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现代化背景下种业产业链主体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2023-10-19尹春凤
尹春凤
[内容提要] 种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构建多主体协同运作机制对于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14-2018年相关数据,以政府、种子企业、农业科技园区为研究主体,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泰尔指数研究省域协同创新互动现状,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种业协同创新水平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侧面反映出研究主体对于种业发展的重视;我国种业协同创新水平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空间集聚现象显著;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政府对种业的扶持力度等因素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显著,工业化水平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发挥的作用不同。最后从协同运作机制的构建、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挥政府积极促进作用,培育龙头企业为标准领跑者,农业现代示范园区为重要抓手,加快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计划,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可见,种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能忽视的领域,种业领域健康协同创新发展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系统思想统领农业现代化建设,建立农业产学研合作体系,打好种业翻身仗[1],推动政府,企业和园区等相关利益主体形成产业同盟,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2],促进产业化协同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可见,政府、种子企业和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种业产业链上的重要主体,三者协同创新发展对促进种业振兴方案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一)理论分析
现有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政府、企业、园区三大主体在农业现代化体系中各自发挥的作用:政府不直接参与整个过程,但会以税收优惠和种业提升工程项目等支持政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3],地方政府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发挥资源支持的作用[4];企业在种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依托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种业科技突破[5],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示范和带动功能是园区的本质功能,这些功能对于农业产业化形成具有重要影响[6],园区内也汇聚了多种创新资源,能够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7]。
二是聚焦政府、企业、园区三大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协同治理是促进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外部驱动机制[8],政府、企业与园区三大创新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探索农业现代发展和乡村振兴模式的重要载体,其运作模式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作用[9];种子企业在商业化育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实现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种业扶持政策和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10]。
三是聚焦政府、企业、园区等多主体之间协同创新合作模式的探索:探索种业全产业链运作新模式,发挥产业园区技术集成等功能以及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9];建立种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创新的企业和园区协同互动机制能有效保障种业现代化发展[11];培育多主体、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政府、企业和园区等多主体共存,设计不同的发展定位和市场定位,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12];发挥园区作为种子企业良种培育基地的作用[13],其特有的产业培育功能促使园区在种业创新和成果迅速转化落地等方面发挥作用[14]。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看出,众多学者已经关注到政府—企业—园区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延伸产业链主体,探索多主体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虽有较多文献关注到多主体协同合作的重要性,但多数研究仅以理论分析等定性方法为主,缺少用定量方法对相关主体协同创新互动现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且研究领域大多集中在某个省市或者局部区域,缺少对我国协同创新现状的整体分析。基于此,文章对我国政府—企业—园区协同互动现状进行测算和分析,并通过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泰尔指数、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政府—企业—园区协同度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政府-企业-园区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农业现代化尤其是种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框架
政府—企业—园区协同创新复合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该系统的各个要素关系复杂,每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整个复合系统不同程度的变化。厘清政府—企业—园区相互作用框架,是研究政府—企业—园区协同创新发展的前提,具体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种业提升工程项目等创新投入支持种子企业的发展,通过繁育基地投入等扶持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种子企业与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合作交流,利用园区这一创新平台的资源优势进行品种选育和研发育种,同时利用园区内优良的繁育基地实现种业创新成果迅速转化落地和规模化。政府、种子企业、农业科技园区三大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互动共同促进种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二、实证模型
(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是分析系统之间协同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用于衡量系统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其基本思想通过计算序参量指标的有序度情况反映子系统内部协同创新情况,最后通过各个子系统整体的有序度情况计算复合系统整体协同创新发展情况。计算步骤如下所示:定义(1)为序参量指标有序度,定义(2)为子系统有序度,定义(3)为复合系统协同度。
(1)
(2)
(3)
(4)
(二)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是用来分析区域差异的重要工具,如公式(5)所示,泰尔指数值越大,各区域的差异越大,泰尔指数值越小,各区域的差异越小。泰尔指数可以分解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如公式(6)和(7)所示。其中,n代表省份数,c代表总体协同度,ci代表某省份的协同度,ck代表某区域的综合协同度。
Tt=Twt+Tbt
(5)
(6)
(7)
(三)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SDM)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的滞后项对于因变量的影响程度。模型一般表达式如公式(8)和(9)所示。其中:Cit为第t年第i地区种子企业与农业科技园区所构成的复合系统协同度;ρ、γ和λ分别表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以及相关扰动项的空间自相关系数。
(8)
(9)
三、数据说明与指标体系
(一)数据说明
对种业现代化发展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对各省份存在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其中政府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中国民经济核算、固定资产投资、财政和金融、农业等相关指标;种子企业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中查询到的财务指标以及对外公布的企业年报中涉及种业相关指标;农业科技园区的数据来源于科学技术部火炬中心发布的《国家重点园区创新监测报告》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及各个省份的农村统计年鉴和科技统计年鉴。从国际环境来看,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不确定性;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内也面临着农业结构调整、种子行业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2014-2018年我国种业进出口贸易方面整体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因此,考虑到种业现代化提出前的现实环境以及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等问题,文章最终选择2014-2018年的数据为来源,分析这一时期政府—企业—园区三大创新主体协同互动情况。
(二)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系统性、代表性、数据可得性等原则,根据众多学者对于多主体参与协同创新水平的参考文献[15-22],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视角构建政府—企业—园区协同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具体指标构建如表1所示。通过农林水支出、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投入等指标衡量政府在支持种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创新投入情况,通过地区生产总值、农业产值等指标衡量政府的创新产出情况;品种选育投入、良种繁育基地等指标衡量种子企业在推动“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中的创新投入情况,当年通过审定的新品种数、育种在建项目数等指标衡量企业在促进种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创新产出情况;年度R&D投入、研发人员数等指标衡量农业科技园区在育种方面的创新投入情况,获得审定的新品种数、带动当地劳动数等指标衡量园区的创新产出情况。
四、结果与分析
(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结果与分析
为了避免数据单位不同造成的影响,同时也便于数据进行比较,首先对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结果依次带入公式(1)~(4)中,选择2014年为基期,得到2015-2018年政府—企业—园区复合系统协同度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有序度和协同度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1)各省域复合系统协同度均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这反映出了政府、种子企业和农业科技园区对种业的重视;(2)海南、湖南、广东等地协同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海南更是高达0.3906。仔细分析,海南省长期致力于种业的发展,政府出台多种措施吸引育种科技人员进行种业创新,同时省内的种子实验室和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有利促进了海南种业的发展;湖南省政府等多部门整合资源力量,加强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广东省内多部门加强合作,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效。(3)山西、西藏、黑龙江等地协同度虽有逐年增长,但整体水平较低,这些地区农业基础较为薄弱、省内众多种子企业“小、弱、散”等问题的存在对协同创新水平存在一定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协同度整体水平出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与各省域协同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种子企业有序度水平最高,增长趋势明显;园区有序度与企业有序度在2017年和2018年差距不明显。
表2 政府—企业—园区复合系统协同度
图2 有序度和协同度变化趋势图示
(二)泰尔指数结果与分析
进一步从区域视角分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从政府、企业、园区和复合系统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从图像对比中可以看出一些异同点。(1)相同点:政府、企业、园区和复合系统泰尔指数整体呈现“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区域内差异贡献度均明显高于区域间差异贡献度,说明造成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程度不同的原因主要来自区域内差异。(2)不同点:园区子系统泰尔指数在2018年高达0.5851,在所有指数中最高,说明园区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政府和企业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在2016年达到最低,这与政府对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视以及企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存在一定关系。
图3 泰尔指数及其分解
(三)影响因素分析
种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相关研究文献[23-25],从城镇化水平、农业人力资本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种业扶持力度七个方面,分别采用城镇化率(URB)、涉农人员就业比重(NUM)、农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VOA)、工业化率(IND)、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GOP)、主要农业机械年末拥有量(MAC)、种业投入占总财政支出比例(GOV)等指标研究种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进一步分析各项指标对协同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1)回归系数。城镇化率对种业协同创新水平存在负向作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使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因此难以进行劳动力优化,对种业高质量发展无法发挥良性驱动的作用;涉农就业人员比重对于种业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涉农人员的增多为种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本,为种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代表农业发展水平,该指标对于种业协同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即农业发展水平越高,对于种业的发展越有利;工业化率对种业的发展具有负向作用,即工业化水平越高,代表较多的资源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因此对于农业的发展有所忽略,不利于种业现代化的发展;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对于种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粮食单产水平增加为种业协同创新发展释放了良好的信号;农业机械年末拥有量对于种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明显负向作用,农业机械投入量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超过了合理范围,投入越多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种业现代化的发展;政府对种业扶持力度对种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种业现代化的有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分解效应。城镇化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负值,表明城镇化水平对于本地区以及邻近地区种业现代化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抑制效果不明显;涉农就业人员比重的直接效应显著,且具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表明本地区涉农就业人员比重的提高明显有利于本地区种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产值比重的直接效应显著,说明农业发展水平对本地种业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临近地区种业发展的促进效果不明显;工业化水平对于本地和周边地区种业发展均具有负向抑制作用,但抑制效果不明显;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且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表明该指标对于本地区以及邻近地区的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本地区种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引发周边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并效仿一些措施,有利促进了周边地区种业现代化发展;主要机械年末拥有量的直接效应显著,且为负向抑制作用,表明农业机械拥有量对本地区种业现代化发展的促进水平是有限的,超过一定合理范围之后,对于本地区种业的发展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政府对种业的扶持力度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且具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表明本地区政府对于种业的扶持政策不仅有利于本地区种业的发展,对于周边地区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区域异质性检验。为了进一步分析各项指标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分别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空间杜宾模型估计,模型结果如表4所示。东部地区:涉农就业人员比重和工业化水平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且具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具体而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基数较大,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对于种业的发展较为有利;而工业化水平对东部地区种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这与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不同,表明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种业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于种业的发展具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即出现了“工业反哺农业”现象,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中部地区:涉农就业人员比重与种业扶持力度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且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表明农业人力资本的增加以及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对中部地区种业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西部地区:涉农就业人员比重以及单位粮食产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且具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表明在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地区,涉农就业人员的增加以及粮食产量的增加对于本区域内种业的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表4 三大区域空间杜宾模型效应分解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以31个省(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建立种业协同创新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泰尔指数分析2014-2018年种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
(1)“政府—企业—园区”复合系统协同度省域之间存在差异,但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侧面反映了这三大主体对于种业创新发展的重视,省内多部门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2)政府、企业、园区三大子系统与复合系统的泰尔指数整体呈现“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并且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3)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种业扶持力度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显著,并且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通过区域异质性检验分析东部、中部和西部种业协同创新发展之间的差异:涉农就业人员比重在三大区域均发挥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表明农业人力资本对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工业化水平在各区域发挥的作用不同,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具有负向作用,表明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于种业的发展具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工业反哺农业”效果显著,但在经济发展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农业的发展。
(二)政策建议
在国家积极推动种业振兴的背景下,综合各省域政府、种子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加快推动种业现代化的发展,推动种业产业链主体协同创新发展,结合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1)强化多主体合作意识,创新种业产业链协同运作模式。针对目前存在多主体协同合作意识不强的现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为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深入推进政企合作、科企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实现对于重点项目的联合攻关,构建高效的协同运作机制。与此同时,积极壮大种子龙头企业,支持有实力的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小、弱、散”的企业,优化种业市场环境,提高种业市场集中度,发挥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示范基地和科研创新平台的作用,充分利用园区内部的科研资源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2)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发挥相关因素良性驱动作用。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促进种业现代化的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因此除了要发挥其他直接相关要素对于种业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外,要进一步发挥工业化的积极优势,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寻求工业绿色创新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需要继续发挥传统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政府支持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合理优化就业结构,完善惠农支农政策,优化就业人员收入保障制度,促进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