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加强基础研究作为重中之重

2023-10-21毛明芳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23年18期
关键词:长沙基础实验室

毛明芳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根基才会更牢固。

加强基础研究是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普遍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应尊重科技创新规律适应当前科技创新形势新变化,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产出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加强基础研究是顺应当前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的必然选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领域前移。长沙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抢占全球研发制高点,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需要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原始性创新,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基础研究优势赢得整体创新链产业链优势。

加强基础研究是借鑒国内外全球研发中心建设经验的现实选择。综观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的科技发展史,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前苏联等国家先后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在某一时期引领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这些国家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了突破,引领了某一领域的科学革命,从而引发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可以说,基础研究突破是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基础条件。重视基础研究是全球研发中心建设的惯常做法,长沙需要以基础研究支撑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

加强基础研究是破解长沙高质量发展“卡脖子”技术瓶颈的关键举措。近年来,长沙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但依然存在基础研究支撑不牢、“卡脖子”技术难以突破等瓶颈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中美科技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产业链创新链受到冲击,存在“断链”风险。加快破解基础研究瓶颈,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是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石,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长沙具备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所需的良好基础研究条件

近年来,长沙日益重视基础研究对创新链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拥有了一批基础研究平台。长沙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8所高等院校(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4所),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11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99所独立科研院所;“4+4”科创工程中的四大实验室、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都布局在长沙;拥有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淡水河谷—中南大学低碳和氢冶金实验室等一批新型基础研究机构。

布局了一批基础研究学科。当前,长沙正依托中南大学建设“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与应用”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国防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湖南大学机械工程、化学等学科拥有国内外比较优势,是推进长沙基础研究的优势学科。另外,中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应用物理、生物科学,国防科技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进入“强基计划”招生的湖南大学化学等3所高校相关专业,可支撑未来长沙的基础研究。

汇聚了一批基础研究人才和成果。长沙研发人才汇聚,人才总量达302万,其中两院院士(含柔性引进)64名。在2022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排名第12位、中部第2位。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三个年度获评“魅力中国—外国专家眼中最具潜力的中国城市”最具潜力城市。长沙在种业、先进计算、材料等领域基础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近年通过实施“揭榜挂帅”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从基础研究发力,突破大型掘进机主轴、量子点激光器、高性能嵌入式GPU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278项,其中领跑全球技术(产品)24项,产业链自主可控技术(产品)40项。

以基础研究支撑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

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应重视基础研究的支撑作用,以更多更优质的基础研究成果支撑长沙创新链产业链建设,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重点是增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优势产业的匹配度。围绕优势产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等优势产业,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产生更多“0到1”“1到N”的科研成果,以重大原始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迭代发展。强化基础学科对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撑。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结合优势产业领域系统布局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以及材料学、系统控制工程等应用基础学科,坚持长期建设、稳定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重大科学原理。瞄准关键基础材料、发动机及配件、液压系统及附件、操作及控制系统等产业链创新链“断链处”开展基础研究,突破重大科学原理,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稳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逐步增加财政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基础研究的机制,探索各级财政与代表性科技领军企业联合设立基础研究基金,共同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特区。探索松绑放权的基础研究管理制度,以五年作为一个资助周期,赋予基础研究特区充分自主权,允许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探索基础研究成果评价机制改革。赋予基础研究科研人员更大的支配权和学术自主权,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反映基础研究特点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基础研究长周期评价。

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支撑平台。科学规划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各类基础研究平台。争创长沙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进一步创造条件,争取在长沙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基础研究的综合核心平台,筑牢湖南科技创新高地的根基。加快建设四大实验室。加快建设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国家超算长沙中心技术升级和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建设,全面夯实基础研究的“基座”。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加强青年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进一步探索对青年科技人才采取更有力、更直接的资助模式,培养年轻一代理工科人才的科学素养和自主研究能力,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推动构建基础研究人才的长周期培养机制。探索建立对基础研究的分类考核办法,重点考核基础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引领性和学术影响力。减少各类日常考核、填表等工作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干扰,让基础研究人才有足够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工作。创新柔性引进基础研究人才方式。树立高层次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理念,以“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为契机,在种业、先进计算、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领域柔性引进一批学科和产业“双栖型”领军人才。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长沙基础实验室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长沙之旅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我眼中的长沙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