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3-10-22郝加利
郝加利
(齐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 德州 251100)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改革被要求要跟上社会步伐,要求职业人才的培养既符合市场需求,又有助于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性人才,成为大势所趋。本人在这一背景下,就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展开研究讨论。
1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地”由校内校企共建的教学工地和校外教学工地(企业)组建而成。“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就是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工地”,让学生在校内教学工地实践再到校外教学工地(企业)进行实际项目实战训练,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交替循环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师生在“工地”边教边做边学,将理论和实践统一,直观和抽象融合,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实践培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适应能力。
“工地学校”模式类似“前店后场”“实训基地”等专业技能人才教学模式和场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实现专业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且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在“工地学校”教学模式下,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同步性。趁热打铁这个道理可以被适用在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中,这也就说,当该专业的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就要第一时间为学生安排工地实训课堂,让学生在对理论知识有较深的学习的记忆的时候,就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及时地让学生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反思性。任何专业领域的进步都需要不断的反思,这样才能发现专业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及可以优化和进步的地方。因此,在工地实训的过程中,工地指导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度状况,抓住每个机会给予学生合适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及时地进步。在此基础上,懂得运用阶梯提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往更加深入的地方思考,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解决问题,并且进行工作和专业领域内的创新。
(3)考核性。要做到边学边做边考核,通过及时的操作和科学的考核,让学生知道个人目前的差距,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升个人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人能力的飞速进步和发展。当然,考核过程以及考核结果要公开公正。
2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开展的意义
2.1 有利于校企联合培养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开展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有利于校企联合培养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校企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当下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力,开展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前,就能受到来自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教育。校企联合培养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能够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的互动以及共享。企业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学校也能够及时地了解企业岗位工作需求情况。从而从人才需求出发,优化供给侧人才培养的方式和内容,实现人才对口培养和输出。这不仅提高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而发挥了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让学校和企业都加入人才培养的活动中。
2.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的环境适应能力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开展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的第二个意义,就是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岗位工作的环境适应能力。对于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在内的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学生在步入具体工作岗位后的环境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不仅考验了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实现顺利就业。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实际帮助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提前适应岗位工作和提高岗位工作的环境适应能力。
具体来讲,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在工地实训的工作中,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以后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会有提前熟悉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提前做好对岗位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储备,并且在心理状态上提前做好了岗位工作的认可和接受的准备,这有助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从心理状态上提前适应岗位工作。其次,对于岗位工作的环境适应能力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就是学生能不能有足够强的抗压能力。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通过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安排工地实训创新模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抗压能力。因此,学生在步入新的工作岗位后,就不会因为遇到了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而焦虑,也不会因为工作压力过大产生畏难的心理,提前适应工作环境。
2.3 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开展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的第三个意义,就是创新课程教学方式。课程教学方式指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模式和方法。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而言,课程教学的方式越是多样化,越有利于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课程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相反,课程教学的方式越是传统和单调,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会更加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对课程教学失去兴趣。与此同时,课程教学的方式越是有趣和夺人眼球,越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推动学生全面投入课程教学中。相反,课程教学的方式如果比较枯燥和乏味,那么学生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也很难在课堂上与教师展开有效的沟通。因此,要创新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教学的方式。然而,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课程“工地学校”教学改革,能够带动和推动专业课教学方式的创新。这主要表现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最终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那么,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的教师会想方设法地去提高教学质量,而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步骤。在这一过程中,专业课的教师会尝试采取各种各样“工地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观察学生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反响程度。通过学生的表现不断总结和反思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以此来总结出一套适合专业课教学内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从实际上推动了建筑工程施工课程专业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3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1 校企共同规划人才培养的内容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的第一条实现路径,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规划人才培养的内容。“工地学校”设置和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有专门的平台去提升和发展个人的能力。与此同时,“工地学校”也被希望成为学校和企业信息沟通的平台,让学校和企业都能在“工地学校”这一平台上,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的活动。
首先,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明确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当下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热门的工作岗位需求,以此来确定未来在人才共同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培养方向。其次,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明确人才应该具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划分学校和企业各自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理论基础知识部分应该主要由学校承担知识的传输责任,专业技能实操方面应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学校实训课的教师为学生安排初步的校内“工地学校”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企业内的导师为学生提供岗位工作实习中的进一步指导。另外,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明确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计划。这主要指的是,在学生就学期间,要清晰明确地将学生在每个学期内要学习的内容确定下来,按部就班地推进人才培养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要共同为学生选择课程授课的教材,学校和企业要共同规划专业技能实践课的实践内容,学校和企业也要共同监督和指导人才培养活动的进程。当然,为了保证工地学校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实际的作用,学校和企业也要针对工地学校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
3.2 校企共同搭建教师教学的团队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的第二条实现路径,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教师教学的团队。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这一教学模式,教师团队是推动“工地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推动力和重要执行力。可以说,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能够保障“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将“工地学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相反,如果教师团队建构的不合理,并且教师团队整体素质水平比较低,要么“工地学校”也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因此,学校和企业要共同搭建教师教学的团队,保障教师团队的高素质和高水平。首先,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安排专门的导师,加入工地学校人才培养的教师团队中,构造双师教学团队,保证工地学校教学团队教师结构的完整性,确保工地学校教师团队有来自企业和学校两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力量。其次,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组织工地学校教师团队培养计划。这也就是说,为了能够实现教师团队内部能力的稳步提高和互通性,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组织培训活动,邀请“工地学校”教师团队中所有的教师参加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活动,增加学校和企业教师之间的沟通,实现技能和知识的共享,完成能力的共同提升。另外,“工地学校”构造教师团队,应该建立学徒制以及导师责任制。这也就是说,要为每个学生安排专门的校内导师,同时,为每个学生安排企业内部的指导师傅。导师以及师傅都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情况,都应该有各自承担的责任。导师以及师傅要定期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双向沟通和反馈,为学生能力的完善共同制定优化的方案和计划。基于此,学校和企业教师在工地学校教学中发挥了真正的作用。
3.3 校企共同组织人才考核与评价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的第三条实现路径,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人才考核与评价。“工地学校”是否适合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是否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实际的作用?“工地学校”目前的教学效果如何?目前人才培养的情况怎么样?这都需要实践的检验和考察。而对人才进行考核与评价,这能够从实际上了解,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情况,并且通过客观的评价,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制定行之有效的规划。因此,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和组织人才考核与评价,至关重要。
首先,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组织人才考核。人才考核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在工地学校现场组织项目实践活动,开展专项工作考察。也可以是主持专业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大赛现场展现个人的技能水平。还可以是完成团队新任务的方式,考查学生团队合作及共同推动项目的能力等。无论是哪种考核方式,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共同就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技能以及考核的具体项目进行共同的商讨,确保考核的科学性和考核结果的有效性。
其次,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组织人才评价。人才评价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学校和企业依据相关的评价标准为学生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也可以是结合学生的现场表现情况、日常考试情况以及创新能力等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无论采取哪种评价方式,学校和企业都应该要给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在工地学校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后续引导学生在工地学校进行有效学习,制定优化培养方案。另外,学校和企业进行人才考核和评价,应该建立有效长效机制。这也就是说,一次的考核和评价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为了能够保证考核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学校和企业应该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并且要将每次考核和评价的结果结合起来,观察学生在每次考核和评价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此来确定考核和评价的效果。
4 结语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开展“工地学校”,这是当下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出来的较为有效的新的教学模式。并且,由于“工地学校”的开展和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更加充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达到了更加高度的一致性。在这一模式下,人才对口输出的概率提高,更多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地进入工作岗位,就有效地提高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并且从人才有效供给方面,推动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发展。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这一教学模式应该被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