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未来已来,如何精彩

2023-10-20杨先碧

科学大众(中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智能

杨先碧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辉煌历程中,科技的进步一直是关键所在。而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更是成为科技创新的新宠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现实,ChatGPT 的出现更是让人们与人工智能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和无限的遐想。我们突然发现,科幻小说中描绘的未来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融入我们的生活。

ChatGPT 给世界上了一堂课

在众多人工智能领域中,ChatGPT 的出现可谓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进展。ChatGPT 于2022 年11 月底正式推出,在推出仅两个月后,即2023 年1 月末,月活用户已经突破了1 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

ChatGPT 是由美国“开启人工智能”(OpenAI)公司研发的一种自然语言生成模型。它是基于最新的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实现人机对话的智能化交互。通俗地说,ChatGPT 是一款聊天机器人。但与传统的聊天机器人不同,ChatGPT 能够进行更加自然、流畅的语言交流,不仅能够理解用户的话语,还能够根据上下文进行语义推理,从而更加精准地回答问题。

ChatGPT 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可以作为智能辅导和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ChatGPT 的出现,让我们与人工智能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步,让我们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魅力和神秘。它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反思自己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和互动方式。

ChatGPT 让人工智能首次走向每一个数字终端用户,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令社会各界从这一爆炸性产品开始思考人工智能的长期影响。曾经,人工智能隐藏在电脑、汽车等机器里,一般人难以和人工智能直接打交道。而ChatGPT 让人工智能从幕后走向台前,让人们可以与人工智能“面对面”地对话,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人工智能的“人性化”。

提高人工智能的情商是关键

尽管ChatGPT 引发了人工智能热潮,但是人们还是意识到了人工智能的短板:情商远远不如人类。这是因为人工智能在认知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人工智能的发展分3 个层次: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云计算、超级计算机等技术让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早已超越了人类,未来的量子计算还会让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高度。传感器技术则推动了感知智能的发展,令人工智能在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也超越了人类。

而人工智能的短板是认知智能,这导致人工智能在情商方面和人类的差距还很大。要补齐这个短板,就需要让人工智能在硬件设置上模拟人类的大脑,在软件设置上则是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让人工智能在大数据中“冲浪”,自主且深度地学会各种认知本领。

目前,像ChatGPT 一样的人工智能工具处于“监督学习”阶段,即它们的学习是按照人们设计的程序来完成的。而不需要人类介入的“自主学习”是未来人工智能的核心能力,这就需要为人工智能提供类似人脑的神经网络。

人工智能在情商方面的不足还表现为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较弱。人与人之间利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人工智能来说,是一个大难题。ChatGPT 之所以引发关注,就是因为它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大大提升了,有时会让人难以相信与你对话的居然是人工智能。当然,随着交流的深入,ChatGPT 还是会出现不少明显的“非人类语言”。

人工智能革新社会形态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将朝着革新人类社会形态的方向发展。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趋势的现实影响。比如,得益于人工智能的推动,人类在线上工作、休闲和社交的时间不断增多。我们可以预见,如果元宇宙能够真真切切地“创造一个新世界”,主要生活于虛拟世界的人群将越来越多。

在现代社会,物质产品由人和机器来共同完成,而精神产品主要由人来完成。然而,未来人工智能还将成为精神产品的主要生产者。不过不要过度担心,人类在未来依然是精神产品生产的主导者,因为人工智能生产的精神产品是根据人类的“口令”来完成的,人类的创意和设计依然决定了精神产品的质量。

未来,人工智能将越来越聪明,差错率将逐渐趋于零,这导致机器人会完成绝大多数体力劳动和简单脑力劳动,社会将进入“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时代。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其生产模式慢慢趋同,都是人机互动、人机共同决策的产物。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将是方方面面的。强大的人工智能将让用户逐渐忘记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人们将不再把人工智能视为冷冰冰的机器或应用程序,而是将其视作生活或工作的伙伴。我们将把人工智能当作我们家庭或公司的一员,甚至会有人与人工智能结为“夫妻”。

人工智能将成为我们的“保护神”。比如,现在人工智能对气象灾害的预测已经相当精确了,但是对地震、火灾等灾害的预测还在发展之中。科学家正在应用完备的理论地震大数据训练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完善地震预报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他们还让人工智能通过主动学习来验证与测试地震预报系统。

人工智能甚至可能逐步让高深的科学研究“傻瓜化”,从而让科学研究像娱乐一样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未来人们做科学研究主要是提供研究创意和研究方向,剩下的事情交给人工智能去完成,人们对科研的喜爱程度就如同对电子游戏一样。这也意味着未来的科研成果将出现爆发性增长,就如同我们经历过的信息爆发式增长一样。举例来说,解析蛋白质结构曾经是高级别科学家才能完成的任务,而现在的人工智能也可以做到。

时代变迁,科技日新月异。如今,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它正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这场科技变革的挑战。正如古人所言:“未雨绸缪,方能安居乐业。”我们应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发挥它的优势和作用,从而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人工智能简史

1950 年,英国科学家图灵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他也因此被誉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

1956 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了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学术讨论会,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

1961 年,美国科学家明斯基发表了名为《迈向人工智能的步骤》的论文,对人工智能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也因此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

1968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费根鲍姆等人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化学质谱分析系统,这标志着人工智能进入实用阶段。

197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杜达等人研制出矿藏勘探专家系统,它能帮助地质学家解释地质矿藏数据,提供硬岩石矿物勘探方面的咨询。

1977 年,费根鲍姆提出了“知识工程”的概念,这使得人工智能的研究从理论转向应用,从基于推理的模型转向基于知识的模型。

1982 年,美国物理学家霍普菲尔德发表了关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论文,这为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93 年,英國科学家弗莱彻创建了世界上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网页搜索引擎,这为人工智能进行网络学习打下了基础。

1997 年,IBM 公司研制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这被视为人工智能在高级智能活动领域对人类的超越。

1998 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出第一套用于航天器的全自动控制系统。

2002 年,美国亚马逊公司用产品推荐系统替代了人工导购。

2011 年,美国苹果公司发布了Siri 语音助手,它可以回答用户的问题,给出适合用户的推荐,并执行简单指令。

2012 年,美国谷歌公司开发的无人驾驶车开始在公路上驰骋。

2017 年,谷歌公司开发的“阿尔法狗”人工智能程序战胜了围棋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选手柯洁。

2020 年,人工智能在新冠疫情信息收集、数据汇总及实时更新、流行病调查、疫苗药物研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大显身手。

2022 年,OpenAI 研发出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这是人工智能提升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标志性事件。

(责任编辑:白玉磊)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人类智能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