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就业指导教学优化路径
2023-10-21范冰倩
文/范冰倩
近年来,如何落实产教融合、优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何发挥产教融合的作用,来优化高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
产教融合对高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意义
有助于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以及职业,增强就业竞争力。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这门课程不仅是高职院校学生通往职场的“通行证”,更是帮助他们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首先,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分析自己,增强自我认知。通过引导,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适合的职业类型及判断自身能力是否达到职业要求等,从而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其次,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完善职业认知。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学生通过近距离感受职业,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实际应用的了解,从而明确职业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最后,协助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企业用人标准等,掌握职业市场特征。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通过企业的指导和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实际的职场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有助于无缝对接企业人才需求,提升就业满意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需与企业需求相融合,而产教融合是一种有效方式。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更好地为未来就业做准备。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也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只有不断保持与企业的联系及沟通,持续关注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并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等,才能够使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提升就业满意度。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就业指导教学存在的不足
产教融合表面化,深度合作欠缺。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尽管当前许多企业已有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想法和需求,但实际上相关合作往往流于表面。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仍以学校为主,企业很难从中找到契合点,其主导作用仅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与指导。因此,一些企业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仅是形式化的参与,缺乏深度合作。为了适应企业资源融入学校,高职院校需要打破教学常规,配合企业用人需求,重新规划教学秩序。但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较枯燥,考评方式不妥。就业指导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仅在二年级开设该课程,课程不成系统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其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浅显。课程设置侧重于理论讲授,缺乏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的实用课程。比如如何规划职业、如何发挥技能、如何充分利用它们等。其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较多课程内容只是简单地根据文件通知、专家编排,或教师自主编制的教材内容,导致教材与实际脱节,质量参差不齐。而且,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在思想上对课程不重视、师资力量有限,该课程多为大班级授课,均80-100 余人,导致任课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教学效果一般。此外,学生的成绩构成中虽有体现“平时为辅,期末为主”的评价方式,但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出勤而已,“人到心未到”,缺少实际的学习表现。且当前的考评方式仍以学校教师为主,学生自评较少,家长很少参与,企业就更难参与了。这样传统的考评方式不利于学生就业心态、就业意识的养成,且不能够客观展示学生真实学习情况。
教师引进不合理,师资水平不高。自2019 年起,各高职院校均意识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陆续出台实施产教融合政策。然而,在实际任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缺乏,并且经验不足。较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无专任教师,多为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兼课。他们并没有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实际需求,且对学生专业特征认知不足,这样的就业指导已经与实际需求相脱离。作为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也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国家就业政策,通过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传授就业技巧,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会通过学校组织的研讨会与线上交流会等方式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形势并掌握一线就业资讯。此外,一些教师也会利用寒暑假到企业提升、学习,但时间短、人数少。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就业指导教学优化举措
建设优质实训基地,落实深度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职业环境。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双方应该在保证实训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实训数量,确保校外实训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实践教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还能够吸引更多企业主动合作,形成良性循环。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基地,建造真实生产情景的实训室,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岗位的实际需求,建设集教学、培训和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室,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现代化的服务平台。高职院校还应该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实训基地设施和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备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特色教材内容,构建多元考评方式。目前,针对就业指导课程,各高职院校并没有统一的教材。为了更切合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培养学生能力符合职业岗位需求,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可以联合教材开发专家、企业人员、行业专家,融入职业能力的需求,一起编写适合学生情况的特色教材,内容既要“实”也要“新”还要“有用”,力争教学内容职业化,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发展特点。在教材开发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确保在提高教材质量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考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学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增加过程性评价比重。比如在平时成绩中增加课堂笔记记录情况、小组合作表现、课外实践活动等。其次,深化教师与学生所给予的内部评价。教师应做到多角度、多层次综合评价学生,通过自评表、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估,规范学生行为。最后,结合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就业指导教学评价应扩大外部评价范围。如引入校领导、企业专家、家长等主体全方位评价学生,特别是关注学生掌握的基础与核心技能能否符合企业用人需求。
搭建优质“双师型”队伍,保障实践教学水平。产教融合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经验均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拥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就业指导课程是紧跟国家政策、就业形势的课程,如果课堂中只阐述理论难免有些枯燥。因此,公共课教师也需要对接企业,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一方面,学校可组织教师参加大规模的教研活动,了解各行业前沿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符合企业要求的教师可申请到企业挂职,熟悉企业环境,了解岗位设置与架构,构建人脉网。此外,企业员工也可兼职学校教师,保障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企业员工长期在一线工作,对企业的用人标准、能力需求等有深刻的了解,他们的加入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具灵活性。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学需要不断优化,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就业指导教学,不仅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够促进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教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使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学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好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