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2023-10-20索文敏王浩丞胡萌萌仝尚伟张娟丽郭玲玲
索文敏 高 伟 王 敏 王浩丞 胡萌萌 仝尚伟 张娟丽 郭玲玲
(陕西省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宝鸡 721001)
宝鸡市凤翔区彪角镇位于关中西部,属于阶地、台塬地貌,为半干旱区域,昼夜温差较大[1],年内降雨多集中在7-9 月。小麦是该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受气候、水肥、市场等因素影响,当地农户、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种植的小麦品种比较繁杂。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通过对6 个小麦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关中地区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参试材料共包含冬小麦品种6 个,审定及选育单位信息见表1。
表1 参试品种概况
1.2 试验地概况试验在宝鸡市凤翔区彪角镇东试验田开展,地力水平中等,前茬为玉米。各品种田间管理措施相同,2021 年10 月23 日采用宽幅沟播方式播种[2],播种量15kg/667m2。穗期使用戊唑醇、吡虫啉、磷酸二氢钾开展2 次“一喷三防”。2022 年6 月10 日成熟、收获。
1.3 测量项目与方法抽穗扬花期每个品种随机选取长势均匀且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单株10 株,测量株高[3]、叶基角[4]、叶间距[5],调查病虫情。
于收获期每个品种随机选取长势均匀且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单株10 株,测株高后,取地上部分,自然风干后测穗长、穗重、穗下节长[6]、小穗数[7]、穗粒重、地上部生物量[8]。每个品种随机选取面积为0.667m2区域3 个,测量穗数,取地上部分脱粒后称量,按1∶0.85 折算成单位面积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种株高比较抽穗扬花期6 个参试品种株高在64.53~73.77cm 范围内,藁优5766、偃亳369 株高显著(P<0.05)高于郑麦136、陕道198、泰禾麦5 号,偃亳369 株高达73.77cm。
收获期6 个参试品种株高在69.04~77.41cm范围内,藁优5766、偃亳369、西农99 株高显著(P<0.05)高于郑麦136、陕道198、泰禾麦5 号,偃亳369 最高,陕道198 最低(图1)。
图1 参试品种抽穗扬花期、收获期株高比较
2.2 参试品种叶基角比较由表2 可知,6 个参试品种旗叶叶基角在18.3~36.7°之间,倒二叶叶基角在23.3~36.7°之间,倒三叶叶基角在28.3~50.0°之间。偃亳369 旗叶叶基角极显著(P<0.01)大于郑麦136、泰禾麦5 号,显著(P<0.05)大于藁优5766、西农99;偃亳369 倒二叶叶基角显著(P<0.05)大于郑麦136、藁优5766、西农99 等3 个品种。陕道198 倒三叶叶基角显著(P<0.05)大于郑麦136、藁优5766 和偃亳369。
表2 参试品种的叶基角和叶间距
2.3 参试品种叶间距比较由表2 可知,6 个参试品种旗叶叶间距在9.27~13.07cm 之间,且相互间无显著差异;倒二叶叶间距在17.93~23.50cm 之间,偃亳369 极显著(P<0.01)大于其他品种,叶片之间较大的间距,为各自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提供了更充分的资源空间,使得株高、产量等指标都有很好的表现。6 个参试品种倒三叶叶间距在9.13~12.03cm 之间,偃亳369 居第2 位,各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
2.4 参试品种整齐度、病虫情比较从表3 可知,藁优5766 抽穗整齐度略差于其他5 个品种。6 个参试品种对蚜虫、白粉病、赤霉病[9]的抗性相同,田间均未发病,藁优5766 对条锈病抗性稍弱于其他品种,郑麦136、藁优5766、偃亳369 对茎基腐病的抗性稍好于其他3 个品种。
表3 参试品种的整齐度和病虫情
2.5 参试品种穗长、穗重、穗下节长比较由表4可知,6 个参试品种穗长在8.08~9.41cm 之间,陕道198 最长,偃亳369 次之,二者差异不显著;陕道198极显著(P<0.01)大于藁优5766,显著(P<0.05)大于泰禾麦5 号和西农99。穗重在2.39~3.45g 之间,偃亳369 和西农99 均极显著(P<0.01)大于郑麦136、陕道198、藁优5766。穗下节长在22.70~29.97cm之间,偃亳369 极显著(P<0.01)大于陕道198、泰禾麦5 号、藁优5766、西农99。
表4 参试品种收获期穗部性状和生物量
2.6 参试品种穗粒重、小穗数、地上部生物量比较从表4 可知,偃亳369 穗粒重最高,郑麦136 最低,偃亳369 极显著(P<0.01)大于郑麦136、陕道198、藁优5766,西农99 显著(P<0.05)大于陕道198、藁优5766、郑麦136。陕道198 小穗数最多,郑麦136小穗数最少,偃亳369 仅次于陕道198,二者均极显著(P<0.01)大于郑麦136、藁优5766,郑麦136 极显著(P<0.01)小于其他品种。偃亳369 地上部生物量最高,西农99 次之,二者均极显著(P<0.01)大于郑麦136、陕道198、藁优5766,郑麦136 地上部生物量最低。
2.7 参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比较从表5 可知,6 个参试品种产量在8140.62~9698.37kg/hm2之间。偃亳369、西农99、陕道198 产量显著(P<0.05)高于藁优5766,其中,偃亳369、西农99 主要因为千粒重极显著(P<0.01)高于藁优5766,虽然陕道198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未显著(P>0.05)高于藁优5766,但整体表现均衡,使总产量显著(P<0.05)高于藁优5766。郑麦136 亩穗数最多,千粒重居第4 位,但穗粒数最低,致使产量居第5 位。泰禾麦5 号亩穗数最低,影响了其产量表现。6 个参试品种之间亩穗数无显著(P>0.05)差异。偃亳369、西农99、藁优5766 穗粒数极显著(P<0.01)大于郑麦136。
表5 参试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
2.8 参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由表6 可知,株高与穗粒重、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重、地上部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穗重与穗粒重、地上部生物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呈显著正相关;穗粒重与地上部生物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地上部生物量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亩穗数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顺序为:小穗数>亩穗数>穗粒重>地上部生物量、穗重>穗长>穗粒数>株高>千粒重>穗下节长。
表6 参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
3 结论与讨论
总体来看,6 个参试品种对蚜虫、白粉病、赤霉病的抗性相同,郑麦136、藁优5766、偃亳369 对茎基腐病的抗性较好。郑麦136、陕道198、泰禾麦5号、偃麦369、西农99 对条锈病的抗性较好。在水肥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偃亳369、西农99、陕道198这3 个品种产量相对较高,其中偃亳369、西农99地上部生物量、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等指标表现均较突出,对产量贡献较大。陕道198 亩穗数、穗长、小穗数等指标表现较突出,其余指标表现相对均衡,综合表现次之。藁优5766 千粒重最小,穗长和穗下节长也为最短,产量为8140.62kg/hm2,与张庆江等[10]研究存在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域气候有关。郑麦136 产量为8625.25kg/hm2,与徐福新等[11]研究结果相近。泰禾麦5 号亩穗数最低,旗叶叶基角为最小,倒二叶叶间距最短,指标间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郑麦136 穗粒数、穗粒重、小穗数、地上部生物量均为最少,其中,穗粒数是导致整体产量偏低的主要因素。综合以上不同品种表现,目前关中地区推广应用的陕道198 各方面表现均衡、产量较为稳定,适合继续扩大推广应用。偃亳369和西农99 这2 个品种穗型中等偏大、千粒重较高,产量较高,可以积极示范种植。泰禾麦5 号、郑麦136、藁优5766 仅为一年数据,建议继续进行试验观察。
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性状和产量,而单产的提高则要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相互配合。因此,在品种选择中,应注重与产量相关性强的生物性状表现。试验地小麦生长中后期未受到大风等恶劣天气影响,株高较高的偃亳369、西农99 和株高偏低的陕道198 产量均有很好表现;如遇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陕道198 的抗倒伏性将显现,仍可能维持较好的产量表现。本试验受区域和时间限制,对区域内广泛性、重复性的验证有待进一步试验;对于生物性状指标间的相关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便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选择品种和扩大种植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