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气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与肺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2023-10-20陈美珠刘素蓉吴浩邓书华张莉董思凝

中国疗养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吸气异质性负荷

陈美珠,刘素蓉,吴浩,邓书华,张莉,董思凝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等障碍[1]。患者肺功能显著下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损坏[2],引起如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3],加重患者经济负担[4]。同时呼吸系统并发症也是SC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5]。

吸气肌训练(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IMT)是一种专门针对呼吸肌的力量训练,通过提高吸气肌力量,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研究表明,IMT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囊性纤维化等患者呼吸运动功能、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增强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6-8]。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法系统评价IMT对SCI患者呼吸与肺功能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对象为≥18岁脊髓损伤患者,不限制节段、急慢性患者;干预措施实验组采用吸气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常规康复治疗、安慰剂;结局指标为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自主通气(MVV)、吸气流速峰值(PIF)、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Borg呼吸困难量表、并发症(肺不张、肺感染、呼吸衰竭)。排除标准:无法获取全文;重要数据缺失;重复发表文献。

1.2 文 献 检 索 于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3年2月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检索中文关键词包括:“脊髓损伤/脊髓裂伤/颈脊髓损伤/四肢截瘫/截瘫”“呼吸锻炼/吸气肌训练”等;英文检索词包括:“Breathing Exercises/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Respiratory MuscleTraining/IMT/Resisted inspiratory training”“Spinal Cord Injuries/Quadriplegia/Paraplegia”等,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

1.3 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 将检索到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根据研究纳排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并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版)[9]独立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将筛选与评价结果交叉核对。若有歧义,交由第三方决议。

1.4 数据收集 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相关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国家、样本量、年龄、干预时长、干预方式、结局指标。如遇分歧,交由第三方决议。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Rev Man 5.4 软件进行Meta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与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计算合并效应量。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与95%CI表示合并效应量。研究间异质性,若P≥0.1且I2≤50%表示研究间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P≤0.1且I2≥50%表示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对异质性较大的指标(I2≥50%)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检验分析结果的稳定性,以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基本特征 初检获得文献646篇,其中英文571篇,中文75篇,经过筛选,剩余文献11篇,手动检索补充文献1篇[10],总计纳入12篇[10-21]RCT,总样本量为523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图见图1,纳入文献基本特征,见表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表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表[n,(±s)]

注:①=用力肺活量,②=一秒用力呼气容积,③=最大自主通气,④=吸气流速峰值,⑤=最大吸气压,⑥=Borg量表评分,⑦=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肺不张,肺感染,呼吸衰竭)。

年龄/岁 干预时长 干预措施 结局指标干预组 对照组 干预组 对照组Loveridge等1989[10] 加拿大 6/6 31±4.1 35±12 8周 吸气肌训练(阻力负荷)纳入研究 国家 样本量(实验组/对照组)常规护理 ⑤West等2014[11] 美国 5/6 30.5±2.2 27.9±2.8 6周 吸气肌训练(阈值负荷)安慰剂 ①②③④⑤Soumyashree等2020[12] 印度 15/15 29.0±12.6 34.4±13 4周 吸气肌训练(阈值负荷)呼吸练习 ⑤⑥Postma等2014[13] 美国 19/21 47.1±14.1 46.6±14.9 8周 吸气肌训练(阈值负荷)常规康复 ①②③⑤⑦Mueller等2013[14] 荷兰 9/8 35.2±12.7 41.6±17 8周 吸气肌训练(阻力负荷)安慰剂 ①②③⑤Liaw等2000[15] 中国 17/13 30.9±11.6 36.5±11.5 6周 吸气肌训练(阻力负荷)常规康复 ①②⑤⑥张美英2016[16] 中国 19/19 48.32±13.43 52.16±9.79 4周 吸气肌训练(阻力负荷)常规康复 ④⑤⑥⑦张美英等2020[17] 中国 33/33 47.3±12.9 51.9±11 4周 吸气肌训练(阻力负荷)腹式呼吸 ④⑤⑦李伊等2020[18] 中国 30/30 57.35±5.77 56.06±6.30 6周 吸气肌训练(阻力负荷)常规康复 ⑤李文涵等2022[19] 中国 42/41 46.22±5.17 45.86±5.75 30 d 吸气肌训练(阻力负荷)腹式呼吸 ①②③④⑤⑥⑦蒋孝翠等2021[20] 中国 30/30 51.77±11.02 48.03±11.79 4周 吸气肌训练(阻力负荷)一般呼吸训练 ④⑤黄文培2021[21] 中国 38/38 46.76±5.13 46.18±5.89 4周 吸气肌训练(阻力负荷)常规康复 ④⑤⑥⑦

2.2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 纳入的12篇文献有10篇[10-16,18-20]描述了随机分配方法,3篇[10,12-13]描述了分配隐藏,仅2篇[11,14]对患者与试验人员实施了盲法,有6篇[11-15,18]对脱落失访情况进行了描述,纳入文献偏倚风险图,见图2。

图2 纳入文献偏倚风险图

2.3 Meta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吸气肌训练结局指标的异质性检验和Meta 分析

2.3.1 最大吸气压 共纳入12篇[10-21]文献,总计500例患者。纳入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随机效应模型显示,IMT组MIP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2 吸 气 流 速 峰 值 共 纳 入6 篇[11,16-17,19-21]文献,总计333例患者。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随机效应模型显示,IMT组PIF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

2.3.3 最大呼气压 共纳入5篇[11-15]文献,总计108例患者。纳入研究间存在异质性,固定效应模型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

2.3.4 用力肺活量 共纳入4篇[11,13,15,19]文献,总计147例患者。研究间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

2.3.5 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共纳入5篇[11,13-15,19]文献,总计164例患者。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IMT组FEV1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

2.3.6 最大自主通气量 共纳入4篇[11,13-14,19]文献,总计144例患者。纳入研究间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显示,IMT组MVV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

2.3.7 呼吸困难Borg评分 共纳入5篇[12,15-16,19,21]文献,总计244例患者。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显示,IMT组呼吸困难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8 并发症 共纳 入5篇[13,16-17,19,21]文献,总计297例患者。研究间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显示,IMT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

2.4 敏感性分析 采用逐一剔除法对PIF、FVC、FEV1、呼吸困难Borg评分等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分别剔除Mueller等[14]与李文涵等[19]后FEV1结果发生逆转,提示该文献可能影响结果的稳定型;分别剔除李文涵等[19]、West等[11]文献后FVC结果发生逆转,提示该文献可能影响结果的稳定性。吸气流速峰值与呼吸困难Borg评分结果未发生改变,提示结果较稳定。

2.5 漏斗图分析 对纳入文献大于10篇的指标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提示漏斗图基本对称,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见图3。

图3 最大吸气压发表偏倚漏斗图

3 讨论

本研究对吸气肌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检索,共筛选出12篇RCT,通过数据提取与效应量合并对文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吸气肌训练对吸气肌力量以及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缺乏足够的证据对最大呼气压以及用力肺活量得出明确结论,提示吸气肌训练更偏向于影响吸气肌功能,而最大吸气压可能是改善呼吸肌力更好的指标。受纳入文献数量与质量的限制,此结论还需更多高质量、设计严谨的研究进一步论证。

吸气肌是指包括膈肌、肋间肌、腹直肌等帮助呼吸运动的肌肉,其中膈肌是最主要的吸气肌,是吸气肌力量化的标准[22],其承担着70%的呼吸活动[23],而SCI患者尤其是高位SCI患者常出现膈肌麻痹,并伴有相关肌肉痉挛,导致胸壁扩张受限,造成通气功能障碍[24]。此外,该类患者迷走神经活跃,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致使患者咳嗽能力下降,排痰不畅[25],由此进一步加重通气障碍。同时吸气肌麻痹常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26],而最大吸气压低于正常值又将增加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27]。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干预方式包括抗阻训练(IRT)与压力阈值(RIMT),通过在吸气过程中对患者施加负荷,可有效增加吸气肌的力量与耐力,增强呼吸运动与携氧能力,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呼吸功能[28],并且还能加速颈脊髓损伤患者膈神经交叉现象的进展,提高最大吸气压,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并降低患者肺部感染风险[29]。

最大吸气压力指标纳入文献最多,效应量最大,按照干预时长是否达到6周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6周的干预[MD=17.09,95%CI(13.70,20.49)]较6周以内的干预[MD=14.93,95%CI(12.96,16.91)]效果更显著;按照阈值负荷与阻力负荷不同干预方式进行亚组分析显示,阈值负荷[MD=21.84,95%CI(11.18,32.50)] 比 阻 力 负 荷[MD=15.31,95%CI(13.58,17.04)]效果更好。以上分析提示吸气肌训练应推荐使用阈值压力装置进行干预,干预时间至少6周。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纳入研究数量与总样本量较小,可能造成一定偏倚;部分纳入研究质量不高,如两项研究未交代随机分配方法,部分文献未对盲法进行描述等;未检索灰色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未来可着眼于更高质量的研究,关注长期干预以及不同强度训练的效果。综上所述,吸气肌训练能促进SCI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与恢复,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临床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吸气异质性负荷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肺癌患者康复 做做呼吸操
防止过负荷时距离保护误动新判据
主动降负荷才是正经事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没事多练壮腰功
负荷跟踪运行下反应堆一回路控制系统仿真与验证
Savitzky-Golay在含冲击负荷短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