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以来刘孝标研究述评

2023-10-23

名家名作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世说骈文研究

崔 超

一、刘孝标生平及家世研究

(一)关于刘孝标生平的研究

关于刘孝标的生卒年岁,学界多有考证。罗国威认为刘孝标生于大明六年(462 年),与《梁书》记载相同,何日取也赞同此观点并在《刘孝标生卒年岁考》中进行了详细论证。至于卒年,前人对这一问题也已有比较详尽的考辨和论证,罗国威认为刘孝标卒于普通二年(521年),何日取、宋华礼和李金凤等人都赞同此观点,论证充分合理,比较具有可信度。

关于刘孝标“笔受译经”的经历,陈垣在《陈垣学术论文集》中考证道:“是峻曾出家为僧,与吉迦夜译经,当在此时。唯开元释教录说吉迦夜译经在延兴二年(472 年),以泰始五年八岁推之,延兴二年(472 年),峻方十一岁,文学未必甚优。但吉迦夜译经多种,未必一时译成。”罗国威赞成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论出刘孝标母子出家为僧尼应该受到了同族中刘休宾卒和刘闻慰南叛的影响,时间应在延兴二年(472 年)之前。王玫等人在总结此二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吉迦夜译经是在延兴二年(472 年),此时刘孝标才十岁,不太可能从事这种翻译工作,故“笔受”应为“笔录”的观点。

(二)关于刘孝标家世的研究

关于刘孝标原籍,《梁书》本传记载有“刘峻,字孝标,平原平原人”。

刘孝标所属的平原刘氏一支,是南北朝时期青齐的地方豪族之一。有关刘孝标族人的考证,罗国威在《刘孝标集校注》中绘制了世系表,列有17 人;王玫等在《刘孝标年谱简编》中按照时间顺序对与刘孝标及族人有关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总结;宋华礼对刘孝标父亲的名字进行了考证,从史书记载有误、字意差异和人名避讳三个方面分析了史料中对刘孝标父亲名字记载存在差异的原因。李金凤按“以武见于传者”(共7 人)和“以文传于世者”(共9 人)的分类标准对刘孝标族人进行了介绍,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由于史料记载有限,学界对于刘孝标族人的考证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刘孝标文学作品研究

(一)关于骈文的研究

关于刘孝标骈文的总体特点,罗国威归纳为三点:以作“文”之法写“笔”、善于持论析理和感染力强。至于其单篇骈文的研究,也是较为深入的,以下分而论之。

《广绝交论》作为刘孝标传世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充分体现了刘孝标骈文的艺术魅力。关于刘孝标写作此文的动机,《梁书·任昉传》《南史·任昉传》《〈文选〉李善注》都认为作者是同情任昉而谴责到溉。

刘涛指出此文“通观全篇,除首尾和承接处以外,全为整齐骈句。用典虽多,亦恰当得体。从铺陈手法来看,文章似乎受到辞赋的影响,若从语词观之,则又异于辞赋”,认为该文“雕饰有度,骨力遒劲,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论理精深”。

《辩命论》是刘孝标感慨自己命途多舛、借论性命穷通之理以抒发愤懑之情的作品。他自认才华不凡,却一直未能得到重用,不免存有愤世嫉俗之情。在写作技巧上,谭家健指出“刘峻此文结构复杂”且“引事甚多,但已经不是修辞性典故,而是立论的证据。笔调比《广绝交论》更流利,而运思不如其条贯清晰”。而宋华礼深入分析总结了《辩命论》和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内在关联,并将李康的《运命论》与《辩命论》进行了比较。

《东阳金华山栖志》作于刘孝标晚年归隐之后,是一篇十分出色的山水散文。谭家健和刘涛分别从不同方面对该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宋华礼的《刘峻研究》从题材选择、思想表现和艺术表现三方面对该文进行了分析。

《重答刘秣陵沼书》一文缘《辩命论》而起,是刘沼与刘孝标就其所作《辩命论》而展开的答难之作。经前人考论该文是书信的序而非全文,这一观点应该无疑。此文篇幅虽短,内蕴却很丰富,前人多有研究且评价颇高。刘涛在《刘峻骈文论略》中总结了不少古代文人对此文的评价,李金凤指出此文体现了刘孝标身上旷达不羁的魏晋遗风。

除上述四篇文外,刘孝标还有《与何炯书》《与宋玉山元思书》《与举法师书》《答郭峙书》《答刘之遴借〈类苑〉书》《送橘启》《相经序》《自序》几篇文流传于世。罗国威认为《相经序》是刘孝标为钟武隶的《相经》所作的序言,宋华礼和李金凤赞同此观点。宋华礼的《刘峻研究》对这部分的研究比较全面。

刘孝标的骈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学界目前有关刘孝标骈文的研究多关注骈文本身,与刘孝标的身世遭际、思想观念等结合得不够紧密,但他狷介耿直的性格其实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文学创作风格。同时,刘孝标作为齐梁文坛重要的文学家,其骈文充分体现了齐梁时期的诗文风气和文体风格偏好,应注意将刘孝标的骈文放到整个骈文发展史中进行总体研究,联系刘孝标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文坛风尚探索刘孝标骈文的时代意义。

(二)关于诗歌的研究

刘孝标现存诗四首,分别为《登郁洲山望海诗》《出塞》《自江州还入石头》《始居山营室诗》。宋华礼的《刘峻研究》对四首诗的内容、题材和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了概括讨论。李金凤亦有类似研究,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李金凤在文章中注意结合刘孝标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文坛风气对诗歌的风格和技巧进行研究;同时,还将刘孝标的诗歌放到诗歌发展的整体进程中讨论其诗歌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和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对推动刘孝标诗歌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但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刘孝标诗歌的研究较为笼统且不够深入,但这或许也与诗歌内容较为简单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三)关于《〈演连珠〉注》的研究

《〈演连珠〉注》虽是刘孝标为陆机《演连珠》所作的注文,但由于连珠是当时文人逞才使学的游戏之作,而刘孝标尤擅骈文,所以他为陆机《演连珠》所作的注文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罗国威在《刘孝标集校注》中收录了刘孝标为陆机《演连珠》所作的五十首注,但并未进行深入考论。吴有祥指出,连珠的主要特征是辞藻艳丽、句式骈偶,因而刘孝标为此类文体作注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华丽的风气,认为刘孝标在注文中使用了过多的骈文笔法和语典。但他也指出,刘孝标对文中的某些典制名物进行了训解,显示了他扎实深厚的考证功力。

刘孝标的《〈演连珠〉注》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注释文学,除上述研究成果之外,其创作时间、创作缘由以及蕴含的文学价值等亦具备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三、《〈世说新语〉刘孝标注》研究

关于《〈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后文简称刘《注》)的研究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围绕刘《注》的成书时间、作注原因、作注宗旨、体例、价值及不足和引书等进行的各项研究至今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刘《注》成书时间的研究

这一问题几乎是每一位刘《注》研究者都会涉及的,但由于留存下来的文献原典十分有限,各位研究者立足于不同文献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迥异,因而这一问题至今尚无定论。

余嘉锡认为刘《注》完成于天监六、七年(507—508 年)间,吴光兴赞同此说。萧艾在《刘孝标及其〈世说注〉》中指出刘《注》作于天监七、八年(508—509 年)间。魏世民的《〈世说新语〉及〈注〉成书年代考》认为刘《注》的写作应不超出梁天监元年至普通二年(502—521 年)间。刘兆云的《〈世说〉探原》则认为是在梁天监年间。赵建成的《刘孝标〈世说注〉考略》认为作《注》时间是在天监十五年至普通二年(516—521 年)间。王能宪在《世说新语研究》中指出当是在天监初年(502年)入西省典校秘阁之时所作。范子烨的《〈世说新语〉研究》通过考证《类苑》编撰的大致时间,推断刘《注》当成于天监九年至普通二年(510—521 年)间。

(二)关于刘《注》成因、作注宗旨及体例的研究

首先,关于刘《注》的成因,徐传武在《〈世说新语〉刘注浅探》中引用了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的:“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陈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他认为“刘孝标注《世说新语》的情况与此相类似,其动机和宗旨也与此相类似”。而王丽从魏晋时期注释学深入发展的整体大背景入手分析刘《注》产生的原因,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自东晋起,经学的地位与两汉的时期相比大不如前,注释的对象不再只是局限于经学,注释本身也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转而为所有类别古文献服务。于是刘孝标将目光投放在《世说新语》这部子部小说类书记身上”。

以上所述刘《注》成因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刘《注》的作注宗旨和体例,同时这几个问题也是存在一定内部联系的,综合来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赵建成认为刘《注》的作注宗旨是“纠正《世说》中的错误、补充相关史料、阐释原文意旨,以及列出同一史事的不同说法以及存异等,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世说》”。

目前学界有关刘《注》体例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详尽,由于研究对象相对确定,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基本大同小异。笔者认为比较全面且有代表性的研究结论,是汪耀楠先生在他的《注释学纲要》中总结的“补阙、纠缪、备异、论辩、存疑、释典、梳理、别见”八端。

(三)关于刘《注》价值和不足的研究

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作为史注典范,自产生后就有不少文人对其发表评论,后人也多引前人评论以证刘《注》价值。同时,也有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详细论证了刘《注》的价值。李颍科从史学角度讨论了刘《注》的价值。徐传武指出“刘注对于辑佚、对于训诂、对于古书的校勘,对于《世说》的研究,对于有晋一代历史的考析等,都极为重要”。同时,张明也指出学界已有的对于刘《注》价值的研究讨论结论大致差不多,而对于刘《注》文学价值的研究讨论还有很大空间。

对于刘《注》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早有学者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王健秋通过对刘《注》中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以指正注释的问题所在。范子烨指出刘《注》的不足有四端:“偶以己意裁断《世说》叙事之真伪,未免失于臆测”;“张冠李戴,误指人物”;“误记误引,下笔疏漏”;“疏于稽考,引证不利”。

(四)关于刘《注》引书的研究

刘《注》引书是一个可以展开讨论、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张明的《刘孝标〈世说新语〉引书研究》将刘《注》引用书目和刘《注》引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通过借鉴前人有关刘《注》引书书目研究的成果和学界对于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书具体标准的研究结论来总结、确定刘《注》引书书名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邵宁从细节入手对刘《注》的引书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书格式研究》从引书格式的角度考察刘《注》中征引注的方式方法,而《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书的时代特色研究》则分别考察了刘《注》中的各类引书所体现的时代特色。

除了上述总结的有关刘《注》的显学研究之外,还有不少学者对刘《注》中保存的小说资料、刘《注》与裴松之《〈三国志〉注》和《〈世说新语〉敬胤注》的关系、刘《注》的版本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自二十世纪以来,有关刘孝标本人、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世说新语〉注》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偏重对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方面的研究,对刘孝标其他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深入,以及对刘孝标本人人生经历、思想变化和文学作品等的研究除却不够具体深入以外,还存在割裂、联系不够密切的问题;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往往单独成块,没有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现阶段关于刘孝标的研究都较少考虑到将其放到时代背景中进行整体研究。因此,对刘孝标的人生经历进行综合性考证,并将刘孝标放到骈文发展、诗歌发展和史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整体、全面、细致的研究,应该是此后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部分。

猜你喜欢

世说骈文研究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看“世说学”的这方里程碑
《世说新语》书名新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