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校园文化涵育意义分析
2023-10-23王旭旭
□王旭旭/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凝聚,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创新高校育人模式是时代所需,是高校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依托高校校园文化,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不断开发节日涵育意义,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本文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意义入手,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校园文化涵育教育的路径,以供参考。
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1.1 植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
中国传统节日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据相关史料记载,春节在周朝被称为“年”“载”“岁”。“年”是谷物的成长周期。谷子一年一丰收,因而春节作为寓意丰收的节日一年才过一次。而关于中秋节,则被认为是秋报的遗俗,农历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之际,所以人们在这时饮酒舞蹈,庆祝丰收。从这些节日的起源来看,大部分源自农耕文化,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的农耕印记有所淡化,但能看得出来,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是植根于古代农耕文明的[1]。
1.2 中国传统节日突出的原始观念文化
在原始时期,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礼是节日内容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这里所指的大自然是太阳、月亮等在内的自然物。例如,人们在端午节摘粽叶、包粽子来表达对植物的崇拜之意;古代文人、贵族在中秋节对着圆月观赏祭拜,以寄情怀,通过祭月或赏月表达对月亮的向往之情[2]。
2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意义
2.1 涵育学生基本素养,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开展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与道德意义。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能够强化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3]。
2.2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贯穿于我国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许多传说故事、历史事件都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例如,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是人民对于祖国的深厚感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大学生身为中华儿女,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需要正确看待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传承和弘扬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践行深化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4]。
2.3 弘扬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由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享有的民族性文化,它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灵魂所在。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有很多的节日,都有象征和谐统一、美好的寓意。例如,在春节这一天,家人们齐聚一堂,一起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阖家团圆,十分热闹。无论身处国内还是国外,中华儿女都对民族文化和祖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呈现形式之一,它通过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和形式,向世界传递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大学生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能够培育和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5]。
2.4 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其中之一便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是各族人民的节日,各族人民是主体,人际交往是节日的重点内容,因而中国传统节日具备调节人际关系、凝聚情感的功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国传统节日重视家庭各成员间的和谐,老话“家和万事兴”也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传统节日搭建了大学生与家人情感交流的桥梁,通过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维系家人之间的情感。此外,传统节日能够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新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少,传统节日活动为大学生与亲友进行互动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参与节日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更积极表达情感和互动交流[6]。
2.5 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现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现,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所涵盖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内涵丰富。例如,春节所呈现的家庭和睦之景、邻里和睦的“和合”精神等传统美德,都是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所在,能够为大学生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注入精神营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可以端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3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现状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等同于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在思维意识层面达成的共识、分享。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文化认同的关键在于价值观的一致性,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定需要从传统文化上找准源头。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若是在该阶段能处理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就能发挥出良好的教育作用。但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并不乐观,还存在文化认同困惑的问题,困惑产生的原因具体如下:
第一,西方文化造成的冲击。当今的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的渗透让大学生对中西文化认同产生了矛盾和冲突。第二,网络媒体带来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以开放、平等的姿态呈现在当代大学生的眼前,网络也成为了大学生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但网络上充斥的信息五花八门,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尤其是一些虚拟的文化假象,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出现了偏差[7]。
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校园文化涵育教育的路径
4.1 挖掘文化内涵,做好课堂教育渗透
要全面落实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积极探索思想教育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内在关系,中华传统节日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以七夕节为例,教师在讲述与七夕节有关的知识背景时,可以融入有关七夕爱情故事的古诗词,运用七夕节诗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在课堂上深入地剖析诗词内涵,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8]。
4.2 创建文化基地,融入实践育人体系
高校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共建大学生文化实践基地,为提高文化认同创建良好条件。实践基地可以安排如下活动内容:第一,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例如,在每年的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来临之际,以节日为主题,开展节日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节日的魅力。第二,鼓励大学生有效借助专业知识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例如,有关“中秋佳节”等节日产品,在各个地区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可以开发出以节日命名的生态农产品系列。或者依据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等,进行其他文创纪念产品开发。第三,鼓励大学生积极传播中华文化遗产。可以组织戏曲社团,开展曲艺表演,通过多种文艺形式宣传节日文化。大学生戏曲社团可以加强与当地剧院的合作,共同编排关于七夕节或者是其他节日的戏曲表演活动[9]。
4.3 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要让中国传统节日进入校园,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加以传承,就需要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如下:第一,在校内开展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比赛活动,通过比赛活动提高大学生主动了解、掌握传统节日知识的积极性。第二,可以借助新媒体优势,使用微信软件等,或者在知名的公众号上发布文章加以宣传,用最直观、最快捷的方式普及更多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第三,每逢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组织“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良好的德行、品质,同时让大学生在春节拜年中感受阖家团圆之乐;在端午节纪念屈原活动中培育谨而信品质,在中秋节培养团圆、和谐精神[10]。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校园文化涵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正确掌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了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现状,并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做好课堂文化教育;创建文化基地,融入实践育人体系;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手段,实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校园文化涵育相结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