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企业取得排污许可证后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3-10-21白烨,赵威,郁帅
白 烨, 赵 威, 郁 帅
(中海环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135)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汽车保有量也大幅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统计数据,2021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30 151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为26 246万辆[1]。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促进了汽车维修行业的迅猛发展。根据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发布的信息,截至2023年5月21日,全国持有排污许可证的汽车维修企业共有3 255家。随着2021年3月1日《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开始实施,企业的环保主体责任被进一步压实,该条例要求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必须做到持证排污、按证排污。然而,汽修企业在日常的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排污许可证上的环境管理要求执行不到位的情况。面对日益严格的环境管理要求,本文分析汽修企业的产污和排污特点及其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汽修企业取得排污许可证之后在环境管理方面应关注的重点,并提出环境管理方面的建议,为该类型企业取得排污许可证之后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汽修工艺流程及产排污环节
图1为车辆维修、保养流程和产污环节示意图,具体分析如下。
图1 车辆维修、保养流程和产污环节示意图
1.1 汽修工艺流程
车辆维修和保养的一般流程如下:
1) 对车辆进行检查,判断其故障严重程度。
2) 确认车辆发生故障之后,选择合适的维修和保养方式。车辆的维修和保养方式可分为2类,一类是需进行表面修复,另一类是无需进行表面修复。表面修复包含钣金、焊接、打磨、喷漆和烘干作业。
3) 车辆维修和保养结束之后,对其进行简单的清洗。
4) 对维修、保养后的车辆进行检验,检验合格之后交付给用户出场。
1.2 产排污环节
1) 废气:主要来自于车辆维修和保养过程中的焊接、打磨、调漆、喷漆和烘干等工序,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等。废气排放形式有2种,分别为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
2) 废水:主要来自于车辆清洗、场地冲洗和员工生活,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悬浮物、石油类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废水排放去向一般有2种,分别为排入周边地表水体和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
3) 噪声:主要来自于钣金设备、打磨设备、喷漆设备、空压机和风机等。
4) 固体废物:汽修企业产生的固体废物一般有3类,分别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为废玻璃、废塑料、废轮胎、废零部件和废锂电池等。对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汽修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主要为废有机溶剂、废防冻液、漆渣、废油漆、废机油、废润滑油、废原料桶、废铅蓄电池、废活性炭和废过滤棉等[2]。
2 汽修企业环境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生态环境管理部门进行了多次环保专项检查和整治,汽修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因很多企业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对环境管理不够重视,没有设置专职的环保管理人员,没有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致使其日常环保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另外,由于企业管理者对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申领取得排污许可证即可,在生产运行过程中没有主动落实应尽的环保责任,导致排污许可证上的环境管理要求执行不到位。汽修企业在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之后,通常存在以下环境管理问题。
1) 企业现场实际情况与排污许可证上的信息不符。
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因自身发展需要或法律法规的更新而对生产经营场所、产品产能、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原辅材料、排放口和污染治理设施等进行调整或改造。由于汽修企业大多缺少专职的环保管理人员,致使其在发生信息变更时没有及时对相应的环保手续文件进行更新或调整,导致企业的现场实际情况与排污许可证上的相关信息不一致。常见的问题有:排污许可证上遗漏申报焊接、打磨等产污工序及对应的设备,遗漏废气或废水污染因子,遗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种类或危险废物种类,油漆或稀释剂的种类和使用量与排污许可证上申报的信息不一致等。
2) 排放口设置不规范。
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会在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要求中对企业排放口的规范化设置提出要求,但企业在取得排污许可证之后往往因没有仔细阅读排污许可证而忽视了排放口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汽修企业排放口设置不规范问题主要体现在:
(1) 排放口的采样口位置设置不规范;
(2) 排放口的数量和位置、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与排污许可证上申报的内容不一致;
(3) 废气排放口的实际高度与排污许可证上申报的信息不一致,也不满足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最低高度要求和企业已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
(4) 排放口未设置环保图形标志,设置的环保图形标志错误或不规范(例如尺寸和颜色不规范)。
3) 自行监测要求落实不到位。
汽修企业在落实排污许可证上的自行监测要求时,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 未按排污许可证及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的要求制订自行监测方案;
(2) 在开展自行监测时,遗漏部分点位或部分监测因子,尤其是容易遗漏废气无组织排放监控点位和监测因子;
(3) 未按排污许可证的要求及时公开监测数据;
(4) 没有落实排污许可证对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要求,或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动监测设备安装和联网工作。
4) 环境管理台账缺失或记录不规范。
排污许可证上载明了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对企业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内容、记录频次和台账保存形式的要求。然而,由于汽修企业大多缺少专职的环保管理人员,在取得排污许可证之后未建立环境管理台账,即使建立了废气治理设施的台账或危险废物管理台账,也存在环境管理台账种类不完整、台账上记录的内容不满足排污许可证的要求和记录的信息前后不一致等问题。
5) 执行报告未按时提交或未规范填报。
汽修企业管理人员因对持有排污许可证之后的环境管理内容不够了解,同时未仔细学习许可证副本中的环境管理要求,导致错过了年度或季度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提交时间,待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催促之后才知晓需开展相关工作。另外,汽修企业提交的执行报告中存在填报内容不完整、填报的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和填报的数据前后不一致等问题。
6) 未按要求公开环境信息。
汽修企业通常会因没有落实自行监测要求和未提交执行报告而导致未按排污许可证的要求开展自行监测和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3 汽修企业持证后的环境管理建议
根据上述汽修行业在环境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梳理汽修企业持证之后应关注的环境管理重点,并提出环境管理建议。
1) 汽修企业持证之后应进行自查。
汽修企业在取得排污许可证之后,需将排污许可证上的企业信息与现场实际情况相比对,若有重要信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会直接影响企业持证之后进行环境管理的准确性和合规性[3]。需重点核对的排污许可证上的信息包括生产经营地址、规模(营业面积)、产品产能(维修保养车辆数量)、生产工艺(车辆维修主要流程)、主要原辅材料信息(油漆和稀释剂等材料的种类、使用量)、排放口信息(数量、位置)、污染治理设施信息(数量、处理工艺)、废气或废水污染物因子种类、固体废物种类及其利用处置方式。若发现企业现场实际情况与排污许可证上的信息不一致,与企业环评文件及环评批复中的要求也不一致,则需立即对现场实际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情况编制非重大变动分析报告,或重新办理环评手续,并在完善环评手续之后对排污许可证进行变更或重新申请。若发现企业现场实际情况与排污许可证上的信息不一致,但现场实际情况符合企业环评文件及环评批复中的要求,则需立即办理排污许可证变更或重新申请手续。
2) 规范建设污染物排放口。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中明确了排污单位应规范建设污染物排放口的要求,且排污口的规范建设是影响监测采样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取得排污许可证之后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排污单位在规范建设排污口时需重点注意以下3个方面:
(1) 采样口设置。人工监测的废气采样口设置需满足HJ/T 397—200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采样断面位置遵从“上3下6”原则,若受测试现场空间的限制,则至少满足采样断面与弯头和阀门等设备之间的距离是排气管道直径的1.5倍。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保证采样人员能安全、方便地作业,设置采样平台。人工监测的废水采样口设置需满足HJ 91.1—2019《污水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2) 排放口设置。排污单位的实际现场废气排放口、废水排放口的数量及位置、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应与排污许可证上的要求保持一致。废气排放口的高度应满足企业已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排污许可证和废气排放口中污染物执行的排放标准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不应低于15 m。
(3) 标识牌设置。污染物排放口标识、标牌的大小、颜色和图形等需按GB 15562.1—1995《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改口(源)》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排放口标志牌技术规格的通知》(环办〔2003〕95号)等文件的要求设置。
3) 依法依规开展自行监测。
自行监测是排污单位掌握自身排污情况的重要手段,同时能为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计算、环境统计和环保税核定等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汽修企业在开展自行监测工作时,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自行监测方案编制。汽修企业需按HJ 819—2017《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和排污许可证的要求编制自行监测方案,并在全国污染源监测信息管理与共享系统上提交该监测方案。自行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排污单位的基本情况、监测指标、监测点位及示意图、执行的标准及相应限值、监测频次、采样和样品的保存方法、监测仪器和监测分析方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4]。
(2) 监测指标、监测点位和监测频次确定。汽修企业需按HJ 819—2017、排污许可证和污染物执行的排放标准对监测因子、监测点位和监测频次的要求开展自行监测工作。部分地区现已发布地方性汽车维修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例如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和江苏省,这些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除了规定有组织废气排放口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以外,还规定了生产厂房外或露天操作工位旁的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污染物浓度限值。因此,执行上述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汽修企业还需开展生产厂房外或露天操作工位旁的污染物浓度监测工作。
(3) 监测数据公开。汽修企业在按自行监测方案开展各点位、各监测指标的自行监测工作之后,需及时将监测结果上传至全国污染源监测信息管理与共享系统中,并提交发布。
(4) 自动监测设备安装、联网。对于排污许可证中要求安装自动监测设施的排放口,企业应依法安装、使用、维护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施,并做好与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监控设施的联网工作。
4) 规范建立环境管理台账。
环境管理台账是汽修企业自证守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对企业实施证后监管的重要依据。环境管理台账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环境管理情况,包括原辅材使用情况、生产设施运行情况、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和自行监测开展情况等[5]。汽修企业需按企业排污许可证和HJ 944—2018《排污单位环境管理台账及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技术规范 总则(试行)》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完整的环境管理台账,并按排污许可证的要求记录有关信息。环境管理台账记录的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生产设施(打磨设备、喷漆房、烤漆房等)运行管理信息、污染防治设施(废气治理设施、废水治理设施)运行管理信息、监测记录信息、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危险废物管理信息和其他环境管理信息等。由于环境管理台账的种类和记录的内容繁多,建议汽修企业建立内部环境管理台账监督机制,指定专人定期对台账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保障环境管理台账所记录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5) 按时保质提交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
按时保质地提交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是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判断企业是否按证排污的重要依据。汽修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分为年度执行报告和季度执行报告2种,均需按企业排污许可证的要求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完整、合规填写,并按时提交。年度执行报告一般应于次年1月底前提交;季度执行报告一般应于每个季度结束后的下一个月15日前提交。年度执行报告中应填报的内容主要包括排污单位基本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自行监测执行情况、环境管理台帐情况、实际排放情况及合规判定分析和信息公开情况等;季度执行报告中应填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际排放信息、超标排放信息、污染治理设施异常运转信息和工业固体废物自行储存/利用/处置设施的合规情况等。汽修企业应重视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的填报,如实反映污染物排放情况,重点关注是否出现超标、超总量排放的情况及其他异常情况,一旦出现,应及时进行整改,提升自身的环境管理能力。
6) 依法依规进行环境信息公开。
根据《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要求,排污单位应按排污许可证的要求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汽修企业需做到:
(1) 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
(2) 在全国污染源监测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上编写自行监测方案,填报自行监测数据并发布[6];
(3) 若企业属于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中的企业,则需按当地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要求在相应的网站上公开环境信息。
汽修企业应按要求及时公开企业环境信息,自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履行环保主体责任。
4 结 语
随着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持有排污许可证的企业面临的环保管理压力不断提升。本文根据汽修行业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分析并梳理了汽修企业取得排污许可证之后的环境管理重点,并提出了规范并做好环境管理工作方面的建议。在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新型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下,企业在取得排污许可证之后应强化按证排污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环境管理能力,从思想、技术和管理上紧跟国家环境管理的步伐,降低企业运营面临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