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彝族刺绣的发展现状研究
2023-10-21陈菊
陈菊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0 引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且凉山彝族大致分为以诺、圣扎和所地三个方言地区,每个方言区均有各自鲜明的服饰特点,在文化内涵的表征上也存在一定差异[1]。其中服饰上的刺绣文化几乎完整保留了纹样图案和承载的历史神话、生活哲学意识,这也成了彝绣的民族特色[2],在2021年,凉山彝族刺绣(简称“彝绣”)被列入了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凉山彝族对于其服饰中的刺绣研究大多集中于刺绣内容、工艺、文化内涵以及美学的研究,但基于当前凉山彝绣的生存现状而言,它在发展过程中仍还存在着一些困境。
1 大凉山彝族刺绣概况
首先,服饰是体现族群归属、社会角色、身份地位、社会性别的象征符号,是信仰文化图腾表达的载体,还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历史记忆的载体[3]。而彝族刺绣则主要是运用于服饰之上,少量运用于佩饰、头饰、鞋饰之上。其刺绣文化不仅是彝族文化的精髓,还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其服饰上的刺绣而言,凉山彝族服饰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品种超500种,各种配饰和刺绣图案多达上千种[4]。在20世纪80年代后,彝族青年男女大多喜欢现代服装,中年男女则是外来服装与传统服装并穿。而中年妇女多数是上着彝装,下着外来服装。只有在节日和婚丧嫁娶时才会穿着盛装。
1.1 凉山彝族服饰的基本概况
彝族服饰大致分为三类:圣乍式服饰、义诺式服饰、所地式服饰[1]。
圣乍式服饰是流行于圣乍话的喜德、越西、冕宁、盐源、西昌、木里及昭觉、金阳、德昌等县的部分地区的服饰[1,5]。男子上衣分内外衣以及披肩(称之为“察尔瓦”)三种,其中内衣用白布缝制,上面不绣任何图案。其中,老年人的服饰多用青色和蓝色,很少用刺绣修饰;青年男子则是在袖口、领口及胸襟绣花边;青年女子身披坎肩,在衣摆周围绣一圈白兔毛。而在以前,该地区的妇女都喜欢穿五节彩裙,青年以红、黄、蓝为主,中老年则以青、蓝、红为主,童裙则是三节彩裙[1,5-6]。同时,该地区由于男子的裤脚相比其余两个地区而言,不大不小,有60厘米宽,称之为“中裤脚”地区。
义诺式服饰是流行于义诺话的美姑县及雷波、金阳、昭觉等县的部分地区的彝族服饰[1]。中老年头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称“助铁”(汉译“英雄髻”),老年上衣宽松且绣有花边,青年多穿黑色和蓝色的袖口和胸襟绣有花纹的上衣;青年妇女有衬衫、外罩衣、背心三种上衣,且贴花和刺绣复杂,其颜色丰富,赤橙黄绿青蓝紫色都用;中年妇女服的环身、襟袖贴青或蓝布宽边,加红、黄、绿色细条纹为饰;老年服则相对要简单些,少用红、黄、紫色,也很少有刺绣图案,下装同样是五节彩裙,青年着装鲜艳,中年次之,老年裙不配红、黄色,是单纯的青色或黑色。同样,该地区因其男士的宽大裤脚,而称之为“大裤脚”地区。
所地式服饰指流行于所地话的布拖、普格以及德昌、会东、会理、宁南等县的部分地区的彝族服饰[1]。男子上衣较短,爱披羊毛毡。妇女则多数穿大襟衣,衣服上的刺绣表现为多贴花、盘花以及镶嵌各种传统纹样,如镶嵌金银饰品的同时,在外衣上绣一些比较素雅的花纹。该地区因男子的裤脚较小,而称之为“小裤脚”地区。
1.2 彝族服饰中的刺绣纹样概况
彝族服饰中的刺绣元素大多来源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实践[2]。其刺绣图案的形式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分为自然纹样、生产生活纹样和几何纹样。虽然彝绣的纹样品类丰富,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是遵循传统,因为这些纹样承载着众多历史文化和图腾崇拜[2,7]。原始彝绣的形式与内容,主要归纳为五类[7]:一是与自然环境有关的自然类,如山脉纹,水波纹、日月纹、云彩纹等[7]。这些纹样取材于自然元素,希望大自然能够造福他们。二是与自然界中的植物相关的植物纹,主要有花朵纹、树叶纹、蕨基纹等[7]。彝人认为这些植物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与他们的繁育有关。三是与动物相关的动物纹,如羊角纹,鸡冠纹,牛眼纹等[7]。在彝族人的日常生活中,牛羊鸡是最常见的动物,就连在仪式活动中都会经常用这些动物来进行祭祀。四是与日常的生产生活、生产工具相关的纹样,如窗格纹、栅栏纹、火镰纹等[7],这些纹样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表达彝族人民生产生活顺利的希望。五是一些比较具有抽象意义的几何纹,如用点、线、圆、角进行随意搭配,有弯纹、直线纹、连接纹、勾角纹等[7],这些纹样没有特殊含义,只是为了装饰。
彝绣纹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绣娘的审美而变化[7]。每一个绣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审美搭配、文化知识进行不同的设计,即使运用相同的素材,也会通过组合方式把几何纹或植物纹进行不同的搭配,从而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彝族刺绣。
2 大凉山彝绣的发展现状
彝绣文化在彝族文化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彝绣文化在文化传承、产品创新、市场发展等方面上逐渐受到影响,使得彝绣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举步维艰。
2.1 生存现状分析
刺绣艺术是彝族服饰的重要文化元素之一,是彝族先民在几千年的劳动与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他们总结彝族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化的东西已逐步取代了手工作业,如刺绣针法中的挑花、贴花、穿花、锁花、盘花、补花、垫花绣等已逐渐失传[8],款式单一、面料厚重的传统彝族服饰已不太适应当下彝人的生产生活。传统的手工刺绣只有在传承人或顾客定制时才会手工制作,为了节约成本和时间,现在的彝绣基本上都是机器生产:有的用电脑设计模板,有的用机械设备生产绣片和成品加工。除此之外,传统彝族刺绣的制作流程繁琐,需要自产、自织、自染、自缝,费时费力,这也导致现在的彝人不愿手工缝制,而是直接购买成品。
2.2 彝族刺绣生存困境及其原因
2.2.1 彝绣的传承与发展受阻
近年来,随着现代服饰、古装服饰、二次元服饰以及国外服饰文化的影响,使彝族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这也使得彝绣文化的传承发展上受到限制[9]。同时,彝族服饰的穿戴比较复杂、价格较高、不常穿戴,一般只有节日或婚丧嫁娶时才会穿着盛装,这也让大部分人对彝族刺绣文化的了解较少,对其传承力度不够。此外,彝绣的刺绣工艺复杂、繁琐,现在的彝绣绣工普遍年龄偏高且传承人少。加上凉山地区偏远,对外交流的机会较少,在对传承彝绣文化的认识上不足,大多数的绣工是为了谋生以及补贴家用而对基础图案进行手工绣制。对于年轻一代而言,由于对彝绣文化不够了解,使得他们从兴趣爱好上不愿意学习彝绣。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下,部分传承人或机构开设了培训班,专门组织了彝绣文化的手工技能培训,但由于传承后继乏力,很少有人愿意学,使得真正掌握彝绣技艺的人变少。而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没有专门的彝绣培训教材和师资力量,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只能依靠一些本地的“土专家”授课,对彝绣产品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全凭经验、直觉、喜好,使得传承人出现断层的现象。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彝绣的传承和发展。
2.2.2 彝绣缺乏创新
由于彝绣传承人及绣工们比较遵从传统的彝绣纹样,在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中,其生产的纹样形式比较单一,导致彝绣产品缺乏创新性。
首先,由于凉山彝族地区的奴隶制度一直持续到建国前,人们对传统的彝族文化保存较完善,且大部分地区位于高海拔地区,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较少,这使得他们的彝绣产品不能与时俱进,无法跟上时代潮流。同时对于外界的人来说,他们对传统彝绣的感情和喜爱是不能与当地人相比的。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服饰文化有专门的生产机构或加工厂,而彝族刺绣由于其知名度以及没有专门的生产公司或加工厂的加持,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一些服饰企业或店铺虽用机器生产,但对产品的工艺设计并没有投入使用,基本上是遵循传统,保留传统图案,或只是简单改造部分图案,这样容易使人们出现审美疲劳。
最后,彝族刺绣工艺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提炼,使得彝绣文化缺少新技术的加持,从而难以与其他刺绣文化相竞争,这也导致其在形式与技术上缺乏创新性。
2.2.3 彝绣市场竞争力弱
随着现代服饰的流行发展以及现代生活观念的转变,导致大多数彝人只有在节日或人生礼仪中才会穿着盛装,使得购买彝族服装的顾客较少。而且现在的彝绣生产经营模式大多是以家庭的小作坊经营为主,生产量及投入量较小。因没有专业的彝绣人才,只能依靠店家自己的刺绣常识,且基本上不会购买刺绣生产设备和雇佣专门的绣工,这导致其成品的产量极少。凉山的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交通与经济发展都受到限制,外加上没有统一的市场规划、市场设计和市场营销,使得彝绣的传播途径以及市场竞争力受到阻碍。以州府西昌市为例,西昌城区在近两年才专门设计了文化创意园区,规划出专门的“彝绣一条街”,这条街上有将近30家的彝绣店铺,汇集了各个县的彝族服饰,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的刺绣图案和形式上基本遵循传统,除颜色搭配有最大的区别外,其余几乎是遵循传统,且他们的顾客几乎是熟人或当地人。但尤其成套的彝族服饰价格较为昂贵,使得其市场竞争力弱。同时,凉山彝绣的市场发展也缺乏多元媒介的宣传,使得群众的品牌意识不强,这就导致彝绣产业无法形成产业化以及较强的品牌效应。虽有政策大力支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其的保护意识以及社会大众的参与度不足,使得各地对刺绣工艺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不足,这也导致了彝绣文化的市场影响力不足。
3 大凉山彝绣的发展路径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对彝绣的传承刻不容缓。基于彝绣的发展现状,需要我们积极探讨发展路径助力彝绣文化。不仅需要对彝绣文化进行抢救和创新,让其不脱离原有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还需要政府、社会大众及多元媒体的大力支持。通过对传统彝绣的改良发展,使其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大培养传承人的力度,拓宽彝绣的市场发展空间,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3.1 加大彝绣技能培训
对于传统彝绣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政府、传承人、社会大众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传承人可以对自己掌握的彝绣工艺及文化知识进行整理,并细化相关的彝绣工艺流程或设计理念。若条件允许,可以将其整理成文献、书籍发表,或是提交相关的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也可以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彝绣普查,积极保存现有的彝绣纹样图案、彝绣知识或其他相应的文献资料。政府还可以适当提高传承补贴以及组织相应的传承人开办专业的彝绣培训机构,让传承人通过细化彝绣文化来传授更多人。此外,培训单位还可以联合各类人才开展交流活动,或举办彝绣技能竞赛、彝绣选美大赛等活动,从而提高社会大众对彝绣的关注度。
3.2 增加创新元素,拓展消费市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现代化背景下的彝族刺绣文化的生存环境日趋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对彝绣进行创新设计。一是对于彝绣设计材料的创新,可以利用新型的纤维材料,把彝绣与皮革、纱织材料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只在棉布上进行刺绣的限制。这样不仅可以使制作产品多样化,还能使制作材料多样化。二是基于刺绣图案的创新而言,可以在保留传统纹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对传统的符号元素进行修改,可以将其和现代元素相融合,如当下比较潮流的国风元素,这样不仅可以设计出既传统又不失潮流的彝族服饰,还能吸引更多的顾客。同时,这些别具匠心的图案有的是精心设计,有的是自由大胆的创新设计,不仅使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是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10]。三是对彝绣本体进行创新设计的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拓宽消费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如利用抖音、快手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等宣传彝绣文化,在线上进行多渠道的宣传和售卖与彝绣有关的东西。
对彝绣文化的创新发展,不仅是对彝绣本体的创新设计,还需要在消费市场上助力,利用线上+线下双模式共同提升彝绣的市场竞争力和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效应。
4 结语
凉山彝族刺绣文化是我们了解彝族文化的基石,并向我们传达出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彝族刺绣文化发展现状的探析,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还能借助文旅融合的优势,助力当地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