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人·利己”二元关系作文导写
2023-10-19寅呼
寅呼
考场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
②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③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盛赞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④作家雪漠说:“利众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所以,利众是最大的利己。”(《世界是调心的道具》)
⑤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国富论》)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利人”和“利己”的关系有着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 题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有个特点,基本上是理论素材。理论素材本身就是作文的理据,准确解读其意旨成为审题立意的关键所在。
在“利人”和“利己”的二元关系之下,我们来逐一审读每一条。
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因此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为己,却做到了最大的利己。这是十分朴素而深刻的辩证法。
这里的启示是:利己与利物、利人是相融的,或者说,利己必然蕴含着利物、利人。
②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关于仁人,孔子给出了一个标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与《论语·卫灵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同,都体现了“仁”的根本精神——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达人”是儒家处世之道的重要原则,即以忠恕之心对待他人,达到推己及人、和谐共生的境界。
这里的启示是:人、己和谐共生,利人、利己亦应和谐共生。
③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盛赞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这里涉及一个人物——白求恩。
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党员、国际主义战士。1938年来到中国,带着战地医疗队辗转多个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抢救了成千上万的伤病员,而他自己却在一次紧急的手术中受到致命的感染,于1939年11月12日不幸逝世。
闻此噩耗,毛泽东异常悲痛,亲笔写下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人民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并赞扬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的事迹值得探究: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利人、利己的天平上似乎一边倒,实质上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这么简单。白求恩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利人,实则也做到了最高程度的“利己”——成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不朽的精神。
④作家雪漠说:“利众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所以,利众是最大的利己。”(《世界是调心的道具》)
这句话是对利众(利人)与利己关系的高度概括。
它表明,利众与利己并不相悖,恰恰相反,二者是相融相生的关系。利众成为提升人生价值的路径,要想成就最好的自我(利己),就应追求极致的利众。
这句话也算是对白求恩事迹的最好注解。
⑤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国富论》)
亚当·斯密的话充分肯定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合理性。
这里还隐含一个细节,亚当·斯密是鼎鼎大名的《国富论》的作者。国富必民富,民富靠勤奋。勤奋学习、勤奋工作,都是追求个人发展的正道,也是最为直接的利己。
至此,材料至少揭示了两种利己的路径:一是直接追求个人的发展,二是通过利他以实现利己。
立 意
该文题的材料中对二元关系做出多维多元提示,应该说,这种命题方式是不常见的。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好处,那就是让大家更加准确、深刻、全面地理解命题中的二元关系。
可以看出,在本题中,利己是一个正向的词,有点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意思,与通常语境下的自私自利截然不同。自私自利者,往往损人而利己,与利人完全相悖,更谈不上通过利众来达成最大的利己。
能不能把握住这一点,将成为审题、立意水平高低的分水岭。一旦将本题的利己理解为自私自利,就等于把利己直接看成了贬义,变成了被否定的对象,这无疑是对文题材料最大的误读。
本题的立意推荐如下:
利己融于利他
己欲利而利人
利人利己和谐共生
最大限度的利人,最高程度的利己
利人是最大的利己
民富则国富,己利则国利
考场习作
利己成全个人 利人成就人生
⊙ 湖北省阳新县实验高中高二(19)班 伍艺涵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在这里,长生并不指肉体上的不朽,而在于表明灵魂与精神的不朽。孔夫子一生三千多名学徒,一直无私教育众人,奉献一生。如此利人的他,被后世人铭记了数千年,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此来讲,他在每一个中华人民的心中永生。
利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奉献自我,为他人想。古往今来,利人者不在少数。明朝政治混乱的时期里,涌出的利己、奸佞小人数不胜数,但也有坚守自我、一生奉献的大臣,他们毫不利己,为天下着想,使得明朝得以有几百年的延续。【此处例证不妥。所谓明朝利人的大臣,人物指向极为模糊;所论也不当,明朝的延续不能简单归功于利人大臣的贡献。】而在抗战时期,就更不必说。肚里满是草根的杨靖宇誓死抗敌,令人肃然起敬。同样,作为外国人的白求恩,为中国奉献了他自己。为此,他被毛泽东盛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因而,他活在了人民的心中。谁都记得,有这样一位白衣战士,在条件简陋、战火纷飞的前线医院里,沉着冷静地为战士们做着手术。他的倒下是对那些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的最大讽刺,同时成就了他的人生。
利人不分身份,利人的人,小到平民,大到主席,都可利人,即便用微小的利人,也能在寒径中温暖人心。八十多歲高龄的沈月娥,在每年中秋都自掏腰包为空巢老人、养老院、街边工作的人送去亲手烘焙的月饼。被称为月饼奶奶的她,认为四五万元的支出并不是什么大事,重要的是自己高兴,而看到别人吃着自己做的月饼露出的喜悦更加让她感到高兴。这一做就是十年,普通退休老人的她,通过做月饼缓解空巢的孤独,强健了身体,一如雪漠的话:“利众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所以,利众是最大的利己。”
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心中存有利人念头的人,不应止于心动,更应付诸行动,不慕利己之人所得,留存理想的底色,坚守利人的真心,成就非凡的自我。
讲付出,而不是回报,人就个体而言终有一死,就整体则是不朽的。我们要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利人精神,有不变质、不变色的利人的初心。
·从标题看,论点包含两个分论,分别照应利己、利人的价值评议。
·开篇评议利人者将不朽。从《老子》的名句中直接拎出灵魂与精神来,多少有些牵强。
·段首对利人的意旨进行阐发,实际上隐含两层意思,一是己所不欲者勿施于人,二是奉献自我以利人。这其实已经可以构成两个分论点了,放在一起将给论证带来障碍。本段的例证也没有紧紧围绕段首的分论点展开,明显有点偏了。
·这段论的是:利人者温暖人心,提升自我生命的价值。若是在段首能提炼出这个分论点,势必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沈月娥老人的事例如何提升她的生命价值,评论还是不足的。
·本段论利人者的人生底色,属于中心论点的延展和深化,较好。
·结尾结得不好,两句都有点瑕疵。第一句看起来像照应开篇,却显得力不从心;第二句杜甫的诗句虽好,却像是倒数第二段的画蛇添足。
/习 作 点 评/
匆促之间的考场习作,当然有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要想写出考场佳作,唯有平时多读、多练、多思。我们要坚信,日积跬步,终能登上将台。
下面,对这篇考场习作进行评述。
第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应该是立意和行文纲要。我们可以为习作列一下纲要:
利己成全个人,利人成就人生
利人者不朽。
利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奉献自我,为他人想。
利人者温暖人心,提升自我生命的价值。
利人者的人生底色。
呼吁利人精神。
把行文纲要列出来,无论写作之前还是之后,都是一个好方法。写作之前列提纲,有助于形成写作纲领,凸显立意,紧扣主旨行文;如果写作之前没有列提纲,那么在写作之后来列一下,也可加以检视。
看完习作原文,再理一下纲要,不难看出其中的问题。
1.标题不当。“利己成全个人”,这个在标题中提到的核心论点,在习作中几乎被忽略,整篇习作几乎都在谈利人。为什么出现这种习作标题与主体内容不符的情况呢?应该是立意匆促,思路模糊之下造成的。
2.立意出现偏差。作文题要求的是思考“利人”和“利己”的关系,习作论述的重心落在利人之上,并没有紧紧扣住“利人”和“利己”的辩证关系加以分析。在二元或多元关系写作中,不能紧扣彼此之间的辩证关系,无疑是十分危险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加强辩证思维的训练是最直接的方法。
据习作的情况,在“利人”和“利己”的辩证关系中论述利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内容层次显得失序。其实习作已经把握住利人的一些核心点:利人者的价值、贡献和精神不朽。只是对这些内容的安排有点无序,若能合理调整,譬如以层递式安排结构,习作面貌自会不同。
综上,对立意和纲要调整如下:
利人是最大的利己
利人者温暖人心,提升生命价值。(沈月娥)
利人者为众生计,成就崇高人格。(杜甫;白求恩)
利人者布道传义,达至精神不朽。(孔子)
利人者的人生底色。
以上重点对习作的立意和写作思路进行评析。至于其他方面,譬如用例、选材上的问题,叙议结合的问题,语言表达上的问题,在此不再一一评析。
升格示例
利人是最大的利己
⊙ 湖北省阳新县实验高中高二(19)班 伍艺涵
人的本性只是利己的吗?不。利己只是硬币的一面,我们不能只看到利己这一面,而看不到利人那一面。利人也是人的本性,与利己并不相悖,从本质上看,利人是最大的利己。
利人者温暖人心,提升生命价值。利人者即便用微小的付出,也能温暖人心。八十高龄的沈月娥,每到中秋都自掏腰包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和环卫工人送去亲手烘焙的月饼,被称为月饼奶奶的她,认为几万元的付出并不是什么大事,重要的是看到别人吃着自己做的月饼流露出的喜悦,这份喜悦让她倍感欣慰。这一做就是十年,这股暖流一直滋润着人心,同时也让沈奶奶的内心获得了极大的幸福。幸福是什么?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奉献,自我的生命也必将感受到爱的回馈、善的映照,生命价值得到升华。一如雪谟的话:“利众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所以,利众是最大的利己。”
利人者为众生计,成就崇高人格。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民计,为苍生计,这份博大胸怀成就的是崇高人格。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之时,依然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此,他情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众生的福祉鼓与呼,诗圣的情怀打动的是人心,成就的是他高洁的品格。同样,为正义的事业而战,而牺牲,造就的也是一座座屹立的人格丰碑。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英勇牺牲的白求恩,被毛泽东盛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永远活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谁都记得,这位白衣战士,在条件简陋、战火纷飞的前线医院里,沉着冷静地为战士们做着手术,他的倒下是对那些只会利己的人的最大讽刺,同时成就了他的不朽人生。
利人者布道传义,达至精神不朽。道者长存天地,义者永惠世间。道义之存,文明之基而国家之脉也。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夫子为仁学,创立儒家学派,一生授三千多名弟子,述而不作,却留下永世长存的典籍《论语》。如此利人的他,被后世人铭记了数千年,儒学更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此来讲,孔子在后世人们的心中是永生的。
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心中存有利人念头的人,不应止于心动,更应付诸行动,不慕利己之人所得,留存理想的底色,坚守利人的真心,成就非凡的自我。
·以辩证笔法入题,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论述利人的第一重境界:温暖人心,并提升自我的生命价值。月饼奶奶的事例,叙中融情,情中夹议,充分突出第一个分论。
·论述利人的第二重境界:为众生鼓与呼,为正义洒热血,进而成就自我的高洁人格。杜甫与白求恩的例据,夹叙夹议,紧扣第二个分论而行。
·论述利人的第三重境界:传文明道义,个人亦因此达至不朽。孔子儒学之例,典型已极。
·以利人者的人生底色作结,自带抒情言志色彩,兼且延展中心。
点 评
立论明确,论证严密。文章将“利人是最大的利己”分成三个维度来阐述,既构成并列关系,更形成递进关系,理论构架稳妥厚重。素材的运用亦构成一大亮点,选材典型、论述精当,辩证色彩十分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