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古诗教学绘图策略的应用研究
2023-10-19邓素娥谢和平
邓素娥,谢和平
(1.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后海小学,广东深圳,518067;2.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广东汕尾,516625)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在积极的实践活动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1]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学生成长型的古诗课堂,离不开核心素养的指引。小学古诗教学需要结合古诗朗朗上口、画面感强的特点,应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创设出积极的实践活动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本文探究绘图策略对古诗教学的影响,分析小学古诗教学中绘图策略的内涵和应用现状,围绕核心素养这一培育目标探索绘图学古诗教学模式的多维价值与具体实施路径。
二、内涵与应用
(一)绘图策略的内涵
绘图是一种由学生采用绘画形式对文本材料进行加工,把文字转化成图画,以帮助理解与记忆文本材料的学习策略,又称生成绘图策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成绘图策略受到国外教育工作者的关注。Van Meter等人对生成绘图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综述,认为生成绘图策略具备表征性图画和学习者生成的特征。[2]前者强调生成绘图所形成的图画是表征性的,与言语材料所指代的对象具有物理相似性。后者要求绘图主体是学习者自身,而非他人。
绘图策略的高具象性和自我生成性特征,能够保障学习者认知投入的提高与学习效果的增强。Van Meter基于以往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的绘图建构认知模型理论[2],可视为解释绘图策略、促进学习的理论基础。古诗画面感强,通常由丰富的文学意象组成。这些意象所描述的内容大多与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具体形态相对应,可通过图画形式呈现,便于理解与记忆。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进一步强化了绘图学古诗的可行性。此外,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可知,儿童对绘画具有较强的内在兴趣,他们依赖于借助具体的形象思维感知抽象的文字符号。有研究显示,当儿童被要求通过绘画学习科学知识时,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以主动式、建构式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开展了有意义的学习。[3]综上所述,本文选择古诗作为绘图材料,提出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应用绘图策略,并尝试建构绘图学古诗的教学模式,达成如下教学目标:通过绘图降低古诗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投入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自主生成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增加语言交流情境和创意实践机会,深入培育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素养。
(二)小学古诗教学绘图策略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不少教育工作者青睐使用绘图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尝试将绘图应用于小学古诗课堂。有研究者主张古诗绘图的主体是教师,课堂上教师用粉笔作画可弥补学生想象力的空缺,为学生领悟诗情和诗境做铺垫。[4]另有研究者提出绘图学古诗能让学生体会到审美乐趣。[5]也有研究者认为古诗绘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给诗配画,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诗歌。还有研究者认为学生画古诗的学习行为,能帮助其实现角色身份的转换,从被动紧张型学习者变为活泼主动型学习者。[6-7]
然而,以往研究主要基于课堂教学观察而提出“为诗配画”的观点,大多停留在理论建议层面,未曾进行课堂教学多模态的数据佐证,绘图学古诗是否具备积极效果仍缺乏实证数据支撑。[8-9]同时,以往研究仅从意义或作用层面提出“绘图学古诗”的建议,未曾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基于文化、语言、思维、审美四个维度对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进行详细探索。采用绘图策略开展学习活动,将产生与之关联的一系列成果(如绘图作品),它们是反映学生学习表现的重要指标。[10]如何对这些学习成果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评价,是现有研究未关注到的重要问题。
三、多维价值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应用绘图策略,旨在深入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创设学生成长型的古诗课堂。结合绘图效应整合成分模型理论,在保障古诗诵读和语言运用有序进行的基础上,“绘图学古诗”教学模式的作用是多维的。[11]
(一)文化认同:激发古诗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儿童大多对绘画具有内在兴趣,且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较强,抽象逻辑性较弱。儿童通常依赖直观事物作为认知加工的表征。当儿童被要求通过绘图完成认知任务时,他们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绘图学古诗过程中,为了将内在的心理图像外显化,学生需要借助一系列的身体操作行为,调动手、眼、脑的活跃程度。这些操作活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肢体参与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尤其是以往在古诗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小学生,更是表现出使用绘图策略学古诗的强烈动机。可见,绘图学古诗教学模式对学生养成主动积累古诗的习惯、增强传统文化认同具有积极意义。
(二)思维构建:自主生成知识,提高古诗记忆效果
绘图学古诗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对生成性学习的需求,鼓励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投入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例如,学习诗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荫”,学生仅通过简单的读写活动难以感受春夏交替、万物生长的蓬勃生机,因此教师可借助绘图学古诗加工诗句信息,促进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在绘图构思阶段,学生会主动选择诗句中的语词(如“篱落”“一径”“树头”“新绿”)构建对应的内部意象,再组织意象间的逻辑关系,如“篱笆立于小路的一旁”“刚冒芽的新叶点缀于枝头”等,接着将各意象整合成一幅完整的心理图像。信息的选择、组织与整合等认知活动被认为是有意义学习的重要保障。[12]可见,绘图学古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强化逻辑思维,助力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提高古诗记忆效果。
(三)创意实践:培育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素养
在跨学科教学理念的运用背景下,绘图学古诗教学模式通过与听说读写策略的有效结合,能大量开展积极的实践活动和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一方面,教师将语文学科的古诗教学内容与美术学科结合起来,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实践,有利于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创造出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古诗绘图作品。另一方面,教师将古诗绘图与读写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尝试把前一阶段绘制的古诗图画转化为文字语言,以口头表达促进书面写作的生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欲望,实现审美再创造。可见,绘图学古诗通过创设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高创意实践能力与审美创造素养提供了更多可能。
四、实施路径
(一)落实思维训练,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投入双管齐下
绘图,全称自我生成绘图,主张学习者自主生成知识,是一项建构性的学习活动。[11]在绘图过程中,学习者产生选择、组织、整合材料的认知活动,进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2]当学生参与绘图学古诗活动时,若能投入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学习效果便得以保障。那么,如何扩大学生的认知投入?
一方面,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虽然整个绘图环节只能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但教师需在绘图要求上给予充分说明。在绘图前,教师可强调绘图顺序,指导学生加工文本(诗句)时应逐字逐句,每句诗绘图结束后,才能对整首诗的内容加以整合。在绘图中,教师在保障不干涉学生绘画构思的前提下,可强调绘图质量的提高,如提示古诗画得越详细、越丰富越好。在绘图后,教师可以组织图画修改活动,引导学生对照古诗内容,边读诗边看画,不断完善绘图作品。或在修改图画后开展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使学生加深对古诗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另一方面,学生的主动参与至关重要。无论是在绘图过程中选择、组织与整合古诗意象,对文本材料进行个性化的加工处理,还是在绘图结束后修改图画细节或对个人的创作意图加以总结分析,这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均离不开学习者较高的投入度。当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诗歌画面时,需要高投入地进行认知加工,才能为随后的纸笔绘图做准备。绘图后的修改与讨论环节,同样建立在图文整合这一认知活动基础上,如观察和解析绘画作品与古诗内容的关系,思考不同意象的组合目的等。一旦学生在该过程中投入充分的认知资源,将助力其反复加强对古诗的熟悉度,进一步强化古诗记忆效果。
(二)立足创意实践,在真实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培育素养
1.古诗绘图,开展生动的艺术创作活动
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具备“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1]。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学生使用诵读策略涵泳古诗,使用书写策略开展文学创作(或口头表达),均是对诗歌美的抽象感受与发现。使用绘图策略描绘古诗内容并围绕诗歌意境开展个性化的艺术创作,是对诗歌美的具象表达。古诗绘图作为一项建构性学习活动,其本质是基于跨学科理念而开展的语文古诗教学与美术绘图教学的融合。古诗绘图过程中学生借助文字与图像的转换,深度体验诗歌意境并重新生成诗歌意义,这一学习行为具备了“审美创造”的属性。因此,学生在绘图学古诗后呈现的学习成果可以理解为对诗歌美的一种再创造。
以古诗《清明》(杜牧)为例,学生在运用绘图建构诗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画面时,可从如下角度进行创作:第一,借助线条勾画出人物悲伤的细节;第二,借助环境烘托,渲染悲凉、寂寥的气氛。为拉近绘图者与诗歌意境的距离,教师可创设相应的情境,启发学生于想象中模拟诗人视角,身临其境地体验现场氛围,用艺术化的眼光捕捉诗句之外的景物,为“路上行人”描绘几笔“欲断魂”的环境色彩。这种将想象与绘图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所呈现的艺术效果,比单独使用想象策略更为直观有效。[13]鉴于此,绘图学古诗可以把诗歌意境的个性化描绘作为小学中高段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
2.读写辅助,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诵读是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和画好古诗的基础。绘图学古诗始终注重把诵读策略贯穿于画古诗前后。“画”前读古诗,有利于学生感知古诗的画面美,区分诗歌意象。《塞下曲》(卢纶)是一首边塞从军诗,诗歌简短而意象丰富。但诵读该诗时的停顿与其他五言诗稍有不同,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读好该诗的停顿,有利于在学生提笔作画前辨别诗中的意象,为绘图做好必要的准备。“画”后对照文字与绘画内容再读古诗,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古诗记忆效果,降低背诗难度。
书写古诗,可理解为绘图后基于古诗内容的书法创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作为中国艺术史上极具特色的美学现象,题画诗曾创造了诗与画融会贯通的艺术效果。其中,诗歌通过语言艺术描绘出绘画的主旨,形成“有声画”,而绘画则借助线条艺术表现诗歌的无穷韵味,呈现出“无声诗”,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了一种整体美。[14]绘图学古诗可借鉴该艺术形式,将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于绘图后设计书法创作环节,让学生在图画留白处誊写古诗,感知诗与画的交相辉映,体悟诗画融合的深远意境。
创编诗歌,是在古诗绘图后基于图画内容(或同主题的生活经历)开展的思维训练及文学创作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和创意表达的能力。在前述题画诗的基础上,学生可结合个人喜好将誊写的古诗替换为给图画配文,将自己创作的古诗或现代诗附在图画空白处,为诗画增添融合的新趣味。该环节有利于激励学生实现图画语言向文字表达或诗歌语言向生活实践的过渡,打破以往写作教学中无话可说的困境。
总之,在绘画前开展古诗诵读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品鉴诗歌和构思诗歌心理画面的能力,为后续绘画古诗做准备。在绘画后开展古诗创作(书写)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把古诗和图画内化成个人书面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进而调动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基于上述教学构想,一线教育工作者可尝试将绘图策略与读写辅助结合起来,将“古诗读写画学习单”布置为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古诗诵读、古诗绘图、创编诗歌等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体验古诗学习形态的多样性。
(三)聚焦核心素养,构建多模态的绘图学古诗评价体系
核心素养导向下绘图学古诗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与持续发展,离不开与之相符的科学评价体系(表1)。该评价体系遵循“以生为本、以学促教”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学习方法的习得与核心素养的提升。该评价体系选取绘图学古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学习成果(古诗画、书法创作、创编儿童诗、古诗默写学习单、学习动机问卷)作为评价对象,结合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对学习成果进行三级评定(A等级、B等级、C等级),考查学生古诗学习质量与核心素养的达成效果。
表1 绘图学古诗评价表
五、结语
绘图学古诗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集“读写绘”为一体的活动教学设计。它符合新课标“创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念,旨在将绘图策略与读写结合起来,设计出积极真实的实践活动及语言运用情境,为小学古诗学习增效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赋能。从价值层面来看,绘图学古诗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能助力学生开展思维建构活动,为学生搭建丰富的创意实践平台。从实施路径来看,绘图学古诗教学模式倡导以建立师生共同体的方式落实古诗学习中的思维训练。绘图学古诗教学模式也强调通过古诗绘图、古诗诵读、古诗书写和创编诗歌等形式,丰富古诗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古诗学习形态的多样性。最后,绘图学古诗教学模式提倡聚焦核心素养、构建多模态的评价体系,以促进该教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本研究可继续立足于绘图学古诗教学模式研究,建立相关教学资源库,促进特色校本课程的常态化发展,为小学古诗教学实践者运用绘图学古诗开展教学工作提炼可供参考的范式。