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2023-10-21张慈娟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吴 佳 张慈娟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1)

科技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媒体、大数据、互联网等一系列伴随新媒体发展而来的新传播样态令人应接不暇,也带来了教育方式方法的数字化、媒介化转型升级,教育生态和场域发生巨大变化,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和方式备受关注,需要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

一、新媒体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概述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从单向传输到双向互动、立体交互,从受时空限制到瞬间跨越阻隔实现同一个“地球村”;从传播者与受众泾渭分明到彻底模糊了二者的分界线,传播门槛的降低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信息传播也从定向化到如今的更趋个性化、自由化和高度参与化。

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延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并已成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新媒体带来的丰富信息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素材,其图文并茂、声画合一的传播优势,也利于原本生硬的理论知识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得以形象化表达,其无可比拟的交互性、虚拟化、实时性等技术优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更加鲜明的“大思政课”时代。从传播学视域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也从平面化走向了立体化、网络化和超时空化。然而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带有两面性,网络新媒体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因此,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新媒体技术,客观、理性认识和掌握网络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理清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利用什么样的新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怎样利用新媒体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网络+”的传播样态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网络构建的新场域使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更趋向平等对话,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导权首当其冲受到全新挑战,权威性受到冲击甚至被消解,被教育者的主动性和选择性更加鲜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改变和丰富了教育的形式,也深刻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样态和场域。这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的普及性和交互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主导性;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使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程显现一定的滞后性;网络信息的丰富和多样性又使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受多元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因此,面对新媒体技术这把“双刃剑”,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弄清和把握“网络把关”“微传播化”“信息冗余与信息干扰”等问题,从而趋利避害。

(一)网络把关

“把关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1]。传统以书籍、报刊、电视、广播为主体的大众传播中,所有信息的传播与选择均由“把关人”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多环节控制,传播和输出的价值导向容易掌握和把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其本身传播介质、特点的影响,作为主体的教育者也可以充分掌握教育内容信息的传播主动权,主动选择有利于实现灌输和说服效果的信息进行输送。

而新媒体传播则突破了时空上的局限,不仅使海量的信息有了同时存在的可能,而且将传播引入一个没有威权的世界中,网络信息不仅是丰富的,而且是泛滥的;不仅是自由的,而且是无序的;不仅传播事实,而且传播流言[2]。这种一元变多元、网格结点式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的“中心化”传播格局,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主体和受众之间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3]。一方面,教育主体面对海量信息无法及时有效对信息进行筛选把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传播把关职能被弱化或“失控”。“把关人”的缺失或弱化,使得网络泛娱乐主义、消费主义等多元化社会思潮与裹挟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乘虚而入[4]。这些垃圾信息对主流价值观信息的干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严重干扰大学生的正确判断和信息选择,侵蚀或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既是受众体又是传播者,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表达形式显然难以满足他们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因此,教育主体的权威性被逐渐弱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再盲目认同。

(二)微传播化

当前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信息平台的微博、微信、QQ 等所构建的网络信息平台通常被喻为微媒体,在青年大学生中得以广泛应用和广受青睐。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内外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更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6]。这在微传播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大学生作为使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最活跃的群体,其价值观念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圈层化的发展趋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第一,微传播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为多元文化的碰撞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西方国家实施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西方国家利用微传播的开放性,大力宣传裹挟西方价值观的影视文化、节日风俗、服饰潮流,推行宣扬其价值主张,以达到文化渗透的目的,这极大冲击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第二,微传播具有较强的自由性,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主体,自由交流,各种观点交织碰撞,充斥舆论场。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一些大学生仅凭碎片化信息,完全忽视信息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以自我情绪或利益作为衡量事实的依据[7]。原本完整的信息被恶意剪辑乃至面目全非,导致信息失真,虚假信息大肆传播,加之西方媒体的别有用心,利用信息碎片化这一特点,将完整的信息重新剪辑,扭曲事实,鼓吹所谓的“民主、自由”,严重影响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判断力。第三,微传播具有较强的隐匿性,虚拟的网络世界、匿名的互动方式、成熟的修图技术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此类隐匿性,故意向大学生群体散布或传播一些不良信息,甚至歪曲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等,以影响其价值判断和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些不良影响和风险也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敲响了警钟。

(三)信息冗余与信息干扰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话语权,青年大学生可以充分享受网络“红利”,享有充分的信息使用权和自由表达权。网络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同时也带来信息冗余与信息干扰等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对被教育者传递信息的过程,而网络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筛选带来了冗余,这必然会降低教育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接受度。其次,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各种舆论信息充斥,其中不乏谣言和误传,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公信力造成了负面干扰,不利于教育主体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再次,在“流量为王”的网络环境下,众多传播主体为了博取关注、获得流量,不惜通过恶意筛选、剪辑拼接等手段,曲解信息、断章取义,激发青年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大量肤浅的快餐式内容蒙蔽了人们的双眼,大学生群体的许多碎片化时间被一些杂乱、非权威的碎片化信息占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空间遭到严重挤压。最后,那些非教育者所选择传递的信息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干扰信息,不仅仅影响正常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其无关信息或不良信息还妨碍受教育者对正常信息的理解和接受,容易使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和焦点分散转移,这必然影响受教育者对信息的接纳和认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因此,在新媒体传播占据主流的信息传播时代,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重视网络问题,必须用顺应时代发展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传播的特点,用好用活网络传播,不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对提高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网络技术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发挥空间,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还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掌握网络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求,不断提高工作的水平和能力。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创建良好舆论环境,营造高尚文明、和谐健康的网络校园文化氛围

网络媒介为校园文化延伸和拓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整合各种校园网络资源,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站、微信宣传平台等,结合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同时要加强舆论监测和引导,密切关注网络动态,避免学生受到个别生活事件产生负面舆情的影响。

(二)主动设置议题,尊重虚拟网络的多元表达

传播学视域下,媒体传播的信息在社会大众面前被赋予了显著性和关注性。媒介不能决定人们想什么,但可以影响人们关注什么。因此,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牢牢抓住思想引导这条主线,不回避现实中的复杂议题,主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信息传播渠道。尊重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多元化表达,理性引导,避免硬性灌输,有意识地规划设置不同议题,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校园事件,利用好学生舆情关注队伍,培养一定的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避免网络谣言造成恐慌或情绪蔓延。

(三)重视媒介素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业务能力

科技变革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发展,数字教育发展正蓄势待发。面对网络传播的发展,要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就必须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即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教学以及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同时将自身选择、分析理解、获取、利用媒体及信息的能力通过课堂理论传授、课外交流、网络分享等不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以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转变思维观念,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新媒体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一定要转变思维,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受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借助其技术优势和传播优越性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将新媒体与传统校园媒体有机结合,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机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同时,注重新媒体传播的多元艺术表达,既加强主流思想引领又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多元需求,积极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