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毛泽东立言之“本”
2023-10-21曹应旺
曹应旺
“挥将日月长明笔,写就雷霆不朽文。”毛泽东早年就立志做“立德、立功、立言以尽力于斯世者”。他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仅立下了不朽之德和不朽之功,也立下了不朽之言。毛泽东立言始终有“本”“领”“实”“灵”“干”贯穿其中,集中反映了为人民服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努力奋斗的思想。
“务本”“崇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论语·学而》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指事物的根源或根本,从宇宙的角度看指本原,从事业的角度看指本业,从事物的由来看指本来,从人的才德看指本事、本领。
毛泽东24岁那年,在致黎锦熙信中曾探讨了救天下生民之难的“大本大源”问题。他认为那些“无内省之明,无外观之识”者,是“浮萍无根”“本源未得”,由他们救国治国,“几何不谬种流传,陷一世一国于败亡哉?”他说:“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他主张“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几年后,毛泽东经过推求比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理论旗帜,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探求“大本大源”的理论,是揭示了“宇宙之真理”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毛泽东等締造的中国共产党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者和发展者。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在立言中始终重视一个“本”字。这个“本”字集中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本质联系,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之本。
从“本”字上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根源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根源来自马克思主义,把俄国革命的理论加进去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人民中扎下根来,才有巨大威力。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纯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而是活在中国人民中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根源来自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是在近代中华民族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为中华民族谋解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产生的。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通过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观念去表达才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毛泽东指出:“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他批评言必称希腊的教条主义者,“连民族二字都不敢提”,而“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中国共产党的现实根源来自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人民中产生出来、发展起来的,存在于中国人民之中,是中国人民中的先进分子、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不是存在于中国人民之上,也不是存在于中国人民之外。在1921年之前,中国没有共产党。1949年7月,毛泽东指出:“二十八年前甚至连共产党也没有。为什么过去没有的东西,今天会有呢?就是因为人民需要”“共产党是后来因为人民需要才成立的”。
从“本”字上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对这个根本问题,毛泽东的回答是:“为人民服务。”革命之初,他就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中,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晚年毛泽东有两句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两句话仍然突出地体现着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就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不是为少数人服务。毛泽东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里的人就是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工农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就是劳动人民。
为人民服务,就要对人民有责任心。“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为人民服务,就要勇于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从“本”字上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为什么能从开始时几十个党员的小队伍,发展到九千多万党员的大队伍?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为什么能实现“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大转变?毛泽东向来认定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根本在于依靠人民群众,是随着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新中国的建设中,毛泽东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无论什么办法,只有适合群众的要求,才行得通,否则终久是行不通的”“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自于人民,最大部分是来自农民。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他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作口头政治报告时说:“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自于人民,是来自于组织起来、团结起来的人民。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没有组织,一盘散沙,就没有力量。毛泽东提出“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是毛泽东强调全国人民和各民族的团结。“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是毛泽东强调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的团结。
从“本”字上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远见卓识、全身都充满了智慧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哪里来的?从根本上说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发展来的。毛泽东强调“知识是从群众中来的”。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掌握就是来自于深入人民群众中的调查研究。他的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都是坚持眼睛向下、虚心求知,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对于那些被调查询问的群众,他说:“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毛泽东向全党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
每个人的知识、智慧都是有限的,把群众的知识、智慧汇集起来则是无限的。毛泽东指出:“几万万样事情我们只能作一两样,那是有限度的,我们不知道的、不会做的东西多得很。”“要讲务农不如吴满有,要讲做工不如赵占魁,要讲当兵不如张治国”。这是从汲取智慧方面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因。毛泽东重视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毛泽东还重视古今中外法,把历史的外国的书本上总结的群众的智慧与当前的实际结合起来,强调“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领就大了”。
从“本”字上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
毛泽东曾通俗地解释“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中做宣传组织工作,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困难,使人民群众信任党、跟党走。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毛泽东认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要民众,虽危险也有出路;不要民众,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团。”怎样才是要民众呢?就是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去掉”。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已伸到长城之内时,毛泽东针对大变动的前夜的政治形势,提出了“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策略,以反对关门主义。当时毛泽东已看清了抗日的关键在民众。全面抗战之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要胜利又忽视政治动员,叫作‘南其辕而北其辙,结果必然取消了胜利。”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也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观。
从“本”字上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经济
政治的关键在民众,而民众的关键在其生产生活的状况,尤其是吃饭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对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毛泽东指出:“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政治好比就是这个房子,经济就是地基。”对于经济中的吃饭问题,毛泽东说:“不搞经济,仗也没有办法打。要能够打仗,首先要有饭吃。”要有饭吃,吃得好一些,就要发展生产、发展生产力。毛泽东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论述了革命戰争是群众的战争,要依靠群众的支持。而要赢得群众的支持,“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1929年4月,毛泽东起草的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指出:“红军不是一个单纯打仗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发动群众,打仗仅是一种手段。并且打仗的时间、分做群众工作的时间乃是一与十之比。”这表明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群众工作是基础、是根本,革命战争和红军打仗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的。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大生产运动就是要解决敌后根据地的经济基础问题,其中第一位是要解决吃饭问题。他指出:“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离开经济工作而谈‘革命,不过是革财政厅的命,革自己的命,敌人是丝毫也不会被你伤着的。”他创造性地运用中华文化的本末观点,警示“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塌台的”。对于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毛泽东强调经济是基础、是根本,指出:“县区党政工作人员在财政经济问题上,应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取得税收。对前者用了苦功,对于后者便轻而易举。”“如果我们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脱离了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情绪,不能够帮助群众组织生产,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们要救国公粮,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救民私粮的问题,然后仅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决救国公粮的问题,那末,这就是沾染了国民党的作风,沾染了官僚主义的灰尘”。晚年毛泽东在解释“备战、备荒、为人民”时说:“这是最好的同时为国家的办法,还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老话。”打牢经济的根基,才能解决好财政问题,这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要求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人民军队数量的增加要以人民能负担得起为限。他指出:“军队向前进,就要生产长一寸,不这样就没有饭吃。”“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城市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
生产的发展,根本的途径是提高生产力。如果还是依靠手工搞饭吃,就很难有生产规模的扩大,就很难摆脱落后。抗战期间,毛泽东指出:“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工业发展了,才能变手工生产为机器生产,才有生产力的提高。在毛泽东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就确立了“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发展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全党、全国人民立即投入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