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初启到多元:大众文化视域下我国音乐传播媒介的演进

2023-10-20朱蕴刘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2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媒介音乐

朱蕴,刘瑾

(广州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大众文化”这一理论最初来源于西方,有“popular culture”和“mass culture”两种表达,译为“流行文化”或“平民文化”,主要指一个地区、社团、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我国著名理论家张汝伦曾在 《论大众文化》一文中提出:“大众”和“大众文化”都是“大众社会”特有的现象与文化产物。其中“大众社会”是指有着相对高度城市人口的工业社会或已工业化的社会[1]。我国于1953年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至今,大众文化已与人们紧密相连,流行音乐、小说、影视作品等都是大众文化的产物。而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作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促使大众传媒不断打开新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空间,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传播学研究集大成者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过程”[2]。在音乐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媒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音乐传播媒介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类型。由于音乐传播媒介与音乐传播形式相辅相成,近些年随着媒介的快速发展变化,音乐传播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但在音乐传播媒介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中,我国音乐文化领域出现了刻意追求经济效益的功利主义、注重符号包装的形式主义等困惑,这使音乐文化的良性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回观音乐传播媒介演进过程,其展现的不仅是一部简单的媒介发展史,更能够透过音乐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反映我国近年来政治、经济、科技及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革。由此可见,音乐传播媒介的演进研究对我国音乐理论、音乐创作、音乐产业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1 我国大众音乐传播媒介的演进

音乐在古代中国属于精英文化,且有专门的管理制度——礼乐制度。《礼记·明堂位》记载:周朝初年,“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诸侯朝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3]。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周王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用血缘的亲疏远近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上至周天子,下至庶民,层层分封,尊卑有序。为与其政治措施相应,周人将各种礼仪和音乐也严格划分了等级,仅有王宫贵族可以享有专门的乐舞表演,且表演的队列要严格按照等级进行划分,因此有了 “八佾”。但在数千年后的今天,音乐不再是精英贵族才能接触的文化,反而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板块之一,也是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贵族专享变为人人皆享,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我国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正是它们的共同作用才促进了音乐传播的发展。音乐传播媒介的演进顺应时代发展规律,也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单向传播走向全民互动。

大众媒介形态演变可以分为3个时期:印刷媒介时期、电子媒介时期和数字媒介时期。音乐传播媒介发展分期也与之相同。自音乐诞生以来,其传播形式经历了口耳传播、乐谱文字传播、磁带唱片传播,以及数字传播4个阶段。音乐传播媒介从平面纸张上的音符乐谱、音乐评论,演化到了如今的影音一体,实现了音乐的可视化,从此音乐变成了可以调动起人们全部感觉器官的一门立体艺术。

在500多年前,西方开启了一场媒介革命,在此次革命中,印刷媒介或称为平面媒介诞生了,这不仅意味着一种新兴媒介形态的产生,还代表着一个全新媒介时代的开始。纸媒时代的音乐传播媒介有乐谱、音乐书籍、报纸等,在此之前,人们一直采用“口传身授”或人际传播的方式传播音乐,印刷媒介的出现使音乐传播变得稳定,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电子媒介的出现开启了全新的媒介生态,并使音乐传播更为顺畅。19世纪初至20世纪前半叶,社会与技术共同发展引发了电子技术领域媒介形态的变化,广播、电视、收音机等媒介层出不穷。电台广播是由大众传播机构采编、制作并利用无线电波向一定区域的受众传送新闻、音乐等声音节目,它在我国曾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传播媒介。电子技术传播手段的便利性和传播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使音乐受众数量激增,广播的出现使传播形态逐渐多元化,而电视传媒的产生,则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听结合的立体化体验,开启了全新的媒介生态,它也成为这一时期内影响了受众兴趣和品位的新兴媒介形态。

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数字音乐的诞生。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了数字音乐传播活动,21世纪初数字音乐已进入了商业发展的轨道。1993年,MP3音频压缩技术问世,一张CD音乐的容量被压缩到只有几MB,使音乐能在互联网上快速重复流传。此时的网上数字音乐传播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所传播的大多是没有获得授权的盗版音乐,而且交流的范围也仅限于当时为数不多的电脑用户。最初的MP3音乐只能通过电脑来播放,随着它的逐渐流行,人们随时随地欣赏音乐的需求愈发强烈,步步高、摩托罗拉等硬件生产厂商抓住了这个机会,陆续生产、推广了音乐手机、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等数码产品。便携式数码音乐播放器不仅方便人们聆听音乐,它更重大的意义在于推动了数字化音乐进入人们的生活。这些数字产品共同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消费欲望和对数字音乐的需求,以至当时互联网和无线平台上音乐的下载量与日俱增。21世纪初期,我国进入新媒体时代,这种新兴媒介与传统的大众媒介有着显著的差别。直至如今,我们线上数字音乐进一步发展,随着信息交互、非线性实时传播功能的实现,原本只是传统媒介平台的互联网,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平台媒介迅速转型,进入“万物皆媒”的物联网新时代。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知名的线上数字音乐平台抓住时机推出了各种新兴的板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听音乐的感受,观看MV,使用弹幕与其他网民进行交流,甚至可以打开直播间自己进行创作、表演……这些日常活动,曾经是20世纪的人们想象中的画面。

2 大众音乐传播媒介的演进原则

一切形态的媒介都处在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关系系统中,其历史性决定了新兴媒介出现的必然,其共在性决定了新兴媒介形态的丰富多彩。媒介形态的演进是由于受到来自科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且今天的媒介形态演进正向着“人性化”发展方向建构,也是社会复杂程度简化的关系过程。音乐传播媒介形态的演进规律归结下来可以用“适者生存”一词来概括,且其在演进过程中,一直遵循着补充与扬弃、叠加演进、加速演进3个一般性原则[4]。

2.1 补充与扬弃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的发展要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环境的变化必将导致媒介的演化,因此需要新媒介的“补救”。在媒介技术发展的进程中,后出现的媒介通常会对前在媒介所缺少的功能进行弥补,使其更加完善,向人性化发展。例如:电视媒介放大了对人们的视觉影响,但这种放大却并未放弃无线广播的声觉优势;互联网使声音影像传遍世界各地,是对前者电视媒介缺乏时效性的补充。扬弃是媒介演进趋势中的一种惯例,不论是新媒介还是旧媒介,要维系生存,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保留已有优点并加以创新,舍弃媒介形态中能完全被取代的技术部分。因此,有一些传统的,不利于使用的旧媒介随着时间消亡,如打字机、留声机等,这些已经过时的技术有的会转化为一种艺术而存在。

2.2 叠加演进

在传播媒介演进过程中,不会以新兴媒介代替旧媒介为目标,也不会采取技术替代,而是叠加演化,共同生存。现实的媒介生态环境是所有形式的媒介形态紧密交织在复杂的媒介传播体系内,媒介处于“依次叠加发展”的状态[5]。在演进过程中并未出现更新与替代,而是遵循着“优‘胜’劣不‘汰’”[6]的原则不断演进。例如,20世纪70年代农村使用的传播媒介大喇叭广播,到现在依然在使用,只是在有线的基础上增加了无线广播,以此延伸出了车载广播,广播电台App——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人类需求和媒介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媒介形态的丰富多彩。

2.3 加速演进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中不断发展的,而发展的总趋势必然是前进的、上升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过否定之否定,即螺旋上升的历史发展规律,媒介的形态演进正符合这个历史发展规律。媒介在一定状态下持续积累元素,包含技术、文化等要素,这些保留元素在媒介形态演进过程中成为媒介不断发展演进的前在基础,这也被称为积势。积势带有双重的语境,既表明技术本身的积累和递进,也包含着社会文化沉淀对于新技术影响的消解。随着媒介演进速度的不断加快,媒介种类也愈来愈多样,媒介演进形成一个循环:当媒介不断演进时,积势会减少新兴媒介传播的阻力,使媒介演进的速度不断加快,产生的媒介种类不断增加,后续媒介发展犹如一个转盘,媒介越多,动力越足,发展速度就越快。音乐传播媒介隶属于大众媒介,因此其发展规律也与之相似,从平面媒介到电子媒介,媒介形态对于技术的依赖有限;从电子媒介到数字媒介,媒介对于技术的依赖开始增加。就如从录音机、收音机等传统物理声电转换,到如今的数字音乐的创作需要具备数字设备和软件的技术支持。

3 大众音乐传播媒介演变的积极影响

近年来,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交互与融合,新型社会媒体传播模式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音乐播放媒介更新换代快,给人们带来了信息通达、欣赏途径增多等各种积极影响。

3.1 音乐欣赏方式层出不穷

1994年,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接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此后,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变快,不受时间限制,信息以实时的状态交流更新;传播范围跨度广,不受地区限制,身处何处都可以关注到全球各地的信息;信息含量变大,各个领域的知识、新闻等都可以在网络上查到。随之,音乐传播也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直接的影响是大众的欣赏途径变多。如今,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欣赏音乐,随时随地连上互联网或提前下载到本地就可以点击播放,欣赏途径有各大数字音乐平台、音乐短视频直播平台、无线广播电视平台,以及社交平台等。

3.2 就业机会大量涌现

随着音乐传播方式的改变,音乐传播媒介不断更新换代,在产生了各种新兴音乐产业与行业的同时,也衍生出了更多新型职业,如电子作曲家、音乐剪辑师、录音师、调音师,也有许多草根歌手或乐队凭借互联网平台一举成名。新媒体有着强烈的互动性、时效性和大众性,给音乐的创作、传播、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为音乐工作者们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对音乐多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娱乐方式丰富多彩

如今人们不仅听音乐不再受设备、场地或时间等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学、唱歌曲,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得以满足,而且人们可以参与到音乐表演、创作中来,随意地发挥听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全媒体时代技术发达,听音乐、制作音乐的要求和成本变低。例如,全民K歌这种兼具录音修音功能的App,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和录音棚的出现,增加了人们的娱乐方式,让许多非专业音乐工作者的音乐发烧友也可以自己玩儿音乐。

4 大众音乐传播媒介发展的新态势

音乐传播媒介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发展至今,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还要冷静地看到在繁华景象背后存在的音乐主题同质化、听众缺乏深度聆听等问题。因此,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合理地、创新性地利用音乐传播媒介,进而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繁荣,增强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4.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我国传统音乐的形式和内容都极为丰富,例如戏曲、民歌等,都是由各个民族创作发展的具有其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但之前由于地区和民族的差异,许多传统音乐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和传承,并没有相关的记载资料和教学书籍,导致了宝贵音乐财产的流失。同时又受到时空的限制,很难进行大规模的远程交流。如今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播将打破传统传播“时空禁锢”的局限性,可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来开展多元化传播;传播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听觉传播,而是朝着视觉、触觉等全方位传播发展[7]。近些年,许多歌手们创新性地使用现代化技术,将传统音乐的旋律、风格、唱腔等元素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利用新媒体媒介创作出了《卷珠帘》《青花瓷》等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在传播音乐的同时也宣传了中华传统文化。因此,要依托媒介融合,打破“欧洲音乐中心论”,践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主题,让我国的本土音乐文化与世界对话,中国传统音乐一样可以“圈粉多多”。

4.2 政府加强监管,为音乐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在科学化水平和理性化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欠缺文化品位和创新性。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有人将黄梅戏、儿歌等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改编创作,用一些炒作、恶搞的方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以求达到爆火、营利的目的,一些人会抱着猎奇的心态点开这类的视频。2022年中国数字音乐行业洞察报告的数据显示,音乐平台新增用户有52.3%为“00后”,年轻的用户成为数字音乐最主要的增量来源,还未形成独立“三观”的未成年人和大学生在遇到这种低质量作品后,容易在价值判断、审美等方面产生混乱,随波逐流地将这类媚俗、恶搞的东西当作时尚潮流加以追捧。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加大对网络音乐、视频的审核力度,在拓宽音乐传播范围的同时也要保障音乐的质量,以确保用健康正向的大众音乐文化愉悦教化人们的心灵[8]。与此同时,盗版现象一直是版权中的严重问题,音乐圈内也存在这种问题。虽然国家针对盗版问题实施了多种方案,对盗版问题展开了专项的整治工作,但现在仍然存在许多的抄袭行为。我国需要不断完善法治体系,保护原创者的基本利益,让抄袭等不正之风消失,这样中国音乐圈内音乐的内容才能变得丰富多彩。

4.3 营造健康的社会音乐文化氛围,加强人们的深度聆听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普通人每天都能够接收到成百上千条信息,大数据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它将人们想看到的或是想被人们看到的信息送到大家的眼前。因此,音乐知识不仅可以在学校传授,音乐教育的对象也由少数人变成了普罗大众。人们通过各种社交网站、App等,都可以接触了解到音乐知识,根据需求也可以搜索到许多音乐知识科普或教学的视频。从音乐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向大众传播音乐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无论是乐理还是音乐史知识都可以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了解音乐,加强其对音乐的深度聆听,在让人们享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食粮的同时,也提升了群众的音乐素养,有利于音乐市场监管,低质量的歌曲不再容易泛滥,音乐创作将进入良性发展,期待未来音乐圈能够塑造更多的经典作品。

4.4 不忘初心,增加音乐传播媒介的内在多元性

音乐是一种娱乐活动,而人是一切娱乐活动的核心,音乐平台需要回归初心,真正去关注用户的核心需求,推出更多针对性强、个性化强的音乐产品。创造探索新的线上娱乐内容,引领娱乐文化潮流;利用好线上人工虚拟环境,让用户有带入感,产生有美感的视听体验;为用户打造一套完整的音乐娱乐生态系统,满足用户探索世界、创造新事物、社交等需求,给用户独特的体验,使整个平台的娱乐生态达到一种自维持、自发展、自演进的状态。世界瞬息万变,用户与音乐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从原来的听,到现在的“听+看+表达”。“音乐+视频场景+自我表达”,正在成为音乐用户享受音乐的新方式,这样视听结合多层面的方式给用户带来更立体、更有代入感的音乐体验。近几年,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与崛起,使传统音乐平台面临着巨大挑战,“音乐+视频场景+评论”的媒介形式比单调的“音乐+乐评”更生动、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这也导致了音乐平台用户跨媒介大迁移现象的产生,用户们正在从传统数字音乐平台迁移至综合娱乐平台[9]。由此可见,音乐传播媒介应该与时俱进,全方位发展,内容、场景化、社交与表达缺一不可,要包含丰富、高品质的音乐,提供“音乐+视频”的场景音乐,满足年轻人社交互动的需求,通过评论、二次创作等板块让用户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态度[10]。

5 结束语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音乐传播媒介形态的演进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也使其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音乐传播媒介演进的加速,带给人们的是乐观的、可以预期的全能式音乐生活体验,也将大众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折点。作为审美主体,音乐传播的接发者,人们在认识、接触音乐传播带来的利益时,自身的道德标准和抵御垃圾信息腐蚀的能力也要加强,也更有义务引导音乐传播向良性发展,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信息的提供者、规范的倡导者和市场的监督者。人们应创新性地利用音乐传播媒介,助推音乐传播的有序发展,引导音乐市场内正能量的传播,为音乐文化提供适合的生长土壤,共同促进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之花在世界音乐文化的花园中绽放。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媒介音乐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音乐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传播媒介的绩效评价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