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翻译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2023-10-21杨卉卉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外语育人

杨卉卉

(三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谁培养人”尤为关键。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之间没有泾渭分明的职责划分,都承担着为国育人的本职工作。秉持协同合作、共同育人的原则,“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1]。教师是教育的实施主体,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做得好不好,取决于教师的能力。专业课教师要思考“三全育人”理念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出的要求,了解自身存在的认识或实践盲区,不断优化自身的实践逻辑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成效。

一、重视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翻译是实现中外优秀文化双向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近现代中国引入并翻译了大量西方自然、人文科学著作,对中国的经济腾飞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西方的话语霸权和意识形态也同时在中国慢慢地渗透,不断冲击影响着中国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认知也不全面,如果不加以正向引导,即便习得了知识,也并非有见识,成为中华英才更无从谈起。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包括翻译教学在内的一切外语教学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学习范畴,必然夹杂着大量社会文化或意识形态元素。因此,高校外语教学,包括翻译教学,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因为这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问题[2]。

“谁来做”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六大要素之一[3]。除了外语教育家、语言研究者、教学管理者和学生,外语教师站在了外语课程思政教育的一线阵地。要在外语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目标,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举足轻重。换句话说,教师必须具备能将育人和育才目标结合起来的能力,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般地洒在学生的心田。所以,外语教学课程思政要取得成效,必须拥有一支能够真正理解课程思政意义及其重要性,且能够在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外语教师队伍[4]。

二、扫除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盲区

专业课教师队伍是学科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依托。然而,在现阶段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进程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认知和实践上存在盲区,课程思政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自身专业学习和业务能力停滞不前,对本专业高阶前沿知识欠缺了解,更缺乏将高阶前沿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对专业课选用教材的判断和筛选能力薄弱,给什么教什么,无法完善教材的不足之处,自然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深度挖掘和融合课程思政元素;三是课堂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实时互动真诚交流的能力,因而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意识的误区和专业学习的困惑,无法适时实现价值引导和能力培养;四是对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流于形式,局限于卷面知识考查,忽视考查背后的德育引导,教学与考查各行其是,没有形成前后呼应互为补充的关系;五是片面认为课程思政仅面向学生,忽略了教师本人在课程思政大格局中的重要示范作用和深远影响,忽视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和学术素养,没有构建团结协作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鉴于存在的上述问题,教师必须正本清源,扫除认知上的盲区,检视自身的薄弱之处,有效提高个人的课程思政能力。首先,专业课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认同,育人和育才同向同行,德育和智育浑然一体,都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不能片面地追求知识传授,忽略价值引领的重要性[5]。即便“术业有专攻”,专业课教师也要深刻理解“传道”在“授业”之前,之后方能“解惑”,“立德”才能“树人”。其次,专业课教师要与时俱进,笔耕不辍,教学相长,要在实践中掌握方法,“术”与“道”必须因“科”制宜、因材施教。专业课教师在掌握本学科特点、学习规律和学生需求上拥有绝对优势,学习如何将思政教育灵活融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就一定能让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得到“源头活水”,变得“清如许”。最后,专业课教师要有清醒的全局意识,明白课程思政不仅仅是面向学生,更需要教师落到实处,也不能只靠教师单打独斗,必须同心同德、协同合作,方能实现成效。课程思政要从一门专业课出发,必然依靠学校、部门、团队的通力合作,兼顾学科内部不同层级的科学要求和协调发展,实现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做到校内和校外联动[6]。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实现课程思政成效,专业课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增强意识,肩负职责,强化协同育人的理念,加强内容融合的能力,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升个人素养[7]。本文就三江学院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为例,探讨翻译专业课教师提高个人课程思政能力的开拓方式和实践路径。

一是专业课教师要在术业和思想上与时俱进,加强对传统基础或高阶前沿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同时思考辨别有哪些专业知识可以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念,树立远大目标,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务,指引学生将个人成长发展和国家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就翻译专业课程来说,教师应该在协同育人的大格局中,对不同类型翻译课程的教学重点进行思考,让各类课程互为补充,从易到难,由点到面,恰当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课程思政成效。比如,专业基础课程笔译主要侧重于英汉互译中的翻译方法或技巧的逐一学习,更加注重字、词、句层面的思考,分析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钻研精神、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而翻译方向课程翻译与实践则更看重英汉互译在段落篇章层面上的整体把握,重视翻译策略或方法的综合应用,在语篇学习和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学以养德、学以致用和用以报国的志向,提高翻译能力。

二是专业课教师要发挥好教材在课程思政推进中的作用,根据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教材,也要有意识地完善现有教材的不足之处。翻译专业课教师要审慎选择翻译教学材料,剔除可能会让学生思想意识产生错误认识或对学生价值观念造成不良引导的文本,让学生既能从语篇阅读中萌发思考,又能在老师讲解中获得价值引领和文化感召。比如:翻译方向课程翻译与实践因为更加侧重学生篇章层面的翻译实践,便采用了课程教师合作编写讲义的方式,在合理的框架结构下,选择能够对学生价值观念具有正向引导的语篇,让学生无论在课堂学习还是课外自学环节,享受语言文化的心灵滋养,自然而然接受真善美、拒绝假恶丑。以该课程自编讲义的文学翻译章节为例,《论读书》启迪心智,《瓦尔登湖》亲近自然,《落花生》立志成才,《学问与趣味》点拨迷思,《老人与海》永不言败,《威尼斯商人》彰显公义,《辛德勒的名单》颂扬悲悯,《弗洛格和他的朋友》善良童真。专业课教师对教学语篇的充分把握,能够保证学生接受思想意识、价值导向和文化引领三位一体的认知和实践教育。

三是专业课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抓住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每一次机会,上好每一堂课,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适时适当地点拨、解惑,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就翻译教学来说,教师要重视课堂话语,因为任何话语都具有价值取向,还要从思政视角思考和解释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考虑问题[8]。比如:学生在翻译“一带一路”时发现有“One Belt One Road”和“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等不同译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查证比对,哪一种译法出现得更早,为什么译法会出现变更,哪一种译法是现行的官方译法。学生在独立求证后学习到,后一种表述避免了英语文化语境中可能传递的政治暗示,突出了平等友好的合作倡议。又如中外媒体报道的香港警察转用中式步操一事,国内媒体对“中式步操”的译法是“Chinese-style foot drills”,而部分外媒报道用语为“Goose-Step”。学生可能想当然地认为外媒用语更加地道,但事实上“Goose-Step”在英语文化语境中带有讽刺和负面色彩,其政治暗示的不良居心可见一斑,不能照搬使用。面对当今海量杂乱的媒体信息,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政治敏锐性,透彻解读涉华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用抽丝剥茧般的方式给学生指点迷津。

四是专业课教师要把握考查环节,让课程考查成为一种“无教学的教育”,在考查知识技能的同时融合德育教育,避免德育教育单一化和泛化倾向,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9]。通过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教师不再无序随机地选择考查材料,而会挑选出更具现实意义、更鲜活真实地折射出优秀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文本,让学生在深度实践中将文本背后的价值取向慢慢内化,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精神认同,肩负对民族文明的传承责任,将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通过自己的所知所学向外界正向表达。比如:“Polychrome porcelain:An ancient art with a promising future”让学生领略了中国湖南醴陵的五彩瓷,传统艺术在代代传承中,获得新生和活力;“Chishui bamboo weaving:A Guizhou community uses intangible heritage to craft a better future”让学生看到贵州姑娘用赤水竹编,领着乡村百姓走出深山,造就了生活的幸福之路。考查素材中生动鲜活的事例胜过单一泛化的口头说教,让学生获得了“无教育的教学”。

五是专业课教师要时刻谨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八个字,保持对教育的敬畏之心,提高专业水平和个人素养,严格自身的一言一行,做到言传身教。对翻译专业课教师而言,教师在翻译教学和实践中认真求索、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态度,自然会感染身边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只有踏实钻研、求真务实才能实现现阶段的个人发展,也才能在走出校门之后做到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对学生而言,尊师才能重道,尊敬教师是乐于学道的心理基石;教师要让学生敬重,不仅要学识渊博,更要品行优良。只有具备师德,教师才能立身、立学、施教;只有拥有良师,学生才能修身、立人、求教。教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是学生最直接、最直观的学习对象和榜样力量,让课程思政真正落实到人的行为上来,不再只是口号,真正深入人心,生生不息。

四、结束语

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地位的不断凸显,国家的发展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养、新视界的外语人才。中国的外语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为祖国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就必须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坚持“为谁做”,明确“谁来做”,就可以更好地推进“怎么做”。在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中,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也必须拥有一支具有良好课程思政能力的教师队伍。诚然,外语专业课程分门别类,不同课程的具体做法也大不相同,但最终的目标都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思想教育。就翻译专业课来说,教师要认同课程思政意义,树立课程思政意识,逐步扫除课程思政盲区,从课程协同育人、加强教材建设、把握课堂教学、革新考查环节和提高个人素养等实处入手,踏踏实实从小处做起,寻找新定位,实现新目标,不断提高个人的课程思政能力。通过协同合作推动外语学科、专业课程和课程教学之间开展全面育人工作,实现高校外语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外语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外语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大山教你学外语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