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格局分析

2023-10-21黄炳贵通讯作者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长沙市湘西湖南省

方 明 黄炳贵 张 越 刘 勇(通讯作者)

南华大学 湖南衡阳 421001

引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世代相传、口传心授活态的文化遗产,体现着民族智慧和精神,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具象的文化基因。[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当前,湖南省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关注度很高,各地市开展了大量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部分地区也存在对非遗内涵挖掘不充分,以文塑旅作用发挥不足;部分非遗传承人群尚未将融入旅游作为新的传承实践方式,以旅彰文效果不明显;相关旅游服务中非遗传承人群参与深度不够、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湖南省非遗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厘清湖南省非遗空间格局的异质性,以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扎实做好湖南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促进当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梳理非遗与旅游的研究,在国外,聚焦于非遗旅游的保护,内容涉及:完善立法保障、聚焦保护与传承的平台建设、多渠道拓宽公众参与体系、强化对传承人的管理以及保护和创新并举等方面。在国内,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非遗旅游的资源数字化、人群行为与感知、产业融合、资源价值评价和资源开发等方面;从研究方法上看,由从定性(RMP分析法、ASEB分析法等)到定量(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再到两者相结合的经过;从研究尺度上看,主要以全国尺度、跨区域和部分省市等。聚焦于湖南省非遗,运用EXCEL数量统计分析、GIS空间格局分析和地理探测器,解读湖南省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影响其空间分布因素,旨在从非遗的保护发展和阐释弘扬两个维度,为湖南省非遗的针对性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推进湖南非遗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含扩展项目)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至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含扩展项目)为基础数据。截至2023年7月,湖南省国家级非遗有137项,省级非遗有410项。从非遗名录中整理湖南省内申报单位的数据后,为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对其进行以下处理:将多地申报的相同非遗项目按申报地的个数数量来统计;将申报单位的非遗项目以单位所在地级市来统计。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后,共得到640条湖南省非遗有效数据。

1.2 研究方法

运用EXCEL软件数量统计、Arc GIS10.5软件空间格局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对湖南省省级及以上非遗市域、类型分布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综合考虑,探讨湖南省非遗空间分布特征的成因,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1)平均最近邻指数:结果分析说明湖南省非遗的空间分布类型[2],根据平均最近邻指数取值的不同,可将其空间分布状态分为聚集型空间分布(平均最近邻指数<1)、随机型空间分布(平均最近邻指数=1)和分散型空间分布(平均最近邻指数>1)3种类型。

2)核密度分析:生成密度分布图来直观反映湖南省非遗的空间分布状况[3],核密度数值越大,说明其空间分布在该区域越聚集。

3)地理探测器:探测其空间的分异性,揭示其背后的驱动因子,其统计量可以度量空间分异性、探测解释因子和分析变量间交互关系,[4]结果取值为[0,1],数值越大表明指标的解释力越强。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省非遗空间分布结构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将非遗分为10大类型,可将湖南省非遗亦相对应地具体划分为10大类型,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5]

对湖南省非遗项目数量的统计结果所示(表1)。从湖南省非遗类型来看,湖南省非遗以传统手工技艺最多,为143项,占比22.34%,最少的是曲艺,为26项,占比4.06%。从湖南省各地级市非遗数据来看,第一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为137项,占比21.41%,最后是湘潭市,为20项,占比3.13%。

表1 湖南省非遗类型及数量的地理分布表

综上可知,湖南省的各类型、地级市非遗数量均存在不均衡的特点,差异性较为明显。从各类型和数量上来看,以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和民俗类为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和曲艺类最少,数量最多的传统手工技艺较之数量最少的曲艺相差117项。其各地级市非遗数量上以湘西州最多,株洲市和湘潭市非遗数量最少,非遗数量最多的湘西州较之数量最少的湘潭市相差117项。

2.2 湖南省非遗空间分布类型

利用Arc GIS10.5中平均最近邻分析工具,对湖南省非遗总体数据进行计算,测算出湖南省非遗z得分为0.915418, p值 为 0.359972, 平 均 观 测 距 离=24738.6629米,预期平均距离=23727.2000米,平均最近邻指数数值为1.042629(>1),说明湖南省非遗在空间上呈分散型空间分布类型。

2.3 湖南省非遗的密度分布特征

利用Arc GIS10.5的核密度分析工具来进行可视化表达,得到了湖南省非遗总体与不同类型的核密度分布图(图1、图2),以探求其空间分布的聚散状况。

图1 湖南省非遗总体核密度分布图

图2 湖南省非遗各类型核密度分布图

2.3.1 湖南省非遗的总体核密度分布特征

湖南省非遗总体上空间分布,呈现“两点聚集,多点分散”的空间分布态势(图1)。表现出非遗空间分布对人的依赖性,湘西州是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多民族文化交融中心,长沙市是湖南省省会,两者均人口总数大和生产实践频繁,表明多民族基础和人口总数是推动湖南省非遗核密度圈形成的因素之一。

明显突出一个主核密度圈、一个次核密度圈和多个三级核密度圈。其中主核密度圈以湘西州为中心向周边两市(张家界市和怀化市)辐射;次核密度圈以长沙市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三级核密度圈无明显中心点,核密度值较小,但覆盖面积大。

2.3.2 湖南省非遗各类型核密度分布特征

湖南省非遗不同类型上空间分布有不同的聚散区域(图2)。表现出:其一,分布不均衡,并且分布范围差异较大;其二,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沙市人口数量多且具有一定经济优势的区域,次集中于湘西州的多民族聚居区域。

其中a.民间文学以湘西州中部、西北部最为密集;b.传统音乐以长沙市与湘潭市交界处、邵阳市与娄底市交界处、永州市与郴州市交界处、湘西州南部、怀化市南部、常德市北部、岳阳市西北部和株洲市东南部形成多个聚集点;c.传统舞蹈以湖南省边界聚集形成环状形,主要集中在湖南省西北部;d.传统戏剧以邵阳市与娄底市交界处、长沙市中部和衡阳市北部三地接近集中分布;e.曲艺以衡阳市与永州市交界处、长沙市中部和常德市中部最为密集;f.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湘西州东部、邵阳市与娄底市交界处、长沙市与湘潭市交界处、邵阳市西南部和益阳市东北部多个高密度区域分布;g.传统美术以怀化市与湘西州交界处、长沙市中部和邵阳市东北部分布最为丰富;h.传统手工技艺以长沙市与益阳市交界处和湘西州分布较密集;i.传统医药以湘西州南部、长沙市中部和邵阳市与娄底市交界处较为集中;j.民俗以湘西州南部最为丰富。

2.4 湖南省非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湖南省非遗空间分布特征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6],研究并梳理国内非遗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再结合湖南省的实际状况,确定从自然和社会环境2个维度7个具体因素来分析湖南省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测算出7个影响因素对湖南省非遗空间分布形成的影响程度(表2)。

表2 影响因素及因子解释力

2.4.1 自然环境因素

非遗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地形地貌影响力为0.04。湖南省的地貌轮廓是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盆平原展开。[7]平坦开阔的地形地貌加强人与文化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险峻陡峭的地形地貌降低外在因素对当地文化的冲击,均有利于非遗的形成,对此地形地貌的平坦与封闭对于湖南省非遗聚散分布的影响不能简单判断为推动或阻碍。从湖南省非遗总体空间分布上看,湘西州山地和长沙市平原均是非遗高密度分布区,其余多地形区域存在着非遗均匀分布的空间状况。

2)河流影响力为0.41。湖南省河网密布,主要为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及其支流。[8]早期人类便是选择依山傍水的区域定居,人作为非遗的载体,湖南省非遗空间分布与河流有着密切关系。流经长沙市、株洲市、衡阳市、郴州市和永州市的湘江,流经益阳市、娄底市和邵阳市的资水,流经常德市、张家界市、湘西州和怀化市的沅江,和流经岳阳市、常德市和张家界市的澧水,四水水系周边均存在非遗空间分布较为密集区域的核心点。

2.4.2 社会环境因素

人类作为非遗的创造者和发展者,社会环境对非遗的影响较大。

1)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力为0.69。经济发展水平对湖南省非遗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决定力。GDP的增加能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提高对非遗的关注度,更容易形成非遗高密度分布区。GDP排名前三的长沙市、岳阳市、常德市非遗聚集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市区。

2)人口影响力为0.31。当前湖南省非遗继承人老龄化严重,而部分类型非遗的继承人选择上较为苛刻,人口总数的增加能够对其传承人有更优的选择性。人口数量最多的长沙市在非遗总体和不同类型非遗空间分布均较为丰富。

3)交通影响力为0.38。交通便利可以提高非遗传播度,形成了湖南省各地级市中心均成为非遗空间分布向周边区域扩散的核心点。

4)文化影响力为0.52。文化发展与非遗形成息息相关,多文化区域更容易形成非遗聚集区。湘西文化地区是湘西州,也是湖南省非遗空间分布主核密度圈。

5)民族影响力为0.07。各民族文化本身都带有民族性的烙印,受民族性作用,民族的聚居与非遗空间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如湘西州就是湖南省非遗空间分布的聚集区。

结 语

湖南省非遗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湖南省各地级市非遗数量差异明显,但湖南省北部和东南部差异不大;其各类型非遗数量结构不均匀,以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和民俗类非遗为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和曲艺类数量最少。第二,湖南省非遗总体上具有明显的分散分布态势,呈现“两点聚集,多点分散”的空间结构。其中,各类型非遗空间分布均存在聚集程度低的情况。第三,不同因素对非遗空间分布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力,社会环境中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和交通对湖南省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较大,而自然环境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但也是非遗发展重要的因素。同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在非遗容量和方位上,随着非遗项目的不断挖掘与丰富,未来进一步扩大其市级、县级等级别并精准定位进行更加深入的空间分布研究。第二,在指标评价体系上,随着自然变化、经济发展和新政策的推出等,未来进一步纳入更多元、科学的指标进行探索其与湖南省非遗的联系。

猜你喜欢

长沙市湘西湖南省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长沙市控编减编工作的实践探索
简述长沙市三种不同边坡支护方式
长沙市:长沙市举行地铁应急逃生演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