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农业院校生物类专业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3-10-23李宪翔

科技风 2023年27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就业指导育人

李宪翔 刘 新

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青岛 266109

就业是民生之本,地方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关系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民生福祉,其就业水平也是衡量大学“三全育人”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健全高校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随后,《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强调,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因此,创建就业育人机制,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是地方农业院校的长期任务和重要使命。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具有找到适合自己并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竞争能力[1]。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已有的研究结合地方农业院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择业观不够端正、专业基础不牢、实践经验不足、创新意识不强是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2-3]。地方农业院校以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为目标,肩负培养“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使命。近年来,根据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需求,农业院校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明确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建设特色。其中,农学、智慧农业、植物保护、园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是农业院校主要的生物类专业,是培养具备确保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现国家种业创新、绿色农业和盐碱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因此,地方农业院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就业育人,培育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厚植农业情怀,增强生物农业科技创新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农业院校生物类专业开展就业育人的必要性

(一)就业育人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需要

就业观是大学生对职业认知水平、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体现[4],农业院校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应该是能够做到应把国家农业发展之所需放首位。但从生物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规划调查情况看,仍存在择业不够开阔的情况。由此看出,爱农强农兴农责任担当意识不够牢固,掌握当代生物农业科技知识、技术和实践不足等仍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问题。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就业价值观,才能获得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路径,达到满足生物农业行业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就业育人是践行“三全育人”职责的需要

目前农业院校已经建立了就业育人体系,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展了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就业育人教育,但仍存在履行就业育人职责不全面和不细致的问题[5]。虽然大学生从入学时就开始接受就业创业教育,但对大学生的就业专业性指导人员主要是社会经历不够丰富的就业创业课程教师和辅导员。当前农业院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班主任主要由专业教师担任,许多高校从大学二年级起就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专业课教师,但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职责缺乏认知,未接受过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培训,主动参与就业指导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5]。在全过程就业指导方面,许多人常常认为就业指导是毕业季的工作,未能不间断地给学生树立主流就业价值观,难以做到在日常学习实践、专业和科研能力提升中渗透相关农业生物学行业就业方面的指导,甚至造成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创业相关课程就是一项任务或一个固定的流程。在全方位就业服务方面,常常把就业指导作为是帮助大学生获取职业的手段,通常注重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技巧性和功效性,多偏重于从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的角度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系统性、前瞻性、发展性和针对性的规划、教育和指导不足,爱农强农兴农情怀的培育和吃苦耐劳精神的训练相对比较欠缺,难以把个人的职业理念和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未能充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融合。

(三)就业育人是培养农业生物学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化、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特别是围绕农业全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在生物育种、耕地质量、智慧农业和生物材料等关键领域,加快研发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生物农业是个投资大、周期长、效益低的产业,经济不够发达的农业主产区亟须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因此,培育爱农强农兴农情怀主流就业观、提升创新思维和专业创新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提高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三全育人”就业教育工作模式

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以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开展就业教育,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第一,全员参与就业教育工作。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困难学生领导一对一包干制,发挥学生导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育人主体在就业育人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推荐工作中的谋士作用、在解读就业政策和撰写求职简历的指导作用。第二,全过程实施就业教育。把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就开始培育知农爱农情怀,走向田间地头,走入创新团队,练就兴农本领,脚踏实地把专业学习和乡村实践、生物农业紧密结合起来的意识。在每个学期邀请专家进行就业相关专题讲座或辅导,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进行经验分享,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就业竞争力。第三,全方位贯通就业指导。把就业教育当成课程去实施,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将正确的就业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的访学、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规划与国家发展、区域需求相结合,与现代农业生物学产业发展相融合,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二)落实人才培养和就业育人一体化实施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入生物产业需求

生物学相关专业是理工农相融合的专业,要以培养现代农业生物学人才为目标,以新理科、新农科和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按照生物科学前沿发展和生物农业行业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就业育人课程和就业育人教育贯通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展示生物学课程理论—实践课程—生物经济—生物农业产业的内在联系,强化课程学习在提升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支撑生物经济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使之与学科前沿和生物育种、生物疫苗和病害诊断、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生物修复等需求形成良好的关联度,使学生在专业课中达到职业能力的培养。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生物行业转型发展

主动对标新时代生物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坚持创新思维,对接重大战略,创建大院大所联合培养平台。比如,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全面聚焦乡村振兴和种业创新战略,发挥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生物学办学优势,全面推进与中国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大院大所合作,吸引优质国家级创新资源,创建创新班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接生物农业产业新旧动能转化,创建大校大企联合培养平台。在校企联合攻关方面重点解决产业转型发展急需关键技术问题、协同创新推进生物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开展联合培养,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传承企业精神和文化,增强大学生岗位适应性。三是创建现代产业学院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地方农业院校属于特色应用型高校,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推动就业能力的提升。

3.实施多元化教学改革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解决就业育人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融合度不高等问题。第一,结合就业需求创建不同专业课程的就业育人案例。专业教师要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就业育人元素,并结合专业知识和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成果,形成就业育人案例。第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灌输性的知识教育,转向启发式、讨论式和体验式的思维训练。利用短视频和公众号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程导入、理论传授和技术应用介绍适当融入农业生物学行业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创新动力。第三,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加强过程考核,实现多元化考核。利用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去了解企业文化和招聘岗位条件,培养职业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助力全过程就业育人,提升就业竞争力。

4.开展融合职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实现就业能力提升

根据地方农业院校生物学相关专业学生的需求,第二课堂重点加强两个方面的职业教育训练。第一,组织教学和科研素养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科研操作比赛。在加强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的过程管理基础上,增设院级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定期组织大学生参与学术交流和教学能力提升研讨。第二,组织学生参与生物专业相关的企业实习和见习等体验活动,建设虚拟企业工作室。这样可以使大学生早了解生物农业企业产品、产品中的创新技术、企业的用人需求等。充分发挥生物农业企业平台作用,加强对生物农业就业市场上的职业认知,熟悉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提升专业素养和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全方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做早做好职业规划。第三,在一院一品牌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联合知名高校,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联盟。建立校校间社会实践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比如,中国农业大学“稼穑之路”,在名校名师的指导下,在基层和实践中提高专业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就业指导配套服务机制和平台

1.就业服务队伍向专业化和立体化转变

实施就业指导能力提升计划,一方面,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学校举办各种就业指导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升就业指导队伍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创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到重点用人单位挂职工作机制,提高就业专业化指导水平。吸引社会、企业招聘相关部门人员加盟,建设一支由“专职+兼职”和“专业教师+思政人员”组成,具备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储备的立体化就业指导队伍。推进就业指导工作进课堂、融实践、入宿舍、进家庭、入社会,把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到学生入学与毕业的教学环节中,同时渗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及时解答就业上的疑惑,提高就业服务实效。

2.就业服务内容实现系统性和个性服务相结合

健全学校学院的就业指导体系,实现系统化的全方面服务和个性化指导的融合,创建“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全面开展系统性的就业教育,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就业形势和技巧的培训;建立线上线下大学生实习实践和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服务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完善就业信息网,加强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和招聘信息有关情况。同时,就业服务与学生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入学后班主任负责给学生建立个人档案,统筹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规划,开展就业教育指导、就业能力培训和服务,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不同阶段重点辅导任务,将学生分类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合作,及时跟进和了解大学生就业前后的动态,指导和帮助他们及时处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服务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3.就业服务平台向便捷化和智能化转变

充分利用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创建适合地方农业院校的“一人一码”和“一人一策”信息化就业服务平台,努力打造线上农业院校学生就业联盟,为学生精准推送生物农业产业布局、用人单位介绍等信息,实现“人才链”“信息链”和“产业链”高效互联。利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完成就业咨询、岗位查询等一系列服务,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智能化、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同时利用平台开展就业大数据分析,为专业培育方案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提供决策支持。

结语

地方农业院校开展就业育人是践行立德树人和矢志三农使命的根本任务,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建立适合生物学专业的育人机制和育人平台,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强化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生物农业产业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就业指导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