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的宜昌实践与思考
2023-10-19李方芳
●李方芳
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湖北宜昌在物流发展的顶层设计上持续发力,在物流基础设施的网络功能结构上不断完善,对现代物流模式实现创新性发展。基于这些基础优势加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加快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既有利于促进宜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资源的互补共享,又有利于优化宜昌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宜昌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的现状
2021 年,宜昌物流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社会物流总额首破1.2 万亿,增速33.72%。2022 年上半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为5506.23 亿元,同比增长6.23%。宜昌现代物流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客观上也带来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输服务配套。自2021年4 月以来,宜昌先后开行“白洋—车阳河”“白洋—红花套”的集装箱钟摆航线,变公路短驳为水路短驳,完成433 航次计15147 箱,利用148 万元财政资金为周边生产企业降低成本530 万元。
与此同时,通过夯实产业基础、优化配套服务,2021 年度宜昌新增物流企业34 家,超目标183%。其中A 级物流企业达到129 家,增速全省第一,5A 级物流企业3 家(全国仅396 家)。星级冷链物流企业总数占全省60%,实现综合型、运输型、仓储型冷链业态全覆盖,其中三峡银岭成为全省首家现代物流类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宜昌先后培育1 家国家物流枢纽标杆企业(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宜昌交投公司)、1 家全国示范物流园区(三峡物流园)、1 个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长江三峡枢纽“大分流、小转运”水铁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1 个部级农村物流服务品牌(长阳百誉“党建引领+军团运作+智惠电商”特色品牌),全力打通农村节点和城市枢纽物流通道的做法受到《人民日报》头版推荐。
二、宜昌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的短板
(一)产业发展共识有待强化
物流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和反向带动作用。当前其他邻近省市正在加快发展物流产业,若待到其他地方抢先完成区域物流资源布局,势必形成市场进入壁垒,宜昌将在新一轮以内需产业扩张为主方向的经济发展中不占优势。因此还需要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方面迅速达成共识、合力推进实施,力争在各地物流争夺战中抢得先机。
(二)多式联运瓶颈有待突破
水路方面,长江三峡物流“梗阻”依然存在,受自然天气和船闸检修等因素影响,超期锚泊和长时间待闸成为常态,2021 年过坝船舶平均待闸时间191小时,最长达825 小时,分别相当于等待8 天和34天。公路方面,当前三峡翻坝高速公路的南岸虽已投入运行,但是公路与坝上坝下的对接码头港口规模有限,公水联运服务能力仍需加强。地方铁路方面,当前具备铁路货运干线通道功能的铁路线路仅有焦柳线,运力紧张且运行能力还比较低。航空方面,宜昌三峡机场的货运量不到1 万吨,而且还是采取客机腹仓的带货方式,运输效率较低,国际航班航线仍然不足,国际联通水平有待提升。
(三)物流产业规模存在短板
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需要具备一定的物流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当前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在宜昌还是空白,许多宜昌本地的物流企业基本上是从传统运输行业发展转型而来,缺乏专业物流人才和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经验,规模较小、附加值低、业务单一,难以形成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采购、运输、仓储、包装、流通产品加工等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变化,头部物流企业对重资产投资均持谨慎态度,多倾向于轻资产品牌植入,物流重资产投入项目招商难度加大,对加快培育做大全市物流产业规模产生不利影响。
(四)行业布局融合亟待加强
现代物流产业规划指导缺失,空间格局有待完善。宜昌当前的许多港口以及物流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协调推进等方面,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不同部门之间多头管理的现象还较明显,同质化行业布局和相互竞争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例如长江沿线的白洋、云池、枝城等港口的经营权相对分散,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推动作用未能全面体现。
(五)物流成本费用有待降低
一个地区的物流成本也叫社会物流总费用,主要由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三个部分组成。2021年,宜昌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702.29亿元,同比增长28.36%。从总费用构成来看,运输费用378.78亿元,占总费用的53.93%;保管费用253.51 亿元,占总费用的36.09%;管理费用为70 亿元,占总费用的9.96%。从数据上看,保管和管理费用几乎占了总费用的一半,而运输费用占总费用比例的大小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运输效率的高低。
三、宜昌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的路径
(一)完善政府推进机制,筑牢物流产业发展基石
一要充分发挥职能机构作用。坚持以思想破冰凝聚全市物流业发展共识,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从“大物流”角度出发,秉持“专业人办专业事”的原则,以直属市政府的市物流业发展中心为主体,优化整合分散于市直多个行业管理部门的物流职能,组建与区域性物流中心目标定位相适应的市级层面推进机构。同时,要加大对宜昌物流资源配置的统筹力度,重视维护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和统一收费标准,减少物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规避物流市场的无序竞争。
二要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发挥宜昌国家物流枢纽平台优势和自身区位优势,整合市直和县市区力量,畅通大物流产业链招商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物流招商项目库储备库。树立产业与物流共生共荣理念,在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发展过程中优先考虑物流体系配套,重点推进头部物流企业在宜昌落地。同时,加强区域协调,实行“走出去”战略,主动对接国家物流平台,增强全市上下推进合力,确保物流产业的发展保障有力。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物流多通道
一要建成多式联运枢纽。加快推进三峡枢纽港港口、翻坝铁路、翻坝公路、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三峡翻坝转运车辆高速通行费,充分利用宜昌距离三峡大坝最近、长江水路最长、赴成渝地区铁路最短优势,大力发展集装箱、商品车“水公水”等宜昌独特翻坝运输模式。加强区域合作,联结长江中上游,拓展宜渝航线、沿江班列等物流通道,发挥“宜荆荆”城市群区位优势,共同打造长江中游物流成本洼地。宜昌和武汉是全省仅有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应该推行“武汉—宜昌”两港联动,打造水运“主副双枢纽”,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二要建设“高铁+航空”快速货运枢纽。抢占高铁快运物流高地,利用宜昌高铁北站配置动车运用所优势,提前谋划研究高铁北站快运物流基地。依托三峡机场,按照“航空公司+快递企业+临空产业”的发展模式,引进大型快递电商企业、航空货运企业,适时建立区域分拨中心和辐射式航线网络。从平战结合、军事安全、航空货运发展综合考虑,推动宜昌成为鄂州花湖机场的备降机场,打造航空货运“双枢纽+”,实现全省航空货运跨越式发展。
三要启动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优化国际物流大通道,将宜昌由“内陆腹地”变为“开放高地”。抢抓我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新机遇,利用湖北省仅有的武汉汉口北和宜昌三峡物流园两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资质,依托焦柳线将宜昌打造成为鄂西区域前往东南亚的小商品货物集散中心。充分利用自贸区、综保区等平台,发展跨境电商。加速一类水运、铁路开放口岸及特殊商品指定进口口岸资质申报。
(三)重视产业主体培育,打造现代物流新业态
一要聚焦激励性要求建设物流产业。支持物流企业申报和升级国家A 级物流企业,推动国家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申报工作。鼓励全市民营物流企业多业态发展,对企业在打造多式联运新路线、开辟国际物流新通道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和鼓励本土骨干物流企业、高成长性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合资等形式开展创新合作。
二要顺应智慧型趋势发展物流产业。加快建设三峡(宜昌)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企业供应链云平台、网络货运平台等,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集约能力。推进物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引导市内龙头企业和物流园区积极探索拓展5G 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场景中的应用。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使大宗散货业务由单一运输服务向全程供应链服务转变,形成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供应链生态圈。依托宜昌市“城市大脑”工程,形成深水港、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信息港“五港联动”。
三要突出专业性特点壮大物流产业。吸引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宜昌设立总部或分部,加大专业物流人才的引进力度,为物业行业注入新能量。通过引进行业头部企业和培育本地潜力企业相结合的方式,打造2—3 家高质量发展的物流龙头企业,配套财税政策支持企业加速孵化成长。同时,发挥专业领域车辆集中的优势,合理布局建立停车、餐饮、住宿、中转、配货、信息共享等功能型物流配套基础设施,强化服务功能,持续推动物流产业发展。
(四)强化物流整体设计,构建现代物流大格局
打破物流企业量多分散的现状,就要重视物流整体规划与设计。例如围绕工业物流领域,规划建设园区物流信息统一处理中心,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整合统筹规划,预留后期新增企业接口,为规划项目建设提供集约化的物流服务和原料保障。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高质量发展导向下,宜昌正在加快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整合和聚集,以宜昌高新区工业物流园区为中心,将周边的白洋工业园、姚家港工业园、白洋工业园田家河片区建设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物流园区,来促进区域产业高质量规模扩张,从而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与江西、四川等区域新能源产业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联。通过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更大空间整合优化配置资源,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支撑。
(五)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要优化完善差异化收费政策。2023 年6 月,湖北省《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的若干措施》出台了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今后,要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摸索因地制宜、因路制宜、分类施策,进一步优化、细致差异化收费政策并建立长效机制。同时,也要赋予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一定的定价自主权,既做到明码标价,也要能够实时可查,保障司机的合法权益。
二要缓解企业的垫付运费资金压力。在实际融资贷款时,银行多要求用固定资产抵押授信,授信渠道单一导致企业贷款难。针对物流企业账期滞后的特殊情况,建议银行积极探索,利用承兑汇票、应收账款等货币性资产抵押授信的金融产品,满足物流企业融资贷款需求。
三要提供优质的现代物流保险服务。结合物流行业特点,保险公司要加快开发多种物流保险产品,比如预约货物运输保险、特定物品物流保险、公路货运定额保险、新型物流责任保险等。同时,要对现行的保险条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制定符合物流实际情况的标准保险条款,例如“一揽子保险”,即将物流过程中涉及的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等条款全部标准化并集成于一份保险单,使得物流保险更加便捷和高效、保险条款更加清晰和明确。最后,要鼓励降低中小微企业保险费率,有序规范和合理疏导货运车辆保险统筹管理,并开展相关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