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非遗』绽放时代风采

2023-10-20王慧

农村百事通 2023年10期
关键词:工坊传统工艺苗族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有“文化千岛”的美誉。贵州省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进非遗工坊建设,支持有意愿的企业、合作社和带头人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设立非遗工坊,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展现出了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生动画卷。

政策引领 非遗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早在2013年,贵州省政府便出台了《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锦绣计划”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打造了台江、榕江、丹寨、册亨等10个“锦绣计划巧手致富示范县”,全省建成千余个巧手脱贫基地。2016年,贵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涌现出一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确立了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十大重点支持地区,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被列入名单。2019年,《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出台,进一步强化了政策扶持,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纳入产业、就业等各项扶贫政策支持范围。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该通知明确将符合条件的非遗工坊纳入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给予就业帮扶车间各项优惠政策。2022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乡村振兴局联合出台《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进一步推动贵州省非遗工坊建设。

十年来,贵州省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扶贫政策,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文件,不断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基础,为新时代贵州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创造转化 “见人见物见生活”

为振兴传统工艺,自2016年开始,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支持相关企业、高校和机构等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将优质艺术设计资源引入传统工艺聚集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工作站的基础上,又推动设立了一系列非遗扶贫工坊,既帮助当地提高传统工艺发展水平,又带动群众创新创业,共同致富。

多年来,在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路上,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的非遗品牌脱颖而出。在贵州的非遗文创品牌中,“王的手创”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品牌从2013年创立至2022年年底,已吸引80多万粉丝关注,还获得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IP正版授权。其品牌创始人王丹青和饶勇将创意与非遗结合,在凯里、台江、剑河、贞丰等县开设手工基地及非遗工坊,在集中培训后,以订单的形式与贵州的绣娘、染娘展开合作。目前,已有1000多位绣娘、染娘通过手工基地受益。

施秉县的苗族妇女龙禄颖是省级非遗苗绣传承人,她早先在外打工,后来返乡创办了一家苗绣企业。她积极学习交流,不断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她将算法引入苗绣设计,还探索建立数字化云工厂生产线,采取手绣与机绣结合的模式提高产能,将苗绣拓展到家居装饰领域。同时,结合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审美取向,龙禄颖还开发出领带、围巾、披巾、苗族时装、壁挂绣片、民间风俗画等苗绣文化系列创新产品。2022年,企业已发展为拥有1297名绣娘、年产值破2000万元的地方文化企业,带动大量留守妇女就业增收。

十年来,贵州省把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在贵州各大非遗品牌中逐渐得以实践和体现,同时也为贵州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了更多有利的发展空间。

创新发展 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互相转化

脱贫攻坚期间,贵州省配合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制定了《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探索贵州振兴传统工艺与脱贫攻坚互利共赢的创新性模式,10余万的传统手工艺人接受了“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培训。

在黔东南州,许多非遗传承人群受益于非遗研培计划、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扶贫工坊。如苗族蜡染传承人杨秀芳于2016年到清华大学非遗研修班学习,学成归来后便在丹寨县组织苗寨妇女从事手工艺生产。2022年年底,丹寨县非遗传承人已创建苗族蜡染非遗工坊17家,既推进了苗族蜡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又让众多掌握蜡染手工技艺的苗族妇女在工坊实现就业。

与此同时,“文化传承+设计创新”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也为贵州省培养了一批能实现民间工艺美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如:“王的手创”品牌创始人王丹青和饶勇;回乡创业“专注民族原创产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王建明;获得“中国纺织非遗苗绣推广大使”荣誉称号的苗绣市级传承人彭艺;等等。他们凭着对民族文化的一腔热忱,借助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变通和创造,让传统非遗焕发出新活力。

十年来,一批批绣娘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织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锦绣之路,绘就了乡村振兴新图景。截至 2022年3月,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60亿元,全省从事特色手工产业及辅助行业的妇女近50万人,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互相转化。

正是这样一批有眼界、有能力、有闯劲的传承人,在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时代风采。

猜你喜欢

工坊传统工艺苗族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