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重抗血小板联合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3-10-19郝永茂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短暂性双重脑缺血

郝永茂

(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安阳 455000)

短暂性脑缺血是脑、视网膜或脊髓等区域局部病灶缺血所诱发的短暂性神经功能方面缺损,其具体的缺损情况可在1 d改善[1]。短暂性的脑缺血病人大多会出现短暂性的失写、失读和失语,少数患者甚至可出现视野缺损和单侧肢体偏瘫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脑卒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上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多采用对症治疗,双重的抗血小板治疗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能一定程度改善脑缺血状态,但临床尚需更有效的治疗方案[2]。研究发现,机体或者组织出现短暂性缺血时会激活代偿机制,进而抑制缺血的进展和缺血所造成的损伤。缺血预适应是人体自身的内源性保护机制激活而对脑缺血发挥预防的手段,可促进患者的缺血耐受程度,进而减轻严重缺血时所引起的损伤程度[3]。已有研究发现,缺血预适应能够一定程度上将短暂性脑缺血病人血管弹性改善[4]。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双重抗血小板联合缺血预适应训练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从而为提高短暂性脑缺血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中短暂性脑缺血诊断标准;患者年龄>18岁;患者于我院初次接受治疗。排除的标准:患者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对试验药物存在禁忌症;患者为妊娠期孕妇。

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性21例,年龄54-78(69.51±3.39)岁。实验组中男性31,女性20例,年龄52-78(69.36±3.43)岁。两组一般资料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拜阿司匹林肠溶片(201901254,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100 mg·d-1,早晚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201812405,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75 mg·d-1,口服,治疗3 w后改为单抗血小板。

1.2.2 实验组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缺血预适应相关的训练治疗。采用重庆普施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气囊式体外反博装置(型号为P-ECP/TI),对上臂前端进行气囊加压,保持3 min,随后去除气囊压力并休息5 min,以上为一个循环,每次治疗重复5个循环,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治疗1 m为一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显效:治疗后,患者脑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75%;有效:脑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45%且<75%;无效:脑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45%或者已经出现脑卒中症状。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凝血功能

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5 mL送待检,凝血功能采用Behnk Elektronik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检测。

1.3.3 血栓弹力图

反应时间(γ)、凝固时间(κ)、α角(凝固角)以及血栓最大幅度(ma)通过血栓弹力图仪(型号为DRNX-lll,购自重庆鼎润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检测。

1.3.4 不良反应

统计治疗时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牙龈和消化道出血以及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出现概率=牙龈出血概率+消化道出血概率+恶心呕吐概率。

1.3.5 复发率

病人出院后实施时间为1年的随访,每3 m进行一次,以电话或门诊复查的形式,记录两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双重抗血小板联合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实验组显效34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3%(50/51),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23%(45/51),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表2 两组凝血功能对比(± SD)

表2 两组凝血功能对比(± SD)

组别 PT(s) t P Fib(g·L-1)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51) 11.35±1.16 16.16±1.26 12.20.056 <0.001 4.23±1.03 1.98±0.41 14.494 <0.001对照组(n=51) 11.27±1.27 14.78±1.38 13.365 <0.001 4.19±1.14 2.42±0.43 10.374 <0.001 t 0.332 5.273 0.185 5.288 P 0.740 <0.001 0.852

2.2 双重抗血小板联合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改善凝血功能

治疗前,两组的PT和Fib水平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Fib均降低显著,PT均升高显著,且实验组Fib较对照组患者低,PT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 SD)

表3 两组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 SD)

组别 R(min) t P K(min)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51) 5.65±0.58 7.18.±0.67 12.330 <0.001 1.57±0.20 1.98±0.34 7.423 <0.001对照组(n=51) 5.72±0.62 6.79±0.62 8.715 <0.001 1.62±0.24 1.79±0.33 6.178 <0.001 t 0.589 3.051 1.143 2.864 P 0.557 <0.001 0.256 0.005 α角(º) t P MA(mm)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71.35±3.45 64.35±3.02 10.923 <0.001 72.28±4.58 60.02±3.33 15.462 <0.001 71.76±3.50 67.76±3.11 6.084 <0.001 72.49±4.64 63.17±3.59 11.345 <0.001 0.596 5.599 0.230 4.594 0.553 <0.001 0.819 <0.001

2.3 双重抗血小板联合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改善血栓弹力图指标

治疗前,两组血栓弹力图指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均改善明显,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得更为显著(P<0.05)。见表4。

2.4 双重抗血小板联合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降低不良反应出现概率和复发率

实验组患者恶心呕吐1例,牙龈出血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例,牙龈出血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对比无统计学意义(χ2=0.153,P=0.695);实验组患者出现2例复发,复发率3.92%(2/51)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15.68%(8/5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3.991,P<0.05)。

3 讨论

短暂性的脑缺血病人大多会出现短暂性的失写、失读和失语,少数患者甚至可出现视野缺损和单侧肢体偏瘫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脑卒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上大多予以双重抗血小板药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次试验旨在为此类病人的临床治疗方面提供相应的依据。机体或者组织出现短暂性缺血时会激活代偿机制,进而抑制缺血的进展和缺血所造成的损伤。在动物实验中,李晓鸥等[7]人研究发现,远隔缺血后适应能够有效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组织细胞凋亡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改善脑梗死面积。

本研究发现在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病人较对照组病人高。证实了在双重的抗血小板治疗前提下联合缺血预适应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短暂性脑缺血临床疗效。何敏等[8]人研究发现肢体远隔缺血的预适应可以很好地改善脑小血管病病人的认知功能评分。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较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Fib均降低显著,PT均升高显著,且实验组患者Fib较对照组患者低,PT较对照组患者高。可见缺血预适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为近 10 年内发展起来的凝血功能检测相关技术,其主要以细胞学作为基础,可通过物理手段很好地模拟人体的内环境下凝血-纤溶过程,可以更好地体现人体真实的凝血情况[9-10]。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较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改善明显,且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更优。提示缺血预适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真实的凝血状态。

进一步对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统计发现,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对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在双重抗血小板的基础上给予缺血预适应治疗,可有效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高。本次研究将缺血预适应与双重抗血小板联合运用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并发现治疗的效果比较高,值得临床上的推广使用。但本次研究可能病例收集不足的因素,导致结果存在部分偏差。

综上所述,在双重抗血小板的基础上联合缺血预适应训练,对于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疗效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和凝血功能,并且降低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复发率和脑梗死发生率。

猜你喜欢

短暂性双重脑缺血
自然与成长的双重变奏
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血必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效果观察
“双重打击”致恐龙灭绝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辨证施治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