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数字化推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

2023-10-21徐红丽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23年17期
关键词:舆情师生数字化

徐红丽

数字化背景下,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断重塑着媒体传播的现实场域和发展方向,对舆论生态、传播技术、受众对象等带来深刻影响,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形势,高校必须以数字化为契机,加大宣传工作创新力度。

突出先导性,让高校宣传工作数字化“成色”更充足。树立数字化治理理念。高校要对宣传思想工作数字化升级进程中宣传队伍的思维和理念进行塑造和培育,提高宣传队伍投身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数字化的热情。树立“大宣传”理念,更加注重数字化环境营造、部门之间数据共建共享、精准画像、数字化习惯培养等,畅通不同条块之间的数据,按照技术融合、师生各类数据融合的要求,建立高校数字化宣传中心,对师生服务平台产生的服务信息、用户信息、各类言论、舆情信息等进行数据清洗、分析,形成统一的宣传决策信息资源库。完善数字化保障体系。高校党委要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明确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数字化的工作原则,加强数字网络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执行“谁主管谁负责”基本原则,细化有关规定,进一步厘清网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技术等部门之间的关系、明晰责任。加强数字化能力建设。立足高校媒介结构与舆论生态发生的深刻变化,迎着数字时代浪潮,建立数字化人才培养工作机制,通过集中培训、专家讲座、参观交流、在线学习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优秀中青年专业数字化人才的培训培养和继续教育,提升宣传队伍的数字化素养和业务能力,使之成为高校宣传思想队伍的中坚力量。

突出时代性,让高校宣传工作数字化“味道”更纯正。推进一体化生产。坚持内容为王这个根本,着眼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推进校园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努力创作出更多有思想高度、有内容深度、有情感温度的原创作品。要加强议题设置,积极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对高校全平台账号的留言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全面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呈现师生意见、问题反馈、教师评价等,有针对性地开展舆论引导、理论解读、热点辨析、心灵对话等活动。要重塑高校宣传内容生产方式,运用“云”数字内容生产线打通数字内容生产全流程,让制作终端通过云桌面进行互动和协作,不断提升内容创作制作的效率与水准。做好个性化定制。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对高校师生的家庭信息、学业信息、社交信息、生活信息等进行常态化收集,以此实现个性化定制、分众化传播。要通过对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有关信息资料的收集,达到真正“知学生”的目的,进而分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征及发展变化趋势,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实现多样化呈现。2022年两会期间,央视网推出虚拟数字人小C,在《两会C+时刻》节目中,小C与主持人实时互动直播,改变了传统的真人直播模式。高校宣传部门也要学习运用实时渲染、云连线等技术,将过去由人为主导的生产流程转向人机协同,搭建极具“视觉穿透力”的虚实场景,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视觉表现形式,从而更好地提升关注度。

突出实践性,让高校宣传工作数字化“形式”更多样。注重传播平台立体化。立足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这一现实,增强阵地意识,把拓展线上阵地与鞏固线下阵地有机结合起来,将工作重点向网上转移,用好高校的抖音、B站、快手、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和直播内容。探索舆情治理智能化。提升数据化舆情治理体系整体效能,充分运用各类先进技术突破舆情研判、预警、处置、善后各环节的数据壁垒,搭建舆情快速预警数据库,通过对热点事件信息的转化节点、关键时间区域、标志性事件的精准挖掘和关联性解析,完善学校舆情引导机制。倡导语言表现创意化。学生是高校宣传的重要对象,新时代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尤其要善于适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风格与话语体系。要大胆借鉴当代大学生在微博、微信上普遍使用的表达手法、修辞习惯、网络语言,把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更好地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语言,不断提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到达率和点赞率。

猜你喜欢

舆情师生数字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舆情
舆情
舆情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