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标农产品产地环境规划与布局初探

2023-10-21夏维王钰马思亮马田田师荣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产地农产品

夏维,王钰,马思亮,马田田,师荣光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 300191)

地理标志及原产地保护制度源于20 世纪初法国针对葡萄酒产业及葡萄酒的原产地名称从立法层面实施的一系列系统性的登记与保护举措[1]。这些措施注重葡萄酒的品质与产地环境、生产方式之间的联系,从葡萄酒市场的不当竞争中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和优质葡萄酒生产商的利益,后来逐渐被应用到其他领域,发展形成了成熟体系[2]。法国的“风土”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理标志相关制度的建立也植根于此,对产品的物质与文化属性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投以极大关注[3]。这使得地理标志产品区别于一般产品,与气候、土壤、地形等地理环境因素和历史、文化、生产技艺等人文因素有着根脉相连的紧密联系[4]。

地标农产品是地理标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标农产品数超出地理标志产品总数的90%[5]。2007 年12 月,农业部发布《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将地标农产品定义为“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持续转变,产地信息成为影响消费者农产品选购决策的重要因素,知名产地、知名品种越来越受欢迎。超过50% 的欧盟公民在购买食品时会关注食品的原产地,并将之作为选择的重要标准[6],我国大部分消费者选购食品时,也更认可地理标志标签[7]。

地标农产品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还推动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对区域环境的保护、传统文化及技艺的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8]。产地环境与地标农产品特色及品质的关联极为紧密,合理的产地环境保护与规划措施影响地标农产品所能实现的经济价值,与地标农产品的永续发展相辅相成[1]。

以往关于地标农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标农产品的立法保护[9-11]、地域分布[12-14]、品牌管理[5]、市场营销[15-17]、消费者和生产者心理[15,18-21]及原产地认证[22-23]等方面,但围绕地标农产品产地环境规划与布局展开的研究尚显不足。总体来看,虽然很多学者对地标农产品品质特征与产地自然条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2,24-26],但对地标农产品产地环境规划与布局研究较少。

鉴于此,本文围绕地标农产品与产地环境之间的联系展开分析,综合现有的地标农产品产地环境区划方案和前人研究结果,对地标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进行划分,从生态环境的治理、种养模式的改良、种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对地标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规划研究,并对地标农产品的产业链布局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深化对地标农产品与产地环境相关性的认知,促进地标农产品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实践。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地标农产品相关数据来源于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信息查询系统(https://www.anluyun.com:8187)。据统计,2008—2022 年(5 月),全国共登记了3 510 件地标农产品,范围覆盖我国31 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系统登记的地标农产品总体可以分为种植类、畜牧类、水产类3 大类。其中,种植类产品可细分为蔬菜类、果品类、粮食类、茶叶类、药材类、油料类、观赏植物类、香料类、烟草类、棉麻蚕桑类、糖料类、热带作物类及其他植物产品13 小类;畜牧类产品可细分为肉类、蛋类、蜂类、奶类及其他畜牧产品5小类;水产类产品可细分为水产动物类产品、水生植物类产品及水产初级加工品类产品3 小类(图1)。各省份面积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全国行政区划信息查询平台(http://xzqh.mca.gov.cn/map)。

图1 我国地标农产品分类Figure 1 Classifica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处理与制图

利用Excel 2019 对我国地标农产品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得到不同品类、不同省份的已登记地标农产品的数量信息。根据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信息查询系统中的四至范围经纬度信息,利用ArcGIS 绘制地标农产品矩形经纬度范围图,计算其几何中心的经纬度数值,绘制地标农产品点位分布图,并与DEM 地形图、年降水量图、土壤类型图进行叠加展示。

1.2.2 空间分析方法

结合地标农产品数量统计信息和各省份面积数据信息,利用Excel 2019 计算各省份地标农产品的空间分布密度。利用ArcGIS 进行平均最近邻分析(Average 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判断地标农产品中心点的空间分布状态,即通过计算比较每个要素质心与其最近邻要素质心位置的平均距离和随机分布模式下的平均距离,得到最近邻指数(Nearest neighbor index,NNI),从而判断该要素的分布模式,计算方法见公式(1)~公式(3):

式中:DO为实测要素与其最近邻要素质心距离的平均值,DE为要素在随机分布模式下与其最邻近要素之间的平均距离;di为要素i与其最近邻要素的间距;n为区域要素数量;A为所有要素包络线面积。

NNI≤0.5 为聚集分布,0.5<NNI≤1 为聚集-随机分布,NNI=1 为随机分布,1<NNI≤1.5 为随机-均匀分布,NNI>1.5为均匀分布。

2 产地环境与地标农产品的关系

2.1 产地环境质量保障地标农产品达标生产

农产品产地环境作为农产品生产的源头,对农产品的安全水平有直接影响。目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仍未完全得到解决。《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0 年,我国一般工业固废产量为3.75×109t,废水和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6.81×107t 和2.11×107t;农用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分别为5.25×107t 和2.60×105t。工业“三废”的处理和农药、化肥的过量投入,仍是农业生产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影响着我国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质量。

合规、安全的农产品生产环境是地标农产品达标生产的基础。地标农产品的生产应当是安全无公害的,甚至是绿色有机的,这也是地标农产品能够保持特殊品质的保障。只有达标生产的农产品,才具备获得“地标”身份的基础条件。而想要生产出达标的产品,实现农产品“地标”化的价值跃升,就必须保证产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相关标准对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选址有明确的限定,如:应排除土源和水源性地方病高发地区以及重金属背景值高的土壤污染地区;产地环境不受工业“三废”和农业废弃物等污染源影响或污染物含量限制在允许范围之内。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则更为严格,相关标准在产地选址上更为具体地指示了隔离污染源的指标,如:产地应距离公路、铁路、生活区50 m 以上,距离工矿企业1 km 以上;产地上风向和灌溉水上游不应有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工矿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区域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应设置有效的缓冲隔离带或物理屏障。《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NY/T 5010—2016)、《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 5361—2016)、《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 5362—2010)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 391—2021)等现行的多部国家标准还规定了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的质量控制指标,对产地空气质量、土壤环境及灌溉、养殖用水的水质等均进行了限制。

在遵循各项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很多地区还依照《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用要求》(GB/T 17924—2008)的规定制定了当地特有的地标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如《地理标志产品 泰和乌鸡》(GB/T 21004—2007)、《地理标志产品 平阴玫瑰》(GB/T 19696—2008)、《沙沟芋头》(T/LYFIA 006—2019)、《农产品地理标志银川鲤鱼》(T/NXFSA 028—2022)等。这些地方标准除了对地标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和感官特征等作出限定外,还规定了应在保护范围的自然生态环境下生产对应的地标农产品。其中,T/LYFIA 006—2019 详细规定了沙沟芋头产地的土壤条件是通透性好的河滨沙质土地且土壤为肥力中等以上的沙壤土或棕壤土,pH 6.5~7.5,有机质含量≥1.5%,土层深厚。GB/T 19696—2008 对平阴玫瑰的产地环境条件也作了详细说明:位于鲁中南泰山西脉,属低山丘陵区;土壤主要为褐土;全年日照≥1 800 h,年太阳辐射量≥480 kJ·cm-2,年平均积温≥4 500 ℃。GB/T 21004—2007 要求饲养泰和乌鸡的产地自然环境条件: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8.6 ℃左右,全年日照时数≥1 750 h,森林覆盖率不低于50%;土壤类型为红壤土、紫色土、冲积土和水稻土等。

在合规、安全的农产品生产环境基础上,特殊的地形地貌、适宜地标农产品生产的土壤类型以及充足的光照和降水,是地标农产品能够获取并保持其地标特色的必要条件。维护地标农产品的产地环境、保证地标农产品的达标生产,实际上就是保护地标农产品的独特品质和名誉,保持其市场竞争优势。而地标农产品的发展,又将推动品质竞争[1],从而引起各方对产地自然环境保护的关注,加强环境保护,这有利于促成我国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2.2 产地地理要素影响地标农产品品类分布

2.2.1 总体分布情况

从图2 可以看出,我国地标农产品矩形范围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种植类地标农产品的矩形覆盖范围远大于畜牧类和水产类地标农产品,且东西部地区地标农产品分布态势有明显差异。结合图3~图5,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产地地理因素对地标农产品分布产生的影响。以400 mm 等降水量线为界,将我国大致分为东西两大半壁,地标农产品的中心点主要分布在东南半壁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带。在东南半壁,地标农产品中心点的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更为集中,以南则相对分散。在西北半壁,地标农产品的中心点分布较为稀疏,尤其是漠土、初育土和干旱土等含水量低的土壤类型分布区域极少有地标农产品分布。地标农产品的品类数量和密集程度受海拔高度和年降水量的影响明显,品类数量随着海拔升高和年降水量的减少呈现递减趋势,空间分布上则表现为更加稀疏。

图3 我国地标农产品点位分布(地形图)Figure 3 Spatial pattern of point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topographic map)

图4 我国地标农产品点位分布(年降水量图)Figure 4 Spatial pattern of point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图5 我国地标农产品点位分布(土壤类型图)Figure 5 Spatial pattern of point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soil type map)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临海,东南半壁自然条件优越,种植业发达,是我国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分布地区,畜牧业发展模式以舍饲圈养为主;西北半壁地处内陆,整体水资源比较短缺,农区小而分散,但拥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以放牧为主的牧区畜牧业更为发达。近年来,“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等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推进,也推动着地标农产品的发展和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高,这在我国东南半壁的农区反映更为突出。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着我国地标农产品矩形范围覆盖面积和中心点分布的疏密,使得我国东西部地区地标农产品的总体分布情况表现出明显差异。

2.2.2 区域发展差异

从各省份地标农产品登记数来看,我国地标农产品整体发展水平处于不均衡状态,省份间地标农产品登记数相差悬殊。将已有数据进行分类汇总(表1),以地标农产品登记数为标准将各省份发展水平分为极高(≥250 件)、高(200~<250 件)、较高(150~<200件)、中等(100~<150 件)、较低(50~<100 件)、低(<50件)6 个等级水平,由表1可知,目前,山东省和四川省登记地标农产品数最多,分别是351 件和201 件,达到极高和高发展水平,占全国地标农产品总量的10.00%和5.73%;登记数超过150 件的省份有湖北省、山西省、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浙江省和贵州省,处于较高水平;达到中等水平及以上水平的省份共有19 个;处于低水平的省份仅有6 个,分别是海南省、西藏自治区、吉林省、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

表1 我国各省份地标农产品空间分布密度Table 1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t provincial level

结合各省份地标农产品空间分布密度信息(表1)和各地区空间分布差异(图6)可知:以山东省为代表的华东地区分布最为密集,形成地标农产品集聚区域,蔬菜、果品、粮油、茶叶类产品和水产品等多种类别的地标农产品品类丰富度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华中地区地标农产品在产品大类上分布相对均衡,空间分布整体较为密集,发展水平在中等及以上;西南和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种植业以发展蔬果类产品为重心,与其他地区相比,以上两个地区畜牧类地标农产品数量分别位居首位和次位,且地标农产品总数仅次于华东地区,但空间分布上均比较稀疏;其余地区部分省份地标农产品品类分布较为密集,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上游和环渤海地区,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四川省等中高发展水平低分布密度的省份和吉林省、西藏自治区等低发展水平低分布密度的省份,有待挖掘更多品类,以提升地标农产品发展水平。

图6 我国各地区地标农产品空间分布差异Figure 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t region level

2.2.3 不同品类差异

我国地标农产品品类丰富,以种植类产品为主,其中又以果品类和蔬菜类产品最多、最为丰富。用ArcGIS 计算各类地标农产品的最邻近指数(NNI)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我国地标农产品整体呈聚集分布,果品类产品以及粮油和棉麻蚕桑类产品聚集特征最为明显,烟草类产品聚集特征为“随机-均匀”,其余均为“聚集-随机”。

表2 我国各品类地标农产品空间分布状态Table 2 Spatial distribution statu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gricultural products

结合地标农产品在地形图和土壤类型图上的直观呈现(图7~图8),能够进一步推断出产地地理因素对不同类别地标农产品分布情况的影响。果品类地标农产品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平原、丘陵、盆地地区,集中在山东丘陵、渭河平原和四川盆地的淋溶土和半淋溶土分布区域,这些区域受季风影响,雨热同期、降水稳定、土壤肥沃,适宜果品类作物的生长;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也有一些果品类地标农产品分布,东北地区因年平均温度较低,分布的多为集安山葡萄、穆棱沙棘等抗寒品种,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分布的主要是阜康蟠桃、叶城核桃等耐旱品种。蔬菜类地标农产品同样大量分布在水资源充沛的低海拔区域,只是与果品类地标农产品相比较为分散。茶叶类和烟草类地标农产品主要分布在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铁铝土分布区域,且在海拔略高的低山丘陵更为集中。粮油和棉麻蚕桑类地标农产品在不同海拔、不同区域均有分布。药材类地标农产品以及糖、香料和其他作物的分布也非常广泛。畜牧类地标农产品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 m 以上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其中,分布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多为耐高寒且能够适应缺氧环境的品类,如拉萨白鸡、措勤紫绒山羊、斯布牦牛。水产类地标农产品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聚集。

图8 我国不同品类地标农产品的空间分布(土壤类型图)Figure 8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soil type map)

2.2.4 相关地理要素

综合来看,地标农产品的分布与其所需的地理要素密切相关,而影响地标农产品品类分布的地理要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与水资源条件等。

地形地貌和水资源条件是决定地标农产品分布的基础。大多数种植类农产品的生产都在河流沿岸的平原和盆地进行,这些地区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地表平整度高,农业的机械化和规模化水平也更高[12];海拔略高的丘陵和山地不易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也较低,这些地区通常根据坡度的适宜性建设梯田、果园、林区等,以培育不同的种植类农产品或者发展畜牧养殖业。Lee 等[27]的研究表明:在海拔较高的地区,低温等不利条件会使植物生产力、生长密度和物种丰富度降低,虽然高海拔地区生长的植物较低海拔的同类植物营养价值更高,但适宜生长的植物类型多为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符。水资源分布对地标农产品的影响在缺水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我国西部地区的地标农产品分布就明显呈现出向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附近和塔里木盆地边缘集中,沿塔里木河及其支流、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等西部水系分布的趋势。此外,水资源分布还决定了水产类地标农产品的分布,该类产品天然具有以水维生、趋水分布的特征,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沿岸的平原地区与沿海地区。

地域气候特征是决定地标农产品分布的关键。绝大多数种植类农产品对积温和降水都有要求,水热组合情况决定了各个地区适宜生长的作物及可选择的灌溉方式[12]。从图4、图7 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种植类地标农产品和水产类地标农产品都分布在年降水量4 000 mm 以上的区域,在4 000~8 000 mm 区间最为密集,受温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年降水量在4 000 mm 以下的区域地标农产品较为稀少。此外,气候的多变性和极端天气发生的频次与幅度也会对地标农产品的分布产生影响[28]。季节性波动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在畜牧业生产中,温度变化也会影响到动物的摄食、发育及疾病发生的概率[29],例如:温带的落叶果树在足够凉爽的冬季才能达到进入自然休眠期的温度,否则就会发育不良,出现花期延长乃至花芽枯落等现象,导致减产[30];长时间的高温或降水,会延迟蔬菜类产品的生产[31];部分奶牛会在热应激下降低产奶量[32]。作为兼具强地域性和优异品质的农产品,地标农产品对产地地理要素的变化较一般的农产品往往更为敏感。

土壤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的来源,对地标农产品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土壤pH的变化会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的分布和物种多样性[33]。此外,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寡、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各类元素的含量及配比等也会影响到植物的营养代谢[34]。这使得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有所不同。张博文等[35]的研究表明,在土壤类型不同的板栗园栽培同品种板栗,板栗品质存在显著差异,棕壤条件下生产的板栗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甜糯品质最佳;褐土条件下生产的板栗总酚含量和脂肪含量最高,营养品质最好,且含水量最低,易于贮藏;黄壤条件下生产的板栗蛋白质含量最高,但可溶性糖含量最低,含水量最高,口感不佳,不易贮藏。程军等[36]通过实验发现,在砂壤土上培育的酿酒葡萄“赤霞珠”总酚、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均高于在黏壤土培育的同品种葡萄。

从图5、图8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地标农产品都分布在半淋溶土、淋溶土等土壤类型分布区域,这些土壤自然肥力较高,水分充足,有良好的生产潜力,适宜多种作物生长;高山土、干旱土、钙层土、盐碱土等土壤类型分布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水分含量少,仅适宜少量作物生长,存在不同程度的农业利用障碍,分布的畜牧类地标农产品品类较种植类地标农产品更为丰富。雷琪等[37]、范作伟等[38]的研究表明,气候、地形地貌与土壤利用方式均对土壤有机质分布及土壤类型的形成有显著影响。除了种植类产品,畜牧类产品所依赖的牧草的生长也离不开土壤。大面积的土壤荒漠化、盐碱化等现象会减少或改变适宜生产的种植类和畜牧类农产品的品类。在土壤利用中,应采取合理的开发措施,因土种植,合理规划,以防止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

2.3 产地环境特质赋予地标农产品地道风味

特色的产地生态环境是地标农产品独特的价值源泉,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农产品的品质特征与其产地环境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Zeng 等[39]对黄土高原地区温度、降水量与海拔均不同的三个苹果产区生产的红富士苹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苹果品质因产区差异有不同表现:陕西杨凌(34°12'~34°20'N,108°00'~108°07'E)出产的苹果含水量最高,该产区在三个苹果产区中降水量最为充沛,年平均气温最高,无霜期最长,有利于苹果水分的积累;陕西洛川(35°21'~36°04'N,109°18'~109°45'E)出产的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在收获时果浆组织最为紧密,该产区在三个苹果产区中日照时数最长,有利于光合作用,以促进苹果的养分积累;甘肃景宁(35°01'~35°45'N,105°20'~106°05'E)出产的苹果在储藏70 d后硬度降幅最大,为25.3%,该产区在三个苹果产区中所处海拔最高,年平均气温最低,无霜期最短,影响了苹果的贮存特征。唐桃霞等[25]研究发现,地标农产品靖远旱砂西瓜的优秀品质与其独特的产地环境密切相关,而且同一地域的西瓜产品性状具有一致性,靖远县(36°00'~37°15'N,104°13'~105°15'E)气候干燥,四季分明,在西瓜种植上具有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卵石和片砂的覆盖弥补了自然降水少、灌溉不便等不足,具有保温、保湿、保墒、保肥等作用;靖远旱砂西瓜主产区土壤pH 8.46~8.84,有机质含量4.98~12.70 g·kg-1,全氮含量0.25~0.75 g·kg-1,有效磷含量6.21~13.85 mg·kg-1,速效钾含量122.28~274.00 mg·kg-1,重金属含量符合NY/T 391—2021 的限制要求,这也为西瓜的绿色培育和养分积累提供了基础。段强等[40]的研究表明,养殖环境的变化对动物基因型的表现也有显著影响,菲律宾蛤仔的基因型受温度和盐度影响,在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壳长和生长速度不同。

除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优良的品质特征,地标农产品通常还具有特殊的风味,而产地环境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往往就是地标农产品的风味来源。任凯丽等[26]采用SPME(固相微萃取)方法,从9 份靖远旱砂田露地栽培的西瓜品种资源中提取香气成分,发现不同种质的同类产品之间所含有的香气成分种类、数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个别品质性状优异的产品具有更为复杂的风味物质组合,如康乐6 号西瓜在实验中被检测出具有37 种香气成分(包括10 种特有香气成分),在9 种西瓜中香气成分最为丰富,京欣西瓜和无籽西瓜分别被检测出具有30 种和36 种香气成分,而陇星金城和老金城5 号西瓜中仅有15 种香气成分,此外,同一地域培育的部分不同种质的同类产品中,起主要贡献的香气成分存在一定相似性,如陇科13 号、老金城、新金城、老金城5 号、金花1 号和陇星金城西瓜资源均具有类似的香气组成。Smith[41]指出葡萄树比其他任何一种果树都更容易受到土壤的影响,它从土壤中获得的特殊风味,是无法通过人力调整栽培或管理措施获得的。有实验[42-43]表明,智利10个地区种植的葡萄显示出与地点相关的不同的葡萄酒风味物质,土壤和气候对风味物质的影响远大于品种。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和饮食结构的改善,风味指标逐渐成为判定食物品质的重要依据。

2.4 产地人文历史打造地标农产品文化名片

我国疆域辽阔,各个省份均有丰富且具备地域特色的农产品。除自然地理要素之外,各地历史文化、传统工艺以及民俗背景等人文因素对地标农产品的产生与形成也有着较大的影响。通常来说,拥有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更容易孕育出优秀的地标农产品,例如:内蒙古赤峰的夏家店小米曾是大辽王朝的专用贡米,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 000 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现在仍有良好口碑,被誉为“草原金米”;河南温县的铁棍山药既是良药又是佳肴,作为“四大怀药”之首被历代医家推崇,在唐宋时期就已通过“丝绸之路”流入西亚和西欧诸国,到明代更是依借郑和船队扬名海外,有“华药”“神仙之食”等美誉;江西的井冈红米,承载着党的革命印记,有“井冈山好地方,红米饭南瓜汤,餐餐吃得精打光,天天打胜仗”的革命歌谣一直传颂。

3 地标农产品产地规划与布局

产品的差异是地标农产品具有竞争性的根本原因,而产地环境则是影响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关键因素。不同的区域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不同的地标农产品,为地标农产品提供独一无二的鲜明特征。目前,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还比较弱,整体发展处于不均衡状态[44]。产业布局与种养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及加工技术落后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存在多地争相生产同一知名品种以及产量、品质不稳定等问题[45]。此外,虽然我国农用化学物资的投入已经得到控制,但历史遗留影响仍然存在。如何将污染生产区域转为优质安全的生产区域,培育出符合“三品一标”要求的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同样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地标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规划与布局对地标农产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地标农产品产地环境分级

3.1.1 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地标农产品应具备绿色、美观、营养高、口感佳等品质特征,这对产地的土壤环境、水环境及空气质量均有严格的要求。本研究整合了NY/T 5010—2016、NY 5361—2016、NY 5362—2010 和NY/T 391—2021标准中产地环境质量各项指标限值及对应监测方法(表3~表5),并参照《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T 332—2006)对产地环境质量进行等级划分(表6)。

表3 产地环境质量要求(种植类)Table 3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ing areas(plant)

表4 产地环境质量要求(畜牧类)Table 4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ing areas(livestock)

表6 农产品产地等级划分的基本要求Table 6 Basic requirements for grade class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ing area

3.1.2 地标农产品优势产区

在质量安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不同农产品对能够提升其营养价值、促进其产生风味物质的条件具有选择性差异,这也是地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来源。根据农产品的自身特性,可以将产地环境分为优势产区和非优势产区。韩振兴等[45]在进行山西运城苹果产业群的调查研究时发现,在农产品的优势产区进行生产,是该优势农产品能够在低化学投入的环境中在外形、色泽、口感等多方面均表现出优于其他地区培育的同类产品品质的根本原因;此外,在优势产区生产对应的优势农产品较在同一区域生产不同品类的非优势产品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其品质也更好,生产该优势农产品获益最大。

本研究在产地环境质量分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优势产区的特征,将地标农产品产地环境细分为4类:第一类区域为绿色多优势产品产区,产地环境质量达到安全或优质区域标准,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多种地标农产品的生产;第二类区域为无公害多优势产品产区,产地环境质量满足尚安全区域标准要求,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多种地标农产品的生产;第三类区域为绿色少优势产品产区,产地环境质量达到安全或优质区域标准,自然生态条件适宜部分地标农产品的生产;第四类区域为无公害少优势产品产区,产地环境质量满足尚安全区域标准要求,自然生态条件适宜部分地标农产品的生产。

我国地大物博,在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的挖掘上有很大潜力。但部分多优势产品产区可能形成优势品种竞争的发展趋势,导致当地地标农产品品类很多但竞争力较弱,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地方政策等进行地标农产品优势产区的经营与建设。此外,部分少优势产品产区可能受限于产地环境的恶劣,适宜生产的农产品品类较为匮乏,可以针对已有的优势产品进行基础设施优化,以此为重心,做好生产全过程的监督与保护工作,增强现有优势农产品的抗环境胁迫能力。另外,产地环境质量未达到尚安全区域标准要求的地区应优先考虑污染防治与生态恢复等问题,再根据产地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地发展环境适宜的特色农产品。

3.2 产地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建议

很多地标农产品也如一般的农产品一样,经历着生产专业化、机械化的过程[46]。在生产和市场同质化的条件下,产地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对地标农产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收益的实现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地标农产品产地环境的规划,应以是否有益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决策标准,以因地制宜为指导原则,最大程度实现各个地域地理要素、传统技艺与现代农业管理措施、新型技术的良性结合。

在产地环境质量符合安全或优质标准的产区,应以保护地标农产品的地域特色、保持产地环境质量为目标进行管理,注重在促进生产发展与保护环境生态之间维持平衡,如在新疆、西藏和内蒙古等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可以推进农牧结合,遵循以水定地、以地定种的原则扩种耐旱作物,同时结合产地实际情况推行草田轮作、定期休耕等养地措施。在水热条件好的华南地区,可以合理规划耕地的用养结合措施,实行薯类、杂粮、杂豆等小宗作物与水稻等大宗农产品的轮作,或开发冬闲田扩种饲草作物,以此拓展种植类农产品的品类,发展更多优势农产品。在华北地区,应竭力避免地下水的超采,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当压缩对水需求量大的作物种植面积,改种棉花等耐旱作物,挖掘降水潜力[47]。在满足尚安全区域标准要求但未达到安全或优质标准的产区,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措施进行优化,针对具体问题来规划生态方案,选择合适的绿色投入品进行干预。此外,对污染区域也不应放任不管,应当及时介入,一方面可以遏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化学投入对环境的持续污染,尽可能地恢复农业生态功能,降低绿色产区与无公害产区被污染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地标农产品可选择的生产范围,让我国地标农产品的发展路线能够“扬长避短”地把优势产区做强,走向各地区均衡发展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生态农业是地标农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用生态农业模式生产地标农产品,可以在不损害产地生态环境、保证地标农产品的地道风味的基础上,促进地标农产品营养成分的积累,提升地标农产品的产量,从而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绿色供给能力。这对优质安全生产区域及地标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保护和污染生产区域的生态治理均有良好的推动作用。黑龙江拜泉县在坡地采用林粮、林草间作和坝内养鱼鹅、坝外稻田牧场的立体种养技术,较传统单一作物种植更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空间和资源上的浪费。山西省闻喜县采用小麦-苜蓿-黄牛和薯类-粉业加工-粉渣养猪-粪经沼气池还田的物质良性循环利用技术,配合沼气发酵利用、饲料加工及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整体提高了农业种养资源利用效率。此外,我国西北地区利用耐干旱的沙棘林发展禽类养殖,华北地区采用间作套种技术利用作物生长时间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都是生态农业技术的合理应用[48]。可以预见,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广泛应用于地标农产品的生产,可以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和生产发展并行的目标,进一步优化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利于形成一个多层次配置、多物种共栖、高产投比例、少废弃物生产的农业循环经济系统。

在产地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种养模式的改变之外,还可以着力于农产品种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如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的普查,开展更为精准的种质鉴定,挖掘携带优质基因的种质资源,对濒危资源进行抢救式的收集和保护,建立系统科学的种质资源库。这不仅可以加快已有地标农产品品种的改良和更新,还可以发现并选育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品种,推动少优势产品产区物种多样性的发展和多优势产品产区地标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综合提高我国地标农产品发展水平。

3.3 地标农产品的产业链布局

农业生产的管理方式、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生产者的种养意愿等因素也影响着地标农产品的发展。Reyes-Chávez 等[49]研究认为,地标农产品生产者的集体行动意识以及对市场规范、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影响着产品的推广与发展。冯晓等[50]的研究证实,制度的保护、人才的培训、政策的补贴及合作生产方式均有利于种植户降低生计脆弱性,有利于增强农户对地标农产品的种植意愿。地标农产品的产地在保护并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也有必要加大对生产者生产知识与管理技术的培训力度,从政策角度建立起合理的生态补偿、监督考核和市场投入机制,对相关产业链进行管理,这有利于优化地标农产品的种植结构,提高地标农产品培育的标准化水平,避免农户盲目种植、丰产不丰收等现象的发生。

地标农产品对产地的自然资源及环境依赖性极强,是区域文化的特色标志,在促成产业集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地标农产品的发展,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如将地标农产品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地道风味、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技术传承与当地村落、田园要素相结合,进行合理规划,在挖掘和发扬地域特色的同时提升产业链能级,发展地标产业小镇;推进地标农产品研发、培育、生产、加工、运输、市场一体化发展,实现多产业链的融合与互补,搭建产业间分工合作体系,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集群单元整体收益,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15]。

在激活产业集群效应的同时,对地标农产品生产的监管与保护也应格外注意。Belletti 等[51]指出在缺失可执行的环境规范的前提下发展地标农产品,可能会在追求市场效益的同时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但规范的落实取决于生产者使用的程度。因此,一方面可以在行业协会、企业、农户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承担地标农产品品牌优势的发展和维护责任,将政策内化为企业、农户的具体生产、经营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农民合作社,对地标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进行更直接的监控与指导,如对种子与肥料等投入品的购买、地标农产品的生产方式进行统一管理,要求农户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从源头确保地标农产品的绿色生产;培育专业的技术人员,解决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技术问题,提高地标农产品的地方供给能力、拓宽地标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日本农产品在品牌发展进程中主要依托农民协会整合分散的企业和农户资源,采取政府引领、协会运作、企业带头、农户参与的模式,实现农产品增收、农民致富,构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这值得我国借鉴。更多的经营主体参与到地标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中来,将有效推动我国地标农产品的专业化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提高地标农产品的竞争优势[15]。

4 结论

(1)地标农产品与其产地环境的发展具有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良性关系。地标农产品产地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和水资源条件等地理要素影响着地标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品类分布和风味特色,其人文历史赋予了地标农产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对地标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合理的分类规划,有利于优化我国地标农产品的整体分布。根据地标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及地标农产品的生产优势,可以将其分为绿色多优势产品产区、无公害多优势产品产区、绿色少优势产品产区、无公害少优势产品产区。

(3)地标农产品的生产应当因地制宜,生态农业技术体系能够应用于多种类型产地环境的改良和地标农产品质量品质的综合提升,优化地标农产品的种养模式,为地标农产品保护制度的实践提供更多参考方案,为地标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4)除了地标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质量,也应注重种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这有利于提升地标农产品的物种多样性,促进地标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5)提升产业链能级、实现产业链融合是未来地标农产品产业链的布局方向,激活产业集群效应,加强对地标农产品生产的监管和保护,构建政府、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和互促机制,可以促进我国地标农产品发展水平的提升,增强地标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猜你喜欢

产地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警惕“洗产地”暗礁
食物离产地越远越好
测定不同产地宽筋藤中5种重金属
加强产地检疫实现以检促防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