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颊针联合行气通痹法针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患者血脂代谢和心功能的影响

2023-10-21赵艳茹蔡国锋顾媛媛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9期
关键词:行气稳定型心绞痛

赵艳茹,蔡国锋,顾媛媛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作为一种更严重的心绞痛,是一种异质性临床综合征,与心脏缺血事件和猝死的风险高度相关[1-2]。根据《冠心病防治指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凝剂与降脂药物是心绞痛的一线治疗药物[3]。虽然这些药物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但在面对心绞痛这一复杂疾病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4-5]。而且临床研究发现,传统的抗心肌缺血治疗并不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5%~15%的难治性患者仍有心绞痛症状[6]。因此,寻找新的补充替代疗法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尤为重要。

针灸疗法作为一种被大众接受的补充替代疗法,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具有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等优势[7-8]。且大量临床试验发现针灸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疗效[9-11]。然而,在临床中采用何种治疗措施疗效更明确还尚无定论。笔者近年来使用颊针疗法联合行气通痹法针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相比较,通过考察血脂、血液流变和心功等指标,观察颊针联合行气通痹法针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找到疗效最优的针灸疗法,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临床筛选2020年12月—2022年6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就诊的慢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年龄46~69岁,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心脏医学会/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AHA)冠心病慢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12],以及依据中华医学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髙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13]中相关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4]和《中医内科学》[15]中关于胸痹的相关标准制定。症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倦怠乏力、肢体困重和面色紫暗,舌暗,舌苔浊腻或白滑,脉滑或涩。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②年龄46~69岁,均为首次确诊;③依从性好,无心脏手术史;④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或严重的心律失常(房扑、快速房颤和室性心动过速等)者,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高血压病者;②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及精神障碍者;③有出血、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过敏者;④在过去半年内因心血管疾病曾接受针灸治疗者。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给予西医内科常规基础治疗,包括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和调脂等用于预防心绞痛。①扩血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欣康,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1039),口服,40 mg/次,1次/d;②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71021),口服, 100 mg/次,1次/d;③调脂:阿托伐他汀(舒迈通,福建东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93043),口服,20 mg/次,1次/d。疗程为4周。

2.1.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施以颊针联合行气通痹法针刺治疗。①颊针疗法:取穴部位为左侧颈穴(颧弓跟上缘处)、头穴(颧骨弓中点上缘上1寸)和阿是穴(左侧耳垂前耳轮切迹与耳垂根连线之中点),穴位定位参照《颊针疗法》[16]。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患者的左侧颊部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选择套管进针,采用0.16 mm×2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以30°角斜刺为主,针刺深度为5~10 mm,根据患者得气反应调整针刺的深浅,以医者手下出现阻滞感为度,得气后无须提插、捻转等操作,不行补泻手法,留针30 min。出针后用干棉球压迫片刻,切忌揉挤,以防出血、渗血,每周3次,隔天治疗1次,共针刺4周。②行气通痹法针刺:取穴部位为内关、膻中、气海、血海、郄门和阴郄,血瘀严重患者可加背部心俞、膈俞。穴位定位参照《针灸学》[17]。操作:患者取坐位,手心朝上,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0.25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针刺患者双侧内关,直刺进针深度10~15 mm,得气后分别连接英迪KWD-808I脉冲电子针灸治疗仪,电极通电,电流设置0~50 mA(以有轻微痛、酸胀麻木感为佳,并以患者耐受为度),疏密波,低频(2 Hz),留针30 min;膻中,向下平刺20~25 mm,得气为止;气海、血海直刺25~30 mm,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郄门、阴郄针刺10~15 mm,采用捻转手法;心俞、膈俞与皮肤呈45°角向下斜刺10 mm,捻转得气,不留针,留针30 min,行针1次/10 min。每周3次,隔天治疗1次,共针刺4周。

2.2 观察指标

2.2.1 血液流变学参数 治疗前后空腹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检测全血低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2.2.2 血脂指标 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3 000 r/min离心 10 min,取上清,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水平。

2.2.3 心功能指标 使用心脏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脏每搏输出量(SV)与射血分数(EF)。

2.2.4 心绞痛发作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周内心绞痛发作频率(次/周)、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min)和硝酸甘油用量(mg/周)。

2.2.5 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计分,0分表示无痛感,10分表示疼痛无法忍受,疼痛感随着分数的增加而增加[18]。

2.2.6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估生活质量,共19个条目,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19]。

2.3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20]相关标准。①显效: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减少≥95%,静息状态心电图呈正常,心绞痛发作时间显著缩短且硝酸甘油的用量减少>80%;②有效:50%≤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95%,静息时心电图ST段降低<0.05 mV,心绞痛发作时间有所缩短,50%<硝酸甘油的用量减少≤80%;③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或较治疗前加重,静息时心电图≥0.05 mV。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血液流变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参数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TC、TG、HDL-C及L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TG及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HDL-C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V、EF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每次持续时间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硝酸甘油用量、VAS和SAQ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硝酸甘油用量明显减少、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SAQ评分明显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硝酸甘油用量、VAS及SAQ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76.67%,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病位在心,与肺、脾、肝与肾密切相关[21]。先秦时期《素问·痹论》中即有“心痹者,脉不通”之说,准确描述了心绞痛的病机。中医理论认为,血脉瘀滞所致血流不畅是胸痹心痛的重要诱因[22]。针灸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和替代疗法,具有活络经脉、促进气血通行的作用[23]。既往研究发现,针刺可以调节心脏自主神经的活性、改善心脏供血、保护心功能和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能力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绞痛症状[24]。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也已经被反复证实[25],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时间[26]。

颊针疗法是由王永洲教授及其团队临床实践并研究总结创立,是通过针刺面颊部特定穴位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套全新的微针体系,以最大化实现无痛针灸的新疗法[27]。王永洲教授撰写的《颊针疗法》于2017年问世,并开始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推广应用。心身病的根源最后都要落实到脏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举痛论》提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黄帝内经》也有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人体的生理活动,包括人体之气与天地自然之气的交通,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精微物质的流布代谢,正气对病邪的抵御驱逐等,都依赖气机的升降出入。而颊针便是通过调畅气机治疗脏腑疾病。目前,已有研究证实颊针全息疗法能明显改善心脏X综合征患者心绞痛症状,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和心肌供氧[28],因此颊针疗法有望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规治疗的重要补充。

《素问·举痛论》中记载:“百病生于气也”,说明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绞痛的中医基本治则以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为主,行气通痹法是基于《黄帝内经》中“审察卫气,为百病母”的学术思想,深入研究卫气理论对针刺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指导作用[29]。皇甫谧认为:“心澹澹惊,间使及大陵主之,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内关穴是治疗冠心病、缓解心绞痛之要穴,功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善治心痛、心悸、胸闷与胸痛等心胸诸疾,故胸痹心痛不论寒热虚实皆可用之;膻中可补心气,调节心胸气机,并能活血化瘀,主治胸痛、心悸;气海居于人之下焦,为先天元气聚会之处,刺灸既可增加元气,亦可调摄、疏利下焦气机,兼可改善心、肺、脾与肾脏气虚惫,可有效改善心绞痛气虚之症;取血海运化脾血,化血为气,使气行血行。郄门、阴郄分别为手厥阴经和手少阴经郄穴,善治心系急症。心俞、膈俞具有宽胸理气、活血养血及和胃降逆的功效,是治疗心痛、心悸与胸背疼痛之主穴。诸穴合用,共奏通阳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血脉瘀滞所致血流不畅是胸痹心痛的重要诱因[30],从而导致血液流变学变化、黏稠度增加和血流阻力增加[31-32]。血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人体内脂代谢发生紊乱,LDL-C可携带TG、TC进入冠脉血管壁沉积,生成不稳定性斑块,斑块脱落或血小板聚集于斑块处形成的血栓均会引起动脉血管变窄,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心肌血流量减少、心肌缺氧和血液黏稠度升高等,进而导致冠心病心绞痛[33-3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本研究配合临床常规治疗,发现颊针联合行气通痹法针刺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调节血脂和改善心功能,进而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然而,本临床观察的患者数量较少,而且仅对患者治疗4周内的疗效进行观察,对于患者的长期疗效调查尚未明确,以后应当深入研究,完善采样客观条件的统一性,以此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猜你喜欢

行气稳定型心绞痛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十五 “陈抟睡功(一)”“吕祖行气诀”导引法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
行气药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