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芭蕾舞剧“民族性”与“本体化”兼容探索研究

2023-10-21□杨

上海戏剧 2023年5期
关键词:芭蕾舞剧民族化芭蕾

□杨 芃

芭蕾是可溯源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舞蹈形式,在漫长的发展更新过程中,遍布在世界各国并一同发展,是流传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的艺术形式。一部经典的芭蕾舞剧,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美学思想和艺术风格,皆反映了其民族性、地域性的独特风貌。无论是题材、舞台语言,还是艺术表现形式,多具有代表性、独特性和创新性。

回看中国的芭蕾舞剧民族化历程,传统美学不断地与芭蕾艺术形式做抗争,相互磨合,相互碰撞,从中沉淀出了中国独有的审美意识和表现形式。而这个过程中的芭蕾舞剧民族化也并不拘泥于表象的结合,而是多元聚焦在创作要素的中西结合,注入文化意义的内核,国内的芭蕾舞剧也始终坚持着“民族化”,跟随时代变化而探索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的种种可能,不拘于舞剧题材的民族性,更是创造出了民族性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并兼具西方芭蕾色彩和中国意韵审美,形成了独有的“国际化”和“民族性”兼具的中国芭蕾舞剧艺术风格。

一、中国故事的多元化叙事

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首先在舞剧题材的选择上要充分彰显民族性,题材是否兼具民族性和可创造性价值,是决定一部舞剧能否得到观众认可、能否成为经典范本的关键所在。纵观西方数百年芭蕾舞剧艺术实践的发展历程:在素材选择上,其一是来源于古希腊悲剧、意大利喜剧以及各地域、各民族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其二是改编自著名的文学作品。直至19 世纪中叶,由北欧、南欧、东欧等国家所创演的芭蕾舞剧,在取材方面才真正体现出了民族化的特征。

■上海芭蕾舞团《白毛女》

■中央芭蕾舞团《大红灯笼高高挂》

芭蕾舞剧传入中国时,由于发展环境和受众的不同,芭蕾舞剧的题材选择成为民族化切入的首点。就取材方面看,中国原创芭蕾舞剧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西方芭蕾舞剧善于改编浪漫奇幻文学作品的模式,更多地从社会现实生活角度去挖掘民族性的故事,体现浓郁的本土性、人文性的特点。例如从中国的传统戏剧——戏曲取材,还有文学作品、影视剧、史料等等,这些题材戏剧性很强,充实了芭蕾舞剧结构框架,同时又摆脱了西方浪漫主义芭蕾风格固化,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要素加以芭蕾舞的表现形式,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的同时也为芭蕾舞民族化立下了许多成功范例。

芭蕾舞剧《鱼美人》1959 年在北京首演后大获成功,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同时也丰富了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的另一特点,即在舞剧中融合中国民间舞蹈,这种特点对后来的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影响颇深,这也迈出了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探索重要的一步。直到改革开放时期,经济飞速发展,注重文学作品与艺术融合成为一段时期的热点话题,《雷雨》《林黛玉》等等作品的出现成为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进程的又一亮点,当进入90年代,《梅兰芳》《黄河》《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代表的作品成为重视人文气息的时代产物。

近些年来,中国各大院团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芭蕾作品,如《旗帜》《海河红帆》《敦煌》《红楼梦》《白蛇传》等都各具特色。这些优秀的芭蕾舞剧作品都从不同角度探索中国芭蕾此前未涉及的领域,芭蕾艺术与中国观众之间多了一条“中国故事”的纽带,新时代的芭蕾舞剧民族化已经成为百花齐放同时富含中华民族独特精神内涵的艺术之果,文化意蕴伴随着中国元素与芭蕾舞剧的结合流淌出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

二、艺术手段的多维化呈现

在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发展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舞剧题材、舞台布景、演员妆造、音乐等中国元素在芭蕾舞剧中的运用,为芭蕾舞剧增添新的色彩。近些年的芭蕾舞剧发展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在芭蕾舞剧中的体现,更能看到作为舞蹈本体,舞蹈语汇的中国化。芭蕾具有非常严谨的训练体系、规范要求,以及在传统芭蕾舞剧中的程式化体现。寻找芭蕾语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口,让芭蕾向上和直立的特色与中国舞那种刚柔并济的美感自然融合,并进而创造出我们自己独有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是民族化不断前进的努力方向。

■广州芭蕾舞团《白蛇传》

天津原创芭蕾舞剧《海河红帆》的创作体现出了中西舞蹈元素、文化元素的融合。作为一部描写民国时期的舞剧,同样是生活在天津地域的市民阶层,在舞台上既有穿着长衫的知识分子、穿着短袄的普通劳动者,也有西装革履、戴着西洋礼帽的社会精英分子;既有着来自市井胡同走街串巷的各种叫卖声,也有着充盈于舞厅的爵士乐欧美风情。当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事、物在同一个舞剧、同一个时空上出现时,并没有显得不和谐,反而能够给人们带来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的真实体验。除此之外,在《海河红帆》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舞剧的表现形式。此部剧作虽然是一部芭蕾舞剧,但更为准确地说是芭蕾-国标舞剧。创编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贴切地表现出情节内容,以及对人物性格、形象进行更深刻的塑造,尝试将芭蕾舞与国标舞相融合,使之成为戏剧内容的承载形式,不同舞蹈种类的融合,更加凸显出这部芭蕾舞剧在创演上的锐意创新与个性追求。

广州芭蕾舞团原创,运用中国流传最广,同时也是国民基础最高的民间爱情传说题材,在芭蕾艺术形式基础上,融合中国古典美学,加入更多的人物和情节,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戏剧性。同时,作品尝试借Sketch Show(素描喜剧)和偶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悲剧喜做”的形式打造了丰富的戏剧审美形态,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中国民间传说,传递东方古典哲学精神,探索芭蕾舞剧在轻喜剧类型创作上的舞台新表达,解构原有故事情节,是充满东方质感和中式美学的创新性尝试。

三、东方意境的多重性升华

中国文化与芭蕾艺术的融合碰撞,使芭蕾语汇增添了东方韵味,纷呈于意境,用中西相兼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文化元素的芭蕾化。意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核心内涵,包孕着美学范畴与文学创作之独到经验,展现了传统美学中审美规律的营造与把握。意境之虚实结合、情景相融、形神相备、情理辩证,使中国文化之理论内涵更为精妙,艺术展现更凸显奇效。

中央芭蕾舞团创作的芭蕾舞剧《敦煌》为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和视觉的享受。该剧不仅保留了敦煌舞的传统形态,还巧妙地融入了芭蕾舞的技术。敦煌作为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芭蕾舞剧《敦煌》运用国际通用的舞蹈语言,展示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国内敛的美学与芭蕾的优雅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使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敦煌》赞扬了守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敦煌人,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辉煌,讲述了他们的坚守与奉献。这部芭蕾舞剧不仅传递了动人的故事,还激发了人们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注。

中国芭蕾舞剧在舞蹈语言方面注重形式与词汇的创新,将中国传统舞蹈元素与芭蕾舞相结合,使芭蕾舞动作更加丰富、细腻、精妙。这些创新不仅传达了人物的细微心理活动,还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艺术形象,形成了兼具国际化和民族性的中国芭蕾舞剧艺术风格。随着民族文化自信的提高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芭蕾舞剧的民族化必将涌现更多的艺术精品,迎来更为光明的未来。

猜你喜欢

芭蕾舞剧民族化芭蕾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春天的芭蕾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我爱芭蕾
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花木兰》剧照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冰上芭蕾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芭蕾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