税销售额达167.5 亿元,同比增长272%,全年三元正极材料产量近5 万t,一跃成为我国锂电池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3 企业跨区域布局的积极影响
3.1 获得先发优势
从资源获取的角度看,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在需求空间大的地区布局,可以获得所在地的各种资源优势,有效降低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实现成本最小化、市场最大化,获得市场竞争中的先发优势。从影响竞争对手的角度看,通过跨区域布局,企业在保持原有经营领域的同时,不断向新的领域扩张,有效扩大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提高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和企业的差异化优势,有力地控制了竞争对手的活动。
3.2 密切区域联系
跨区域布局企业能够促使要素和产品在区域之间流动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密切区域经济联系,增加区域共同利益,提升区域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促进区域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体系的建立。企业在其他区域建立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同属母公司的一部分,公司之间的高度关联使得不同的区域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格局,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3.3 促进区域合理分工
跨区域布局能够改善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破区域之间不合理的分工格局[2]。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布局,本质上就是合理分工的具体体现。其次,跨区域布局有利于推进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加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促进产业、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
以青岛兰石为例,2022 年上半年,完成营业收入47 871.76 万元,同比增长2.45%,实现利润3 733.08万元,同比增长7.78%,保持了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研制的超大型PTA 结晶器入围2022 年度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名单,为加快推动当地高端装备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端装备重点产业链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国内首个核能装备焊接数字化平台在青岛兰石顺利上线运行,将数字化理念赋能于核能等清洁能源领域,为推动青岛市“十四五”信息化规划落地实施,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贡献了力量,在5G+工业互联网、传统产业“三化”改造以及产业数字化等领域,推动了甘鲁产业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4 存在的问题
4.1 密集布局东部地区
甘肃省18 家跨区域企业产业基地和研发机构大多建在东部沿海地区,在跨区域布局的33 个项目中,东部沿海地区布局25 个项目,占比达到了76%。这种高密度布局现状不利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协调发展。
4.2 跨区域布局企业数量少
甘肃省312 家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中,仅有18 家企业实现了跨区域布局,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不到6%,绝大多数的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产业互补性等原因没有开展省外产业布局工作,享受不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发展红利。总体上,装备制造企业跨区域布局的总量少,细分行业单一,不能满足区域协调发展的需求,驱动整体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
4.3 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较大
随着跨区域布局带来的规模扩大和业务拓展,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层级增多,决策链条延长,难以及时应对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等内外环境变化,增加了决策控制风险[4]。装备制造业属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材料需求大,产品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在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滞销、融资贷款难或政策发生变化时,应变能力较为迟缓,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4.4 市场竞争加剧
甘肃省跨区域布局企业结构性过剩特征明显,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缺乏,企业同质化、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同类型企业集中布局于东部地区,在分割有限市场的同时,引起拥挤效应,增加了企业生产和生活成本,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5 对策建议
积极引导企业提前规划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助力本地优质企业“走出去”,是推动甘肃省装备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5.1 以产业链重构为契机,优化产业布局
发挥甘肃省产业基础、区位交通和开放通道等独特优势,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
1)深化跨境产业对接。依托兰洽会、敦煌文博会等国际交流平台,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和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扩大装备制造产业国际影响力。以海外工业园区为突破口,推动甘肃省能源装备、工程机械、机床设备等优势产业“走出去”,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引导配套企业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
2)打造共建共享格局。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立足自身所需、对方所长,聚焦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以甘肃兰白—上海张江创新结对合作为基础,积极布局建设“科创飞地”,构建产业要素流通的双向通道,招商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
3)善借区域协作机制。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等方式,引导鼓励本土企业走出甘肃。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建设承接制造业转移示范区,吸引东部地区企业特别是产业链龙头企业转移,推动异地扩能、产业链延伸,促进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5.2 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做好优质企业培育
针对甘肃省装备制造产业链条短、韧性差、配套能力弱以及生产性服务发展不足等问题,必须以延链补链强链为导向,坚持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做好优质企业培育文章,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确保企业有底气“走出去”。
1)积极开展以链招商。紧紧围绕产业链短板弱项进行精准招商,着力抓龙头、引总部、聚相关,精准引进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产业链项目,形成上中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壮大一批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产业优势。
2)加快企业延链补链。鼓励龙头企业以产业投资等方式在产业链中进行布局,利用资金、技术、订单等要素,引导和培育本地企业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大力支持本地企业聚焦主业做专做精,以协作加工、关键零部件加工等方式为龙头企业补链、强链,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走出去”的本领。
3)强化全链配套服务。针对产业链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融资、人才、研发和技改等需求,积极组织金融机构、高校院所和技改服务企业开展精准对接,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中心,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等服务,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服务循环,提升产业链服务配套能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企业“走出去”的自信。
5.3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制胜法宝。企业必须聚焦主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产品和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在不同区域“复制”“辐射”的快速扩张。
1)聚焦数字赋能。创新管理模式,借助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打通核心数据链条,把企业的战略决策、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服务业务活动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有效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
2)坚持科技引领。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完成产业升级,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推动大企业实现“从有到强”的跃升,推动中小企业完成“从无到有”的突破,实现企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3)扩大品牌效应。以强工业行动为指引,聚焦新基建、新材料、新产品和新业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进装备制造业的高端跨越、智能升级、绿色转型,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竞争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客户覆盖面,占据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