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 全民共享
——2023 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2023-10-22吴应强石乐怡

图书与情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武汉大学全民教授

吴应强 石乐怡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2023 年2 月,中央网信办等13 个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评选认定78 个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分为数字生活类、数字工作类、数字学习类、数字创新类和其他类,打造协同一体、各具特色、服务群众的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网络。其中,武汉大学入选数字学习类基地,依托该校信息管理学院与图书馆,基地主任为从事20 余年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黄如花教授。为扎实推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促进沟通交流,凝聚各方共识,形成行动合力,共同推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中共湖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和武汉大学联合,于2023 年5 月12 日在武汉大学举办2023 年湖北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启动仪式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高峰论坛系列主题活动。

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谢双林,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和本科生院院长吴丹教授为武汉大学国家级“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揭牌。武汉大学国家级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主任、图书馆副馆长、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黄如花介绍了《湖北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评估报告》研制的背景、过程及评估指标内容。李德仁院士,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陈传夫,谢双林部长和湖北省教育厅、经信厅、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一同开启“湖北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会后,黄如花教授主持了由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18 位专家学者参加的高峰论坛。会议的主题为“数字赋能 全民共享”,专家们就数字时代我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模式构建和实践路径展开自由发言与讨论。

本文从基地获批的意义、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的建议、基地未来发展的谋划等三大方面对会议内容进行梳理,以期为学界和业界提供参考,推进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

1 基地获批的意义

1.1 响应国家重大战略

2021 年3 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设立专篇对“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作出重要部署,指出要“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1]。2021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2]。2021 年11 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3](以下简称《行动纲要》),“数字素养教育”首次以专门文件发布,这标志着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得到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工作。2021 年12 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4](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并将“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确定为十大优先行动之首。中央网信办继2022 年后发布《2023 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旨在深入推进《行动纲要》,加快构建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培育体系。

可见,“数字素养教育”已然成为一项国家战略,深受国家领导人重视,是建设“数字中国”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武汉大学始终将国家战略摆在首要位置,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积极申报并成功入选数字学习类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此举正是对多项国家重大战略的切实回应和行动证明。以基地成功获批作为契机,武汉大学将本着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宗旨,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中,推动国家数字化进程。

1.2 缩小国际研究差距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霍瑞娟提到,“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对数字素养整体框架的研究走在国际前列,美国、新加坡、英国和澳洲等国家将数字素养纳入到国家规划中,并将相关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体数字战略中”。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和机构组织已相继出台相关战略举措以提升公民的数字素养,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

尽管中国数字素养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数字素养教育对实现数字中国和做优做强做大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在全国范围内联合评选认定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是中国政府对数字素养教育的积极尝试和实践,随着中国不断加大对数字素养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国际研究差距有望逐步缩小,并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自身国情的数字素养框架和培育体系,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1.3 把握行业发展机遇

2022 年9 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中,将原来的一级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调整为“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相较“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具有更广的学科边界和更高的学科站位,赋予了扩容二级学科的合理性,解开了学科发展的束缚,并产生了诸如数字人文、数据科学、健康信息学等新兴二级学科。图书馆学专业如何在一级学科更名背景下守正与创新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国际图联(IFLA)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程焕文认为,“目前和学科贴合最紧密的是中央网信办,学科建设应紧跟国家政策,关注现实问题,服务国家战略”。教育部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张久珍从图书馆的角度指出,“避免在圈内自娱自乐,图书馆具备社会教育职能,应该扛起社会教育的大旗,数字素养教育需求十分旺盛”。

可见,专家们认为,学界和业界发展需要紧握全民数字素养教育的时代机遇。服务于“数字中国”战略,以国家级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获批为契机,借助国家政策扶持和基地获批的东风,开启行业新篇章,迈向数字时代新高度,增强行业社会影响力,实现图书馆界的“出圈”效应。

2 关于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的建议

2.1 明确社会公众为培育对象

多位与会专家阐述了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中“全民”二字的内涵。程焕文教授认为,“数字素养教育应具备大众化特点,不是只面向大学生或科研人员,而是面向全社会、全体人民”。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召集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传夫指出,“数字素养教育需要与社会发展、技术发展、专业发展结合,是惠及全体民众的素质教育”。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王晰巍认为,“面向产业工人、农民、新兴职业群体、妇女、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等,制定完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体系”。此外,教育部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郑建明也强调,“基地的培育对象为社会公众”。

多位专家一致认为,需明确将社会公众作为基地培育对象。基于此,信息科学与技术协会亚太分会(ASIS&T AP)前任主席、南开大学教务部部长、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李月琳补充说道,“关注弱势群体的数字素养教育,如银发老人、贫困地区居民、儿童等”。可见,在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过程中,面向“全民”是核心原则,同时应略有侧重关注弱势群体的数字素养教育。

2.2 强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

教育部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波教授认为,“强化数字资源整合,建立资源门户”,霍瑞娟馆长提出类似观点,“优化数字资源供给,建设全国性数字素养门户”。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冉从敬教授认为,“《行动纲要》提出的第一大任务和工程就是丰富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并且从优化完善数字资源获取渠道、丰富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内容、推动数字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适普惠等细分任务来落实资源的问题。没有资源,数字素养的提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数字资源对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地建设中需要将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列为重要抓手,“在确保数字资源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强化数字资源的整合”,即对现有的自建资源、购买的数字资源等优质的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基地需要开发满足不同人群的数字学习和培训需求的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应该涵盖数字基础知识、技能、应用、创新等各个层面,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和更新。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应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如依托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提供学习课程、教学工具、应用案例等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并且资源应该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以提高社会大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2.3 注重教培师资选择与建设

数字教培师资力量是基地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活动的重要支撑和主要实施者。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伟军认为,“师资标准和师资力量培训等问题亟需解决”,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段尧清强调,“进行数字素养培训的师资队伍的资格需要制定明确的标准”。还有部分专家认为,“从事培训的教师应该具有准入门槛”,故师资力量的选择与建设应该遵循高标准和严要求,如制定数字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明确师资队伍的要求和能力水平,为师资队伍的选拔和培养提供指导;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数字化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作为“种子老师”,他们不仅可以在数字教育培训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还可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数字教育培训提供指导和支持。

发挥“种子老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种子老师”带动更多教师参与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壮大数字教培师资力量。如可以通过邀请“种子老师”分享数字化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开展数字教育培训和研讨会,向更多的教师传递数字化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建立数字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激励和考核机制,通过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如可以考虑通过发放奖励、提高薪资、职称晋升等方式,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字教育培训,提高数字教育的教学水平。

建立数字教育培训师资认证机制。对通过认证的教师进行奖励和荣誉表彰,实行考核机制对教师的培训效果、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进步和提高。同时,对于未达到标准的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改进方案,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数字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动态管理和更新换代,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速度很快,数字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也需要动态管理和更新换代,及时吸纳新成员和淘汰落后成员,保持队伍的活力和竞争力。

3 关于基地未来发展的谋划

3.1 凝聚多方力量

《行动纲要》提出,“建立网信、组织、宣传、政法、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农村、国资监管、工会、妇联、科协等部门参加的部际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政策协同、资源整合和工作衔接,形成系统推进格局”。可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一项长期且困难的工程,需要统筹和凝聚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社会力量等多方力量,发挥多方主体积极性。

针对基地未来发展谋划,多位专家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如郑建明教授认为,“注重学科交叉与跨界合作”;霍瑞娟馆长认为,“凝聚行业力量,合作开放,策划数字素养教育”;王伟军教授认为,“跨学科合作”。

在合作对象上,可以选择以下主体进行主导或参与:(1)政府机关。可提供政策、经费等相关保障,且政府可以牵头调动其他社会力量开展数字素养教育;(2)图书馆。可以联合各地区各级各类图书馆之间进行密切联动,图书馆具有承担社会公众数字素养教育的数字资源优势、空间优势,并广受公众信赖;(3)企业。企业类型多为科技公司、在线教育平台、数字化咨询公司等,坐拥数字化技术和资源。与企业合作建立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能提供实践机会和丰富资源。企业的专业人员可以担任导师,指导学员在实践中应用数字技能,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3.2 优化数字资源获取渠道

《行动纲要》强调,“开发设立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网站、移动应用程序和公众账号等,为数字资源提供多样化获取渠道”。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通过资源整合与开发,“设立全国性的数字素养门户”,优化数字资源获取渠道,提供一站式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服务的平台,方便社会大众快速检索和获取所需的数字资源,为基地建设提供普惠共享、公平可及的数字资源获取渠道。同时,还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开发移动应用程序,借助良好的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使用户能够轻松地找到所需的数字资源;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建立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的公众号,发布数字资源和知识,方便用户获取和学习;开展线上直播和课程,向用户传授数字化技能和知识,提高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

通过优化和完善数字资源获取渠道,可以为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资源获取途径,从而促进数字资源的普及和利用。这将有助于提升社会大众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

3.3 实现影响力宣传与推广

建设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需具备有效的宣传和推广策略,以提高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大众来使用基地的内容和服务。霍瑞娟和郑建明认为,“在宣传推广上下功夫,以此来提升社会大众对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必要性的认知,激发社会大众更好的参与到提升行动中来”“武汉大学需要进行全面推广和全社会的引领”。

在宣传推广方式的选择上,应该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如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社交媒体等,同时结合各种活动和形式,如展览、讲座、竞赛、体验等,以增加基地的曝光度和吸引力。如在网络上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来发布基地的信息和动态,并通过搜索引擎优化或广告投放等方式来提高网站或公众号的点击率;通过制作专题节目或广告片来介绍基地的特色和优势,并选择合适的频道或时段来提高节目或广告片的收视率;通过撰写新闻报道或评论文章来展示基地的成果或影响,并选择合适的版面或栏目来提高报道或文章的阅读率;通过录制节目或广告来宣传基地的活动或服务,并选择合适的电台或频率来提高节目或广告。

此次会议中,来自院系和图书馆的专家学者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学术界和图书馆界的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专家们殷切地希望学科能够在数字化时代发挥重要作用,并展现出在新时代的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8 位老专家回信中指出的那样,“图书馆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我们相信图书馆学教育界和图书馆实践界将继续合作,为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专业贡献。

说明:本文的主要观点来自于此次论坛十八位专家学者的发言,是群体智慧的结晶。论坛发言人包括(按姓氏拼音排序):陈传夫(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召集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程焕文(国际图联〔IFLA〕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初景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教授)、段尧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黄如花(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武汉大学)主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图书馆副馆长)、霍瑞娟(国际图联〔IFLA〕管理和营销专业组常委,国家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金波(教育部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月琳(信息科学与技术协会亚太分会〔ASIS&T AP〕前任主席,南开大学教务部部长,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卢小宾(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主任、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冉从敬(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王伟军(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王晰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吴丹(信息科学与技术协会〔ASIS&T〕理事,武汉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肖秋会(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许洁(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数字教育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张久珍(教育部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郑建明(教育部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周力虹(国际顶尖信息管理学院联盟〔iSchools〕执行董事,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限于篇幅,文章无法全面地涵盖会议的所有观点,请各位专家学者谅解。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同行参与讨论。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全民教授
武汉大学
全民·爱·阅读
校训展示墙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
隆重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189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